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亞塞拜然早期歷史
約70萬年前,今亞塞拜然境內已有原始人類居住。
公元前9世紀,亞歐草原的遊牧民族斯基泰人進入此地,是此地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族群。
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國征服南高加索。在波斯統治下,拜火教在今亞塞拜然廣泛傳播,成為此地第一個主流宗教。
二、高加索阿爾巴尼亞
前330年,波斯被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所滅,亞歷山大把今亞塞拜然地區叫作“阿爾巴尼亞”(Albania)。“阿爾巴尼亞”是希臘語“山地”的意思,和位於巴爾幹半島的阿爾巴尼亞沒有半毛錢關係,為了區別,現在學術界一般管亞塞拜然叫“高加索阿爾巴尼亞”(Caucasian Albania)。
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帝國分崩離析,高加索阿爾巴尼亞被原亞歷山大大帝手下的塞琉古所建立的塞琉古帝國統治。
前2世紀,此地為亞美尼亞統治。
公元前66-65年,羅馬執政官龐培征服了庫拉河兩岸,今亞塞拜然全境基本為羅馬控制,持續三百餘年。
圖:約300年時羅馬統治下的高加索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和伊貝里亞。可見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約相當於今亞塞拜然東部。
據羅馬歷史學家斯特拉波說,在當時,高加索阿爾巴尼亞有26種語言,當地有一些本土的“國王”和貴族,他們不是亞美尼亞人,也不是伊朗人。這說明,高加索阿爾巴尼亞民族結構極為複雜。
羅馬皇帝哈德良(117-138)時期,高加索阿爾巴尼亞遭到阿蘭人(Arrans)入侵,阿蘭人開始遷入,以後此地又叫阿蘭。
約公元240年,新興的波斯薩珊王朝從羅馬手中奪取了高加索阿爾巴尼亞。此後百餘年,此地在波斯和羅馬間幾度易手,最終波斯取勝。
在波斯帝國統治下,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王國可能在3世紀末成立。該王國和同期亞美尼亞一樣,由波斯前朝安息王朝統治,但忠於波斯薩珊王朝。
圖: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王國首都卡巴拉遺址
4世紀中葉,高加索阿爾巴尼亞國王第三代國王烏爾奈爾(Urnayr,350-375年在位)到亞美尼亞,請求聖格里高利為他洗禮,成為基督教(亞美尼亞教會)在此地傳播的開端。
對此,波斯帝國十分不滿。5世紀,波斯為了防備基督教的滲透,強令國內基督徒改宗拜火教,但在高加索阿爾巴尼亞受到抵制,效果不大。
不過,波斯人沒有想到的是,最終滅亡這個古老國家的並非是基督教,而是一個從未聽說過的新宗教。
三、伊斯蘭入侵
公元前7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崛起,阿拉伯帝國迅速成為可以與東羅馬和波斯抗衡的強大帝國。
從7世紀中葉,阿拉伯人就頻頻入侵今亞塞拜然地區。667年,波斯帝國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王子賈萬希爾(Javanshir,637-680在位)向阿拉伯人投降,高加索阿爾巴尼亞成為阿拉伯帝國附庸。
阿拉伯帝國向亞塞拜然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同時用“劍與火”傳播伊斯蘭教。但由於此地離阿拉伯帝國中心太遠,帝國很難控制。9世紀初,融合了伊斯蘭教與拜火教教義的“馬茲達克運動”在今亞塞拜然爆發,領袖是波斯人巴巴克·胡拉姆丁(Babak Khorramdin,795-838),他堅持反抗帝國二十餘年,最後因叛徒出賣而失敗。
圖:蘇聯時代以來,巴巴克被列為亞塞拜然的民族英雄,儘管他在世時根本沒有“亞塞拜然”這個民族。
