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紀錄片《中國的重生》中講到的那樣“解放戰爭以前中國,地主階級佔據全中國人口的百分之五,但這些人卻佔據了全中國將近一半的土地。”這些人就是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字眼‘地主’,這一類的人將他們的土地劃分為小塊然後租給中國貧苦百姓。當百姓在農收之後,就要向地主交付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七十的收益。這樣一來,貧苦百姓將永遠無法翻身。照片中是張貼在牆上的地主階級成分劃分榜。
新中國成立後,次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對外公佈並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土改法的頒佈切實讓全國上下的百姓看到了幸福的希望,因為土改法內容包括:沒收地主土地,並將沒收的土地集中起來並統一分配給百姓。此法的頒佈真真切切實現了百姓人人有土地,人人當家做主的願望。照片中老百姓正在從地主家搬東西。
這裡我們所說的地主具有三層含義,一種是在社會上具有很高聲望的世族鄉紳,這種人一般都是世襲制或非世襲制獲得。第二種就是在社會上沒有什麼聲望,他們屬於中小型地主。這類人在擁有土地足夠多的時候,就會採取僱傭的方式,讓僱工給他們幹活。就如電影《白鹿原》中郭地主一樣。雖然他們也是地主,但也受過地區惡霸豪強地欺負。第三種就是擁有很多財富的黑幫。照片中老百姓在燒燬地主家的地契。
在土改法頒佈後,我國根據當時土地改革的真實現狀以及需要在全國範圍內的農村階級劃分為六個等級,分別是:地主、中農(上中農、中農、下中農)、貧農(也是貧苦百姓)和僱農(顧名思義就是被地主僱傭的貧農)。照片中是50年代批鬥現場,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現場人山人海,幾名地主正站在前面等待百姓對他們的批鬥,在他們身後是一名手拿長槍的民兵。
批鬥主要發生在50年代,批鬥主要是對不滿意的人或事經過允許將錯誤指出來,然後把錯誤放在明面上進行對人或者是事情評說。這種最終明顯的是,不是少數幾個人進行的,而是在很多人面前,且在公共場所,例如廣場。批鬥物件最先是地主,後來涉及商界、文壇等。照片中一名被批鬥的地主跪在臺上。
地主對土地的經營,主要採取多種形式。一種是自己經營管理,最明顯的採取剝削僱傭形式;第二種採取收取地租的形式,據記載,這種形式下的佃農往往要向僱主也就是地主交付收益的大部分,這樣一來佃農永遠無法富裕,他們永遠生活在底層。這樣也就造成了佃農對地主的憎恨。照片中一位老年人正在控訴地主曾經對她的壓迫剝削。
照片中一位揹著孩子的婦人正在聲淚俱下地控告曾經剝削自己的地主。
因此很多農民為了生活,不得不在長期在地主以及放高利貸者手裡借糧食和錢。久而久之,貧農在地主和放高利貸者欠的債務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還不清,這也導致貧農永遠淪為地主的奴隸,永遠被地主驅使,就像解放前的農奴一樣沒有自由可言。照片中一位揹著孩子的婦人正在聲淚俱下地控告曾經剝削自己的地主。
據記載,到1952年底,只有少數部分地區外,其他地區均已完成土改。土地改革的完成不僅摧毀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使中國三億多農民擁有了土地、農具、牲畜,更讓農民實現了當家做主的願望。照片中一位百姓開心地拿著分到的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