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高祖於長樂宮死去。享年六十二歲。上一年七月,親征淮南王黥布時中流矢負傷。十一月返回長安後,由於四個月的在外奔波,也使其傷勢惡化。諸侯叛亂此起彼伏,漢王朝也面臨著一代而終的危機。因為劉邦政權是依靠其與諸侯王、列侯之間信賴關係維持的,所以一旦劉邦死去的話,王朝驟然崩潰的可能性極大。同為編戶民(在戶籍註冊的庶民),只有劉邦一人當上了皇帝,其他人都只是臣下。劉邦之子即便繼承其後,父輩的關係能否維繫也是沒有保證的。高祖死後,四日之內沒有發喪。這使人想起秦始皇死時的情景。
直至高祖臨終還在支援他的有樊噲、周勃、酈商、陳平、灌嬰、蕭何、曹參、張良、王陵等。他們多是沛縣出身,從沛公時代起並肩戰鬥至今。他們與高祖一樣,即便當上官僚以後也一直握劍保衛漢王朝。酈商是作為丞相、曹參是作為齊國相國與高祖並肩討伐黥布的。周勃、樊噲則是作為漢相國討伐燕王盧綰的。
故鄉的力量一直到高祖最後的日子都給他帶來勇氣。高祖討伐黥布之後,曾經回到故鄉沛縣,在沛宮聚集友人、父老子弟,開設酒宴,還教給沛縣一百二十多個孩子唱自己作的歌。宴會進入高潮時,高祖一邊擊築,一邊歌唱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高祖在孩子們的應聲和唱中,他跳起舞來,臉頰上熱淚滾動。就高祖心情而言,漢王朝雖然建立,但是他已經痛感守江山之困難。年逾花甲的他終於在故鄉人面前流露出脆弱的一面。宴會持續了十天以上。沛縣和高祖出生地豐邑都得到了免稅的恩典。
高祖的亡骸埋葬在遠離故鄉的長陵。長陵是高祖的陵墓。漢代皇帝陵從即位的翌年開始建造。就高祖而言,漢王即位時尚未定都長安,所以應該是從漢高祖七年(前200)遷都長安時起選定陵址,開始動工。至他死去僅僅六年時間。長陵位於秦咸陽宮北側咸陽原上,隔著渭水位在長安長樂宮的正北。此處對於取代秦而建立漢的高祖來說,是相當合適的位置。長安未央宮前殿建於高土臺上,由此也可以遠眺長陵。
高祖在沛縣時曾對故鄉人說:“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史記·高祖本紀》)就心情來說,還是希望葬於故鄉。看來對遠離故鄉之秦都咸陽之地魂魄的歸宿有所不安。
在咸陽市窯點鄉三義村附近有兩處墳丘,現在被認為是長陵的遺址。遺址附近出土了“長陵西神”等瓦當。兩處墳丘,大小基本相同。東邊一個:東西150米,南北130米,高30.7米;西邊一個:東西153米,南北135米,高32.8米。大致呈橫長的長方形,頂部平坦。十八世紀清朝陝西巡撫畢沅在所立碑中曰:高祖長陵在東,呂后陵在西。然而,由於成書四世紀的《關中記》記曰“高祖陵在西,呂后陵在東”,所以還是依據此說為妥。墳丘雖彼此分開,但是在同一陵區夫婦合葬的新葬式。
長陵東側並列著的是陪葬墓。據文獻記載,蕭何、曹參、王陵、周勃等埋葬於死後遠離故鄉的高祖長陵附近。他們與高祖的關係於死後仍在繼續。這裡見不到秦始皇與呂不韋、李斯、蒙恬之間的那種關係。另外,皇帝與皇后陵墓規模幾乎相當的現象,也是秦始皇陵所沒有的。其實,本來秦始皇的皇后是否存在都不清楚。皇帝制度的確是從秦始皇那裡繼承而來的,但變化也是明顯的。這在陵墓制度上也有所反映。
皇后陵一般比皇帝陵要小。呂后陵與皇帝陵幾乎大小相等的現象,就皇帝與皇后陵墓來說無法理解。應該從皇帝陵與皇帝死後掌握政權之太后陵相互並列的角度去考慮。呂太后在高祖死後,又將兒子惠帝葬於安陵,然後將自己的陵墓建在高祖長陵旁邊。顯然這並非高祖的意志,而是高祖死後,呂太后掌權時她按照自己的意志、與高祖長陵並列建造的。可以說這是太后顯示自身權力的產物。
(來源|《始皇帝的遺產》 作者|鶴間和幸 天地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