9世紀末期到10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在一系列內亂和外部打擊下日益衰敗。在今外高加索、伊朗西北部、土耳其東部等地崛起了一系列伊朗人國家,包括薩吉德王朝(Sajids,889-929)、薩拉里王朝(Sallaris,919-1062)、白益王朝(Buyids,934-1062)、沙達德王朝(Shaddadids,951-1199,由庫爾德人建立)等。
些政權都先後控制過今亞塞拜然一部分地區。他們在形式上仍尊崇巴格達哈里發,實際上則獨立自主,類似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
圖:極盛時期的薩吉德王朝
圖:公元1000年左右的薩拉里王朝和白益王朝
四、亞塞拜然地區的古代突厥人國家
最早攻入今亞塞拜然地區的突厥政權是發源於阿富汗的加茲尼王朝(Ghaznavids,977-1186),1030年它佔領了亞塞拜然一部,但很快就退出了。
隨著西部突厥的一個大部落——烏古斯人(Oghuz)的擴散,亞塞拜然地區迎來的最終的征服者。
烏古斯人的確切起源尚存爭議。一般認為他們約於6-8世紀發源於中國西北至哈薩克一帶草原。
1055年,烏古斯人圖格里爾(Tughril,又譯脫斡鄰勒,990-1063)率塞爾柱部落軍隊進入巴格達,架空哈里發,掌握巴格達的實權,事實上取代阿拉伯帝國,建立了塞爾柱帝國。
從1055年到1225年,今亞塞拜然大部被塞爾柱帝國統治,烏古斯突厥人在此時期大量遷入,改變了此地的民族、語言和宗教結構。塞爾柱在此分封稱為“阿塔伯克”(Atabeg)的貴族進行統治,重要的阿塔伯克家族有埃爾德內茲(Eldinizids)、希爾凡沙阿(Shirvanshah)等。在塞爾柱統治下,亞塞拜然經濟文化發展迅速,人口大量增加。
圖:1092年的塞爾柱帝國
五、亞塞拜然烏古斯人被征服:
喬治亞、蒙古和帖木兒帝國
1124年,喬治亞王國一度攻入今亞塞拜然希爾凡等地,統治百餘年。
1225年,中亞的花剌子模征服塞爾柱,廢除阿塔伯克制度。
但此時的花剌子模已是強弩之末,它在東邊的領地已經落入蒙古成吉思汗之手。1236年,蒙古大汗窩闊臺徹底征服今亞塞拜然。蒙古分裂後,此地先後為金帳汗國、伊兒汗國統治。
蒙古人雖然用武力統治了這一地區,但在統治上仍然依賴於突厥貴族,最終金帳汗國轉化為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突厥國家,變成了被征服者的形狀。
1380年後,蒙古帝國的分支伊兒汗國貴族“跛子”帖木兒遠征金帳汗國,大敗金帳汗脫脫迷失,佔領今亞塞拜然。1405年帖木兒死後,其子沙哈魯漸漸失去對帝國的控制。
六、烏古斯人恢復統治地位:
黑羊王朝和白羊王朝
隨著帖木兒帝國的衰落,亞塞拜然地區的烏古斯人趁機推翻蒙古統治,在亞塞拜然和伊朗西北先後建立黑羊(Kara Koyunlu,1374-1468)和白羊(Aq Koyunlu,1378-1501)兩個王朝。
1410年,黑羊王喀喇·優素福(Kara Yusuf,1410-1418在位)擊敗扎剌亦兒王朝(Jalayirids),佔領伊朗西北部,建都大不里士,控制了今亞塞拜然地區,統治五十多年。
1468年,白羊王烏尊·哈桑(Uzun Hassan,1453-1478在位)又擊敗黑羊王朝,成為亞塞拜然地區的新主人,統治三十多年。
圖:全盛時期的黑羊王朝
圖:烏尊·哈桑統治下全盛時期的白羊王朝
1502年,波斯人復興,信仰什葉派的薩法維王朝(Safavids)一舉擊潰白羊王朝,恢復了波斯(伊朗)對亞塞拜然地區的統治。
七、希爾凡王國
希爾凡(Shirvan)位於今亞塞拜然中南部,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希爾凡地區指的是今亞塞拜然境內庫拉河以東地區,包括今天的首都巴庫在內,是今亞塞拜然領土的主體。“沙阿(Shah)”是波斯語“王”的意思,隨著波斯帝國自稱“王中之王”(沙汗沙,Shahanshah),“沙阿”也就成了封建貴族的稱號。
