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黃銘光,祖籍福建永定,邵武峭山公、寧化化公、上杭天祿公、羅潭吉輔公及前堂公後裔,生於1964年11月,1989年基礎數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現為私企公司董事長,福州大學經管學院兼職教授。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福建永定羅潭黃氏宗祠,重建於2021年,根據宗祠建築設計的風格及結構特點,在宗祠的七個位置搭配了七副楹聯,其中:
第一副,是邵武峭山公遣子詩外八句中的一對句子,採用的是邵武總祠版本,對峭山公黃氏後裔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意義,因此採用。
第二副與第三副,寫了本村族人,“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從狹義上回答了本村族人,人生哲學上的三大終極問題。
第四副,是為本村黃氏宗祠新建而作,掛在正大門,對於宗祠新建具有歷史意義。
具體如下(上聯在右):
一、
朝暮莫忘親囑咐
春秋須薦祖蒸嘗
平仄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這是邵武總祠版本的遣子詩中的一對句子。
二、
駿跨百川昂首禾坪遷石壁
馬馳千里奮蹄豐稔抵羅潭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本聯讀法採用四、七字分段,具體如下:
駿跨百川,昂首禾坪遷石壁
馬馳千里,奮蹄豐稔抵羅潭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這副楹聯是藏頭聯,“駿”、“馬”表示宗祠的堂號,叫“駿馬堂”;每行的後半句,交代了我們村的族人: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狹義上回答了哲學三個終極問題:
1)、我是誰?
2)、我從哪裡來?
3)、我要到哪裡去?
之中的前兩個問題。
楹聯意思是:
1、背景知識
1)、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周廣順一年(公元951年),有二十一個兒子的本族黃氏先祖峭山公已經80歲高齡,他拿定遣子主意後,便召集姻親安排家事:三妻位下各留長子以俸晨昏,其餘十八子俱令各走他鄉開創家業。
峭山公將家譜各授一本以便年久相認,家產平分每家各得一份。
十八子出發之時,峭山公以詩作別(被稱為外八句):
信馬登程往異方,任尋勝地振綱常。
足離此境非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
朝暮莫忘親囑咐,春秋須薦祖蒸嘗。
漫雲富貴由天定,三七男兒當自強。
三位夫人亦相繼贈詩囑子(被稱為內八句,此處略)。
十八子奉父命,信馬登程各往一方,奔赴全國各地,後裔再奔赴東南亞,奔赴全世界。邵武峭山公黃氏,最終成為當今世界超千萬人丁的黃氏第一大家族。
2)、禾坪,是五代十國時期,本族黃氏先祖峭山公及家人在邵武的居住地,詳細地址是:禾坪鸛藪黃家林,現已經更名為:和平鎮坎頭村黃家林。和平鎮是中國著名的十大文化古鎮之一;峭山公第九子(第二房妻吳氏第二個兒子)化公,於951年遵從父命,從邵武禾坪鸛藪遷徙到寧化石壁;豐稔,在上杭縣,1949年之後更名為稔田,在南宋初期,化公後裔天祿公,從寧化石壁(待考證)遷徙到上杭豐稔;最後是大約在至今500多年前的明朝中期,天祿公第九世後裔吉輔公,從上杭豐稔石牌前村,遷徙到永定羅潭。
2、楹聯意思
峭山公遣子詩開頭第一句“信馬登程往異方”,這裡的“信馬”意思是指,騎著駿馬任馬行走而不加約制。但實際上,十八子離開邵武禾坪鸛藪老家各往他鄉的時候,峭山公已經八十歲,十八子都已成婚有兒有女了,所以十八子都是拖家帶口而不是獨自一人離開的,這樣,十八子不可能真的像遣子詩文學描述的那樣,每個人都騎著駿馬,隨便駿馬賓士到哪裡就以哪裡為家,因為拖家帶口做不到。但文學作品描述這個事件的時候,可以用“信馬登程……”,來拔高形象。
我們這副楹聯,上下聯首字“駿”、“馬”,都指“駿馬”的意思,所起的作用,跟峭山公遣子詩開頭第一句“信馬登程往異方”裡的“信馬”所起的作用,是一樣的。只是一種文學描述,而不是祖先真的騎著駿馬而來……。
這樣,這副楹聯的意思就是:
上聯
祖先騎著駿馬,跨過數不清的河流,昂首從邵武禾坪遷徙到寧化石壁;
下聯
祖先騎著駿馬,賓士了很遠的路程,奮蹄從上杭豐稔最終抵達了永定羅潭。
3、備註:
1)、把“駿”、“馬”兩字,分別作為上下聯的首字,以表示我們的黃氏宗祠,堂號叫“駿馬堂”,這種“藏頭聯”有積極意義。
但這樣做後,上下聯第一個字,同時都是仄聲而不是平仄聲相反。雖然對聯對仗工整規則允許,但如果能上下聯平仄相反的話,對聯會更美。
同時,“駿”是專門指駿馬,而“馬”就只是指馬,好的對聯,立意高的字或者詞,一般放在下聯,而“駿”比“馬”立意高,卻被放到了上聯,這雖是一個遺憾,但並不違反對聯的對仗工整規則。
2)、“百”、“石”在古代,讀音都是仄聲。對聯對仗是按照字的古代發音來對的。
