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藻
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孔子說這段話,似乎有些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感覺。
這段對話的完整形式是這樣的:
魯哀公問宰我,修建土地廟的時候,種什麼樹比較好。宰我回答說:“夏朝禮節裡用的是松樹,商朝用的是柏樹,周朝則是用栗子樹。”
當時,魯國三家弄權專政,魯哀公問宰我應當如何處理。宰我借上面一段話,建議哀公討伐三家,收回權力。
然而,宰我提出的建議顯然是魯莽的。所以,當宰我問孔子如何看待此事時,孔子提出了他的看法。
已經鐵板釘釘的事,就不要再提了;將要完成的事,就不要再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孔子實際上想告訴宰我,你給哀公提的建議,錯誤已經鑄成,以後行事務必謹慎,千萬不要亂說話。
《菜根譚》中說:“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一個人想要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就一定要步步小心,謹言慎行。怎麼可以不分場合,亂說話呢?
無法改變的事,不要再提
“故人而皆好名,則開詐善之門;使人而不好名,則絕為善之路。”
人們都喜歡好名聲,就打開了偽善的大門;如果人們不追求好名聲,就會斷絕做善事的道路。
做事,不要做絕;說話,不要說死。
留有餘地,既維護了對方的尊嚴,也調和了你與他人的關係。
面子,是相互給的。
有一天,一位貴婦找到國畫大師黃君璧,請他幫忙鑑定自己從國外買回的古畫的真偽。
看完第一和第二幅畫後,黃大師都說畫是假的。
當貴婦開啟第三幅畫後,黃大師看了看說:“這畫家的作品,我不內行,雖然說不準,但是看得出畫上的筆法相當老練。”
當貴婦開啟第四幅畫時,黃大師連忙叫好道:“這幅好極了!”
那位貴婦本來因為前兩幅畫是假的,面子上有些掛不住,可是,因為後面兩幅畫都得到了大師的認可,立刻轉悲為喜。
其實真相是:四幅全是假的。黃君璧之所以說後兩幅是真的,完全是為了維護對方的面子。
他說道:“她已經花了那麼多錢,而且當著她的那麼多部屬,我能說是假的嗎?錢對她來說,是小事;傷了她的面子,可就是大事啦!”
對於不可改變的事,即使說出實情,也於事無補。不如保留自己的觀點,給對方留個面子。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喜歡評頭論足,比如你又胖了,買的衣服過時了。
請記住,當面指出別人的缺點,並不是明智之舉。人與人相處,除了是非對錯,更重要的是對彼此的尊重。
亦舒說:“珍惜今日,努力將來,過去種種,且忘記它。”
不要和過去的事糾纏,不要把已成定局的事,拿出來反覆說。
看穿,不說破,是成年人最好的修養。
將要完成的事,就不要再勸阻
國學大師南懷瑾有個朋友,想把臺北搞成杜鵑城。
杜鵑其實是不祥之花。南懷瑾聽說後,並沒有直接和朋友說這件事,而是在喝茶的時候,不動聲色地把杜鵑花的傳說告訴了朋友。
蜀國滅亡時,太子傷心而死,陰魂不散變成了一隻杜鵑鳥。這隻鳥晝夜啼哭,淚枯出血,這血滴在了花上,就變成了杜鵑花。
杜鵑花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浸染了太子的血淚。
即便杜鵑花好看,也不適合成為一個城市的象徵。
對於這件事,南懷瑾雖然知道,卻不直接和朋友說,是為了維護對方的面子。
即便給對方提意見,也要用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否則,造成對方逆反心理,反而沒有任何效果,最後還傷了雙方之間的感情。
“沒有人喜歡被迫購買或遵照命令列事。”
所謂“將要完成的事,就不要再勸阻”,並不是說即便有錯,也不能提建議。如果建議合理,你也可以提,只是一定要用適當的方式提出。
其實,這個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見。
比如說,兩個人一同逛商場。同伴看上了一件衣服,非常喜歡。這時候,你覺得不好看,也不要提反對意見了。
如果你覺得特別不合適,也一定要注意說話的方式,否則,關係真的可能會因為你的一句話,而破裂。
相比於你替別人說出答案或結果,人們更喜歡自己透過思考得出的結論。
聰明人,懂得適可而止,知道什麼時候可以說,什麼時候應當閉緊嘴巴。
不要對過去的事,耿耿於懷
《菜根譚》中寫道:“不責小人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不要責怪別人的小過錯,不揭發別人的隱私,不對別人從前的錯誤念念不忘,這樣做既可以培養我們的道德品質,又可以使我們躲避災禍。
吳宓與錢鍾書的恩怨,算是一段文壇公案。
年輕時的錢鍾書才華橫溢,心高氣傲的他,在選碩士導師時,竟然說:“吳宓太笨,放眼整個清華,我沒覺得有哪個教授能當我的導師。”
吳宓知道後,只是淡淡一笑,說道:“錢鍾書的狂傲,並不是孔雀開屏的一個人炫耀,只是文人骨子裡面的一種高尚傲慢,這沒什麼。”
後來,錢鍾書又對吳宓追求毛彥文一事,專門寫信指責,其語“極尖酸刻薄之致”,這讓吳宓痛心不已。
隨著年歲漸長,錢鍾書漸漸開始意識到自己犯的錯誤,特意登門道歉,而吳宓只說了一句話:“我不記得了。”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無論過去如何,歲月終將磨平一切。
學會原諒別人,並不是肯定過去的錯誤,而是知道糾結於過去的錯誤,當下也將悔恨而過。
放下,就是學會愛自己。
吳宓一句“我不記得了”,何止是瀟灑,更是一份看透生命的智慧。
正如所羅門所說:“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