希爾凡沙阿政權從9世紀持續到15世紀,延續了700餘年,是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伊斯蘭王朝,對亞塞拜然民族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圖:希爾凡沙阿族徽
(一)希爾凡王國的建立。
阿拉伯帝國征服亞塞拜然後,8世紀末,哈里發哈倫冊封貴族雅齊德·伊本·馬齊雅德·沙伊班尼(Yazid Ibn Mazyad al-Shaybani)為希爾凡領主,統治希爾凡城。861年,雅齊德之孫海撒姆·伊本·哈利德(Haytham Ibn Khalid,861-?在位)趁阿拉伯帝國內亂,宣佈獨立,自稱“沙阿”,建立希爾凡王國,定都雅齊迪亞(Yazidiya,今亞塞拜然的沙瑪希)。
(二)亂世飄搖中的希爾凡王國。
希爾凡君王們同周邊的波斯、亞美尼亞、阿拉伯、喬治亞君王廣泛聯姻,以鞏固自身統治。11世紀,塞爾柱帝國取代阿拉伯帝國,希爾凡王國向塞爾柱效忠。喬治亞人來了,希爾凡王國就倒向他們。
在此期間,由於雅齊迪亞被地震破壞,1192年,希爾凡王阿赫西坦一世遷都巴庫,是為巴庫建都之始。
圖:巴庫的希爾凡沙阿王宮
圖:巴庫少女塔
蒙古入侵給希爾凡造成巨大破壞。1235年,希爾凡王國被迫向蒙古稱臣。1380-1405年,希爾凡沙阿又俯首於跛子帖木兒大帝的統治。
(三)希爾凡王國的獨立。
1405年,希爾凡國王易卜拉欣一世(Ibrahim I,1382-1418年在位)利用帖木兒死後的混亂宣佈獨立。1412年,他被黑羊王朝擊敗並被俘,後獲釋。
他的兒子哈利勒一世(Halil I,1418-1465年在位)成為希爾凡王國曆史上最強大的君主,於1460年擊敗了什葉派入侵,殺死了薩法維家族領袖謝赫·朱奈德(Sheikh Junayd)。
然而,這一勝利招來了薩法維家族和整個什葉派對希爾凡王國的深仇大恨。
(四)希爾凡王國滅亡。
1502年,薩法維家族推翻白羊王朝,實現了波斯人的復興,建立了伊朗歷史上重要的薩法維王朝,波斯人恢復了對伊朗的統治。
新伊朗帝國首任皇帝就是謝赫·朱奈德的孫子伊斯邁爾一世(Ismail I,1502-1524在位)。伊斯邁爾一世為爺爺報仇,甫一登基就大舉入侵希爾凡,大敗敵軍,殺死了希爾凡王法魯克·亞薩爾(Farrukh Yassar)全家,刨了希爾凡歷代王陵,勒令希爾凡人改宗什葉派(原為遜尼派)。
1538年,伊朗正式廢除希爾凡王國,改派薩法維家族人員管理希爾凡。從此,亞塞拜然全境為伊朗統治。
圖:伊斯邁爾一世大戰法魯克·亞薩爾
八、16-18世紀伊朗統治下的亞塞拜然
(一)薩法維王朝與突厥人的關係。
伊朗薩法維王朝雖然是波斯人的王朝,但與突厥人有很深的淵源,其主要武力依託之一就是土庫曼人(Turkomans,即烏古斯人)什葉派組成的克孜勒巴什(Qizilbash,又譯奇茲爾巴什)武裝團體。這一團體忠於什葉派信仰、忠於薩法維家族,為他們赴湯蹈火,甚至可以遠赴君士坦丁堡行刺土耳其蘇丹。
由於他們的忠誠,加上會說突厥語,薩法維王朝最初的皇帝伊斯邁爾一世(1502-1524在位)和塔馬斯普一世(Tahmasp I,1524-1576在位)任命克孜勒巴什的高階將領出任亞塞拜然地區要職。他們的使命是將遜尼派為主的地區轉變為什葉派地區。靠著傳教、屠殺、徵稅、不公正審判等種種手段,亞塞拜然人最終被迫變成了以什葉派為主要信仰的族群。
圖:征服亞塞拜然的伊朗皇帝伊斯邁爾一世,他也是克孜勒巴什武裝團體的領袖
(二)土耳其與伊朗爭奪亞塞拜然。
遜尼派受到迫害,向同樣信仰遜尼派的奧斯曼帝國求助。1580年,土軍趁伊朗內亂攻佔亞塞拜然。但伊朗皇帝阿巴斯一世(Abbas I,1587-1629在位)整軍經武,臥薪嚐膽,成功發動反攻,於1587年左右收復亞塞拜然。
之後,阿巴斯一世大量任用波斯人取代突厥人擔任官吏,削弱克孜勒巴什的權力,還把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切爾克斯人遷移到亞塞拜然地區,以鞏固統治。
圖:阿巴斯一世
(三)18世紀中葉伊朗內亂期間的亞塞拜然。
1722年,薩法維王朝陷入內亂,奧斯曼帝國趁機出兵,再次佔領亞塞拜然。
1736年,有突厥血統的伊朗軍事家納迪爾(Nadir)廢黜薩法維王朝,自立為皇帝,建立了阿夫沙爾(Afshar)王朝。阿夫沙爾王朝擊敗奧斯曼帝國,奪回了亞塞拜然地區。1747年,納迪爾沙被部下暗殺,伊朗再度陷入內亂。