本楹聯是十一個字聯,採用了最常用的四、七字分成兩段句,不但每行每個分段句的第二、四、六位置平仄相反,而且不分段來讀的時候每行的第二、四、六、八、十位字,平仄都相反;不但每個分段句上下聯最後一個對應的字平仄相反,而且不分段來讀的時候上下聯的第二、四、六、八、十位對應的字,平仄都相反;上下聯本行的字,都沒有連續出現四個平聲或者四個仄聲;上聯最後一個字是仄聲而最後三個字不是連續的仄聲,下聯最後一個字是平聲而最後三個字不是連續的平聲,因此,此聯符合對聯的平仄聲對仗工整規則。
3)、上聯的“川”是名詞,下聯的“裡”是量詞,雖然它們的詞性不同,但都屬於實詞,屬於對聯中的“寬對”,是被允許的。就像杜甫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中,上聯“秋”與下聯“裡”的對應關係一樣。這樣理解後,上下聯的所有字或者片語,詞性完全相同;上下聯相對應的字或者詞語的意思,比較大眾化,普通人就能理解,這裡不再做解釋了。
三、
烏石頂下人中俊彥綿延出
駿馬堂前嶺上芝蘭次第開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本聯讀法採用四、七字分段,具體如下:
烏石頂下,人中俊彥綿延出
駿馬堂前,嶺上芝蘭次第開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副楹聯,交代了我們村的族人:
我現在是誰?(我居住在烏石頂下、駿馬堂前的沙邊與烏石下村)
及
我要到哪裡去?(我要成為人中俊彥、嶺上芝蘭)
狹義上回答了哲學三個終極問題之中的第三個問題,即:我要到哪裡去?
1、楹聯意思是:
上聯
烏石頂下,沙邊與烏石下村的族人中,有聰明才智的人,正在一個接著一個出現;
下聯
駿馬堂前,沙邊與烏石下村的山嶺上,芝蘭花正在一朵挨著一朵開放,比喻沙邊與烏石下村的族人中,有高尚品德操守的人,正在一個挨著一個出現。
2、備註:
1)、“石”,在古代讀仄聲,造成上聯第一個分段句,“烏石頂下”,第二個與第四個字,“石”、“下”,不能平仄聲相反,而是都讀仄聲,這本是不符合對聯的對仗工整規則的。
但“烏石頂”是本村背後山頂的名字,“駿馬堂”是本村黃氏宗祠的堂號,兩者相對應,有特別的意義,所以“石”字在這裡不能死板硬套平仄聲對仗工整規則。
2)、本楹聯是十一個字聯,採用了最常用的四、七字分成兩段句來讀;除了1)、提到的“石”字所在位置外,不但每行每個分段句的第二、四、六位置平仄相反(上聯因為“石”字,第一分段句缺第二位字),而且不分段來讀的時候每行的第二、四、六、八、十位字,平仄都相反(上聯因為“石”字,缺第二位字);不但每個分段句上下聯最後一個對應的字平仄相反,而且不分段來讀的時候上下聯的第四、六、八、十位對應的字,平仄都相反(因為“石”字,缺第二位對應的字);上下聯本行的字,都沒有連續出現四個平聲或者四個仄聲;上聯最後一個字是仄聲(“出”在古代讀仄聲)而最後三個字不是連續的仄聲,下聯最後一個字是平聲而最後三個字不是連續的平聲,因此,此聯符合對聯的平仄聲對仗工整規則。
3)、“烏石頂”對“駿馬堂”,兩個都是地名;“下”對“前”,兩個都是方位詞。
以上分別是上、下聯的第一分段句。
4)、“人中”對“嶺上”,“人”跟“嶺”都是名詞而“中”跟“上”都是方位詞;“俊彥”對“芝蘭”,兩個都是名詞;“綿延”對“次第”,這裡要把“綿延”與“次第”都當做是“連綿詞”來相對應;“出”對“開”,兩個都是動詞。
“俊彥”意思是指才智出眾的人;“芝蘭”原意思是指芝與蘭兩種香草,但可用來比喻人品、道德與操守的高尚或才智的優秀,因此“俊彥”與“芝蘭”兩者對應,意思非常搭配。
“綿延”意思是指一個接著一個;“次第”意思是指一個挨著一個,因此“綿延”與“次第”兩者對應,意思非常搭配。
以上分別是上、下聯的第二分段句。
四、
橫批:江夏流芳
祖廟新成懷既往
家風舊有拓將來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第四副,是為本村黃氏宗祠新建而作,掛在正大門,對於宗祠新建具有歷史意義。
五、
父慈母愛聽如歌歲月
子孝孫賢赴似錦前程
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副楹聯,是作者根據村中長者寫的原稿做的修改,使得楹聯符合對聯的對仗工整要求,又保留了原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六、
族譜續修江夏家聲遠
宗祠重建祖先世澤長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這副楹聯,是作者根據村中長者寫的原稿做的修改,使得楹聯符合對聯的對仗工整要求,又保留了原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七、
祖德流芳遠
宗功世澤長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這副楹聯,是村中長者選用的,本身符合對聯的對仗工整要求,作者未做任何修改。
族裔孫·銘光 ·辛丑牛年十月初七(公元2021年11月11日)於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