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船山先生王夫之,六十九歲那年動筆開寫《讀通鑑論》,對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分朝代進行點評,系統地闡述了自己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看法。
四年後,王夫之去世前,《讀通鑑論》始告完成。全書洋洋灑灑五十萬言,見解獨到,文采飛揚,可以說是王夫之畢生思想的結晶。王夫之作為明遺民,年輕時抗清,至老知事不可為,於是以筆為刀,以史為鑑,期待能給仁人志士以啟迪。
讀通鑑論
本人沂州典史嗜好歷史,對《讀通鑑論》拜讀之後,深感佩服。可是,看到王夫之評後周太祖郭威薄葬那篇,《五代下.十七》,覺得很不舒服。王夫之明顯對郭威薄葬,抱有很深的偏見。
和五代前四個朝代不同,後周郭威出身貧寒,從普通士兵開始奮鬥,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水滸傳》中,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楊志賣刀殺死沒毛大蟲牛二,實際上都是郭威年輕的事蹟,被施耐庵借鑑,添油加醋,寫成了名篇。
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實際上是借鑑了郭威的事蹟
郭威平生節儉,建立後周後,哀民生之多艱,大力號召節約度日,薄徭輕賦,休養生息。實在是五代乃至中國歷史上難得愛民的好皇帝!可惜,中原百姓無福,郭威的皇位只做了三年。
臨終前,郭威有感於唐代十八陵因為厚葬而被挖掘,將嗣君郭榮(柴榮)叫到床前,鄭重囑咐道:速速薄葬,千萬不要浪費民力,別給財政添麻煩。用紙衣瓦棺下葬,陪葬品用日常器皿就行。墳前立一石碑,刻上週天子緣平生好儉素,只令著瓦棺紙衣葬。若違此言,陰靈不相助。
郭威嵩陵,規模不大,因為薄葬,從未被盜
王夫之寫到這裡,不知怎麼想的,酸溜溜地說:其得國也不以正,既無以求福於天;其在位也,雖賢於亂君,而固無德於天下,以大服於人;惴惴然朽骨之是憂,而教其臣子使不能盡一日之心力以效於君親,其智也,正其愚也。
郭威得國不正?無大德?王夫之此言真不知從何說起。後周時,經過多年戰亂,百姓生活艱難,郭威以身作則,提倡薄葬,是愛惜民力的極大善舉。而王夫之對郭威的薄葬之舉嗤之以鼻,他認為郭威的薄葬,不讓百姓盡孝君主,是非常愚蠢的行為。
後周太祖郭威
特別是,立石碑的舉措,更是可疑。尤可哂者,令刻石陵前,以紙衣瓦棺正告天下後世,吾惡知其非厚葬而故以欺天下邪?在王夫之看來,郭威根本沒有薄葬,而是故意欺騙世人。還拿漢文帝舉例子,猜測郭威是個偽君子?真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王夫之認為,君主必須厚葬,但可以不用金玉寶物,可多用一些法器絹匹什麼的物資,陽間有的,那邊也得齊全,反正比骨頭爛的快,盜墓賊不稀罕。關鍵是這樣能夠“廣仁孝以盡臣子之情也至;不可過也,抑不可不及也。”能夠宣傳仁孝之風,不能過頭,也不能不幹。
然後,王夫之又用不屑的語氣,給郭威按了個“不學無術”的帽子——周主威不學無術,奚足以知此哉!你個大老粗,怎麼知道這些大道理?!對這個好皇帝,一口一個周主威,傲慢與偏見,躍然紙上!
墨子
最後,王夫之意猶未盡地說:”墨氏無父,夷人道於禽獸,唯薄葬為其惡之大者。藉口安親而以濟其吝物寡恩之惡,禽道也。為君父者,以遺命倡之,亦不仁矣。”也就是說,墨子的薄葬,簡直是禽獸!郭威作為皇帝,藉口愛民,實際上是吝嗇加刻薄寡恩。臨死還留下遺言,要求薄葬,真不是東西!
勤儉節約,是中華的美德。薄葬,是文明的標誌,和孝道仁義並不矛盾。今天的我們,更要欽佩郭威薄葬之舉的博大情懷,力行節約,從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