1747-1789年,伊朗內亂期間,今亞塞拜然地區原有的封建貴族紛紛獨立,自稱汗。今亞塞拜然境記憶體在著希爾凡汗國、卡拉巴赫汗國、佔賈汗國等國家,自相殘殺。
1789年,愷加(Qajar)王朝(1789-1925)重新統一伊朗,這些亞塞拜然諸汗國都被納入愷加王朝統治範圍。
九、俄羅斯與伊朗爭奪亞塞拜然
(一)伊朗愷加王朝奪回高加索的嘗試。
1795-1797年,愷加王朝開國皇帝阿迦·穆罕默德汗(Agha Muhammad Khan)揮師進入外高加索,企圖恢復對喬治亞的統治。與喬治亞同信東正教的俄羅斯帝國出兵“幫助”喬治亞。
雙方還未開戰,阿迦·穆罕默德汗就被部下刺殺,伊朗被迫撤軍。
1801年,俄國吞併喬治亞,並將兵鋒指向了亞塞拜然地區。
圖:阿迦·穆罕默德汗(中)。他是一個閹人,因而沒有鬍子。
1801年俄羅斯吞併喬治亞,標誌著俄國的勢力越過了傳統的歐亞分界線——大高加索山脈,正式踏入外高加索。
(二)第一次戰爭:俄國佔領亞塞拜然東部。
阿迦·穆罕默德沙被暗殺後,他的侄兒、伊朗皇帝法特·阿里(Fath-Ali Shah Qajar,1797-1834在位)向俄國提出收回喬治亞的要求。但是,俄國不僅不同意,反而出兵挑釁伊朗。
1803年,俄軍司令巴維爾·齊齊亞諾夫(Павел Дмитриевич Цицианов,1754-1806)出兵佔領佔賈汗國,開啟了俄國吞併亞塞拜然的程序。
1804年,伊朗對俄國開戰。
圖:俄軍佔領佔賈城堡
當時,俄國正陷入拿破崙戰爭帶來的危機中。伊朗與法國結盟,拿破崙試圖利用伊朗在南線牽制俄國,向伊朗提供武器。
但俄軍畢竟實力更強,佔領了亞塞拜然大部。1812年拿破崙入侵俄國本土後,俄伊議和,俄國佔領了今達吉斯坦及亞塞拜然東部,伊朗保留卡拉巴赫和納希切萬。
圖:伊朗特使晉見拿破崙
(三)第二次戰爭:俄國征服亞塞拜然西部。
1826-1828年,法特·阿里為收復失地而向俄國宣戰,結果再次戰敗,被迫割讓卡拉巴赫、納希切萬及今亞美尼亞全境給俄國。
至此,伊朗原有的外高加索領土全部喪失,俄國成為外高加索的新主人。而亞塞拜然人,也就是伊朗突厥人,從此分居兩國。
十、俄羅斯帝國統治下的亞塞拜然
19世紀上半葉,俄國逐步廢除了亞塞拜然境內的所有汗國,亞塞拜然各地由彼得堡當局直轄。
(一)亞塞拜然現代化。
在俄國統治下,亞塞拜然逐步現代化。1860年,巴庫通電報。1880年通電話,開設國家銀行分行。1884年,巴庫至巴統(在今喬治亞)鐵路通車。
圖:19世紀末林立的油井
巴庫因不處於地震帶、重要的航運地位、豐富的石油儲藏,日益成為環裡海首要大都市。1859年,巴庫第一座煉油廠落成。1863年建成了煤油廠。到1888年,巴庫市已經擁有54家石油公司,大多數都歸俄羅斯人和亞美尼亞人所有,還有像諾貝爾(就是諾貝爾獎創始人)這樣的外國人,本地亞塞拜然人的產業卻很少。巴庫市人口從19世紀初的1萬人增長到1900年的25萬。
圖:1915年巴庫油田
(二)亞塞拜然民族主義思想形成。
工商業飛速發展和亞塞拜然人受俄羅斯、亞美尼亞人直接或間接壓迫的社會現實,促成了亞塞拜然民族主義思想形成。
這一時期,儘管沙俄仍將亞塞拜然人稱為“韃靼人”,但當地知識分子開始逐漸使用“亞塞拜然”或“阿塞爾人”(Azeri)作為自稱。
知識分子哈桑·貝伊·扎爾達比(Hassan Bey Zardabi,1842-1907)於1875年出版了第一份亞塞拜然語報紙《莊稼漢報》,宣傳民族主義,後該報於1877年被查封。米爾扎·法塔利·阿洪多夫(Mirza Fatali Akhundov,1812-1878)改革亞塞拜然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寫語言,成為今天亞塞拜然文的前身。他還大力宣揚無神論,批判伊斯蘭教。賈利勒·穆罕默德古利扎德(Jalil Mommadgulizadeh,1869-1932)主張婦女解放,創辦了亞塞拜然首部婦女雜誌。納裡曼·納裡曼諾夫(Nariman Narimanov,1870-1925)將俄語文學作品譯為亞塞拜然語,並親自創作阿語小說,參與革命運動。
圖:哈桑·貝伊·扎爾達比
(三)巴庫工人階級實力壯大。
與此同時,與工業發展伴生的工人階級實力日益壯大。
1904-1905年,由於俄國在日俄戰爭中失利,俄國全境爆發革命,亞塞拜然也發生了總罷工。布林什維克等政黨藉機在亞塞拜然紮下根來。
(四)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的民族仇殺。
為轉移人們對政府的不滿,沙皇政府有意挑起亞美尼亞人與穆斯林間的矛盾。1905年2月,巴庫的幾個穆斯林男孩和店主被亞美尼亞人殺死,引發兩族激烈暴力衝突,據沙皇當局統計,共有205名亞美尼亞人和111名韃靼人(亞塞拜然人)被殺,121名亞美尼亞人和128名韃靼人受傷。
此外,5月在納希切萬、8月在舒沙、11月在伊麗莎白堡(今佔賈)都發生種族衝突。總共有3000-10000人遭殺害,亞塞拜然人死亡數更高。
殘酷的種族衝突至今仍是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兩個民族的一大心結。
十一、俄羅斯帝國的覆滅,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與巴庫無產階級政權
(一)亞塞拜然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黨成立。
1911年,亞塞拜然泛伊斯蘭主義政黨“穆薩瓦特”(Musavat)黨(意為“平等黨”)在巴庫成立,其領導人是穆罕默德·阿明·拉蘇爾扎德(Mammed Amin Rasulzade,1884-1955)。
穆薩瓦特黨主張泛伊斯蘭主義,要求所有穆斯林國家的獨立。該黨吸引了大批亞塞拜然上層穆斯林知識分子加入,後來也在民眾中吸收支持者。
起初,該黨秘密行事,只發行公開刊物。1917年二月革命後,帝國滅亡,俄羅斯民主共和國成立,開放黨禁,實行民主,穆薩瓦特登記為合法政黨。
6月,穆薩瓦特黨同另一個亞塞拜然民族主義政黨“突厥聯邦主義黨”合併,又增添了泛突厥主義色彩,成為亞塞拜然主流政黨。
同期,亞塞拜然還有保守的“伊蒂哈德”(Itihad)等民族主義政黨出現。
圖:拉蘇爾扎德
(二)巴庫無產階級政權成立。
與此同時,隨著沙皇倒臺,俄國並存著臨時政府和蘇維埃兩個政權。
在原有的資產階級“巴庫市杜馬”之外,無產階級政權“巴庫蘇維埃”也於1917年11月13日(俄歷10月31日)成立,布林什維克、孟什維克、左翼社會革命黨和亞美尼亞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黨“達什納克楚瓊”參加。這些政黨主要在俄羅斯、亞美尼亞、猶太等民族中發展成員。共產黨也吸引了許多巴庫的亞塞拜然族石油工人加入。
(三)外高加索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權結成聯邦,脫離俄國。
彼得格勒十月革命和制憲會議解散後,外高三族(喬治亞、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的資產階級政治家於1918年2月組建“外高加索國會”(俄語Закавказский Сейм),準備退出俄國。
國會中三族代表性政黨各有一定席位,其中喬治亞孟什維克32席,亞塞拜然“穆薩瓦特”30席,亞美尼亞“達什納克楚瓊”27席,共125席。
1918年4月22日(俄歷9日),外高國會宣佈“外高加索聯邦”成立,脫離俄國統治。
(四)巴庫無產階級政權反對脫離俄國,與外高聯邦開展鬥爭。
對此,巴庫蘇維埃表示堅決反對,他們擁護莫斯科的蘇俄政權。
在莫斯科支援下,巴庫蘇維埃發動無產階級武裝鬥爭,於1918年3月控制了巴庫市,下令實行“緊急狀態”,解散代表臨時政府的巴庫市杜馬和一切“資產階級政黨”,封閉一切“資產階級報刊”,從而建立了巴庫公社(俄:Бакинская Коммуна),掌握了巴庫權力,成為外高加索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巴庫公社蘇維埃由85名社會革命黨和左翼社革黨、48名布林什維克、36名“達什納克楚瓊”、18名穆斯林和13名孟什維克組成,領袖是號稱“高加索列寧”的亞美尼亞族人斯捷潘·紹米揚(俄:Степан Шаумян,1878-1918)和喬治亞族人普羅科菲·賈帕裡澤(俄:Прокофий Апрасионович Джапаридзе,1880-1918)。
可見,在這個政權中,亞塞拜然人所佔的比例很小,而且領導權不在他們手中。
圖:紹米揚
外高聯邦追求獨立,巴庫蘇維埃主張留在俄國,兩方都對聲索亞塞拜然主權,可謂勢不兩立。1918年3月,蘇俄與德、土停戰,俄國內戰隨之爆發。同時,根據停戰協定,德國向喬治亞進軍,土耳其入侵西亞美尼亞,要求接收蘇俄割讓的領土。
(五)外高聯邦解體,亞塞拜然資產階級、無產階級政權的內戰
1918年3月,巴庫蘇維埃與亞塞拜然民族主義者爆發激烈衝突,巴庫市內的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甚至連持反共立場的俄羅斯族都站在布林什維克一邊,與亞塞拜然人敵對。
為報復此前土耳其對亞美尼亞人的大屠殺,紹米揚下令對亞塞拜然人進行攻擊。亞塞拜然將這一歷史事件稱為“三月大屠殺”。
不過,當時有許多亞塞拜然工人是站在布林什維克一邊的,因此這一事件種族色彩並沒有阿官方宣傳的那麼濃厚。
之後,亞美尼亞境內也出現針對亞塞拜然人的屠殺,8萬穆斯林淪為難民。
圖:三月大屠殺中遇難的亞塞拜然人
1918年5月26日,矛盾重重的外高聯邦最終解體,分裂為喬治亞、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三國。
5月28日,亞塞拜然國民議會(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совет Азербайджана)宣告“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Азербайджанская 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成立,定都巴庫。
這是亞塞拜然第一個獨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也是伊斯蘭世界第一個共和國。但由於巴庫被巴庫公社控制,共和國實際首都設在佔賈。
穆薩瓦特黨主席穆罕默德·阿明·拉蘇爾扎德成為該國領導人。
圖: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聲稱的領土範圍。斜線部分是其與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俄羅斯的爭議領土。
隨著俄國內戰的進行,到1918年中,巴庫公社的處境已十分艱難:
北面,北高加索的鄧尼金白軍切斷了巴庫與莫斯科的聯絡;
西面,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在土耳其支援下向巴庫進軍;
南面,英軍進駐伊朗安薩里港,威脅巴庫公社南翼;
內部,亞塞拜然族厭惡由亞美尼亞人主導的公社蘇維埃;孟什維克、“達什納克楚瓊”、右翼社會革命黨等政黨在蘇維埃內部拆布林什維克的臺。
(六)英國和土耳其干涉亞塞拜然內戰
1918年7月25日,孟、達、右社三黨在蘇維埃內部投票,決定邀請英軍干涉亞塞拜然內戰,保衛巴庫。這是因為當時一戰尚未結束,英國和土耳其還處於敵對狀態,英國可以幫助巴庫的亞美尼亞、喬治亞和俄羅斯族抵禦穆斯林的進攻。
對此,布林什維克堅決反對,憤而退出公社,巴庫公社垮臺。
26日,由孟、達、右社三黨主導的“中裡海獨裁政府”(俄:Диктатура Центрокаспия)成立,取代巴庫公社。英國鄧斯特維爾(Lionel Dunsterville)少將率1000人進駐巴庫,以防禦布林什維克和德、土軍隊。
但土軍人多勢眾,鄧斯特維爾被土耳其擊敗,被迫於9月14日撤退到伊朗境內。
土耳其佔領巴庫,存在不到兩個月的“中裡海獨裁政府”崩潰,原蘇維埃領導大多被殺。
在土耳其支援下,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遷都巴庫。
圖:1918年奧斯曼軍隊向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的進攻,以及英軍的防禦
土軍在巴庫對亞美尼亞人進行了大屠殺,以報復“三月大屠殺”,死者約1-2萬。居住在卡拉巴赫的亞美尼亞人拒絕加入亞塞拜然,成立了自己的政府和軍隊,以游擊戰形式抵抗阿、土軍進攻。
土耳其的佔領只持續了兩個月。1918年10月30日,土與協約國停戰。11月16日,土軍撤出亞塞拜然,亞塞拜然再次被駐伊朗英軍控制。出於遏制蘇俄的目的,英國支援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繼續統治。
同期,蘇俄還在穆甘、納希切萬等地扶持蘇維埃政權,但都沒有存在很久。
十二、蘇俄佔領亞塞拜然
1920年,就在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仍在為佔領卡拉巴赫、控制國內亞美尼亞聚居區而與亞美尼亞激烈交戰時,蘇俄已逐漸走出國內戰爭陰影。
蘇俄局勢基本穩定後,4月27日,紅軍第11軍攻入亞塞拜然。28日,紅軍佔領巴庫,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垮臺。這個亞塞拜然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權僅存在了兩年。
紅軍的進攻幾乎沒有遭到抵抗,這讓蘇俄自身都感到十分驚訝。
同日,俄共(布)領導的亞塞拜然臨時革命委員會(Азербайджанский Временный Революционный Комитет)成立,接管了亞塞拜然政權。不久,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Азербайджа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о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宣告成立。
十三、蘇聯時代的亞塞拜然
1922年12月30日,亞塞拜然作為外高加索聯邦一部分加入蘇聯。
在蘇聯的強勢領導下,卡拉巴赫、納希切萬、贊格祖爾等阿亞爭議領土都被劃歸亞塞拜然。這是蘇聯與土耳其妥協的一部分。為了照顧卡拉巴赫的亞美尼亞人,蘇聯又在亞塞拜然境內設立了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這些安排給解體後的阿亞衝突埋下了禍根。
1936年,外高聯邦重新分為三國,亞塞拜然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
蘇聯時代的亞塞拜然因豐富的石油儲藏,成為全聯盟較富裕的地區,為衛國戰爭和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資源,而且是除俄羅斯外僅有的不需要聯盟財政支援的加盟共和國。衛國戰爭期間,數萬亞塞拜然人參加紅軍。亞塞拜然也經歷了大清洗、赫魯曉夫改革等一系列事件。
(附:伊朗西北部的亞塞拜然蘇維埃政權)
1941年9月,為防止伊朗倒向德國,蘇、英軍聯合佔領伊朗,伊朗西北部亞塞拜然人聚居區被蘇聯控制。
1945年9月,蘇聯扶持以皮舍瓦里(Sayyed Jafar Pishevari,1893-1947)為首的亞塞拜然民主黨,在伊朗西北部建立了“亞塞拜然人民政府”,定都大不里士。這是繼亞塞拜然之後,又一個亞塞拜然人國家。蘇聯企圖藉此控制裡海南岸。
但由於美、英的壓力,蘇聯於1946年11月撤回了對“亞塞拜然人民政府”的支援,裡海南岸重歸伊朗。
圖:亞塞拜然人民政府控制區
十四、亞塞拜然脫離蘇聯
蘇聯後期,亞塞拜然民族主義逐步抬頭。
1969年,蓋達爾·阿利耶夫(Heydar Alirzaoglu Aliyev,1923-2003)出任蘇共亞塞拜然第一書記,將共和國精英領導層幾乎都換成了亞塞拜然族。1982-1987年,阿利耶夫進入中央政治局,但在1987年被戈爾巴喬夫罷免。
1988年,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因納卡問題爆發衝突,被蘇軍彈壓。
1990年1月,亞塞拜然爆發民族動亂,民族主義者殺害了數十名居住在巴庫的亞美尼亞人,一些人湧向伊朗,要求與伊朗亞塞拜然地區合併。“亞塞拜然人民陣線”要求奪權,並在一些鄉鎮驅逐了蘇共的幹部。
1月19-20日,蘇聯宣佈在亞塞拜然實行緊急狀態,蘇聯國防部長亞佐夫指揮蘇軍鎮壓了民族主義暴亂分子,造成147人死亡、約800人受傷。
事件後,蘇聯更換了亞塞拜然主要負責人。1月25日,阿亞茲·穆塔利博夫(Ayaz Mutallibov,1938-)當選蘇共亞塞拜然第一書記。5月19日,穆塔利博夫當選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首任總統。7月入選蘇共中央政治局。
然而,蘇軍的鎮壓僅僅暫時壓制了民族主義。隨著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獨立的承認,亞塞拜然民族主義運動再次迎來高潮。
為保住自己的地位,穆塔利博夫迎合民族主義,於1990年12月釋出主權宣言,宣佈亞塞拜然主權至高無上,改“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為“亞塞拜然共和國”。
1991年3月17日,亞塞拜然參加保留蘇聯公投,94%的投票者贊成保留蘇聯。
但是,八一九事件後,蘇聯的解體已不可挽回。9月14日,阿共解散。10月18日,亞塞拜然宣佈獨立。12月21日,穆塔利博夫在《阿拉木圖宣言》上簽字,亞塞拜然加入獨聯體。
十五、獨立的亞塞拜然
(一)穆塔利博夫總統。
亞塞拜然獨立後,穆塔利博夫成為首任總統。
他屁股還沒坐熱,亞美尼亞就大舉進攻納卡,納卡和亞塞拜然西部地區被亞美尼亞佔領,大批亞塞拜然人逃難到巴庫。
1992年2月26日,霍賈利發生針對亞塞拜然人的屠殺,據阿政府稱,613名亞塞拜然平民被亞美尼亞軍隊和俄366步兵團殺害。
圖:穆塔利博夫
由於穆塔利博夫拒絕建立一支正規軍與亞美尼亞作戰,他遭到亞塞拜然民族主義者的強烈反對。1992年3月6日,穆塔利博夫被迫辭職。
此後,5月14日,主要由前共產黨人組成的亞塞拜然最高蘇維埃審理了霍賈利案,宣佈穆塔利博夫無罪並恢復其總統職權。
“亞塞拜然人民陣線”怒不可遏,於15日發動政變,推翻穆塔利博夫政權,穆逃往莫斯科。
(二)埃利奇貝伊總統。
亞塞拜然人民陣線奪權後,推舉阿布法茲·埃利奇貝伊(Abulfaz Elichbey,1938-2000)為第二任總統。
埃利奇貝伊是蘇聯時代的持不同政見者,也是一個親土耳其、反伊朗、企圖將伊朗亞塞拜然地區併入亞塞拜然的狂熱民族主義分子。他的競選口號是“突厥、伊斯蘭、現代化”。
當選總統後,他與俄國談判,讓俄軍撤出亞塞拜然、解散外高加索軍區,並接收了一部分俄軍裝備,用它們武裝亞塞拜然軍隊,去納卡打亞美尼亞。
然而,新生的阿軍戰鬥力很弱,缺乏指揮能力和作戰意志,被亞美尼亞打得一敗塗地。
圖:埃利奇貝伊
1993年6月,佔賈前線的阿軍爆發兵變,叛軍攻至巴庫郊區20公里處,埃利奇貝伊無力抵抗,不得不任命早在蘇聯時代就當過共和國第一書記、現任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總統的蓋達爾·阿利耶夫為總理。
當月17日,埃利奇別伊秘密逃往故鄉納希切萬的凱來基市。18日,議會才發現總統不見了,於是選舉阿利耶夫為議長,代行總統職權。27-29日,阿利耶夫與叛軍談判,解決了政治危機。10月,阿利耶夫當選亞塞拜然總統。
(三)老阿利耶夫總統。
蓋達爾·阿利耶夫(下圖)上任後,1994年10月,再次遭遇政變。阿果斷鎮壓,從而鞏固了自身的權力。
2003年10月,阿利耶夫因病不再參加總統選舉,讓他的兒子伊利哈姆·阿利耶夫接班。不久,蓋達爾去世。這種父子相傳的權力交接,在沙俄滅亡後的原蘇聯領土上還是第一例。
(四)小阿利耶夫總統。
伊利哈姆·阿利耶夫(下圖)從2003年擔任總統至今,延續其父路線,發展石油經濟,改善民生,實行平衡的外交路線,主張“溫和伊斯蘭”。同時,堅定主張亞塞拜然對納卡地區的主權。
2020年9月,亞塞拜然在土耳其支援下發動對納卡的進攻,依靠相對先進的無人機,阿軍節節勝利。
11月,在俄國、土耳其的強勢干預下,在戰場上慘敗的亞美尼亞被迫同亞塞拜然簽署停戰協定,亞塞拜然收復納卡地區。這是小阿利耶夫擔任總統17年來最高光的時刻。
現在,小阿利耶夫在國內擁有空前的威望,但同時他也將俄軍和土軍引入了納卡地區。前景如何,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