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最近在減肥,採用過午不食的方法,吃過午飯之後就不再進食了,只喝水。堅持一段時間之後,小美的體重果然下降了。隨後,小美恢復了正常飲食。
但是,她發現自己胃口居然變小了,以前一頓能吃兩碗飯,現在吃小半碗就飽了。小美詫異地告訴閨蜜:我成功把自己的胃餓小了!
“胃越撐越大,越餓越小”,是科學還是謠言?
有人說,胃越撐越大,越餓越小,是真的嗎?北京電力醫院消化內科的副主任醫師胡建平表示:假的!我們的胃不是皮球,不會充氣了就越撐越大,也不會洩氣了就越縮越小。
但是,生活中確實會出現奇怪的情況:胡吃海喝之後好像更餓了,幾天沒好好吃飯,再吃好吃的也吃不下多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的胃確實可以伸縮自如,胃是由肌肉構成的,胃壁最內層的各種胃腺體細胞,具有分泌胃酸、蛋白酶原和胃腸激素的作用。
胃壁的收縮功能主要是由胃壁裡的幾層平滑肌之間存在的肌間神經叢控制。當胃空虛時,容量約為50ml;當胃充盈時,容量約為2L。
進食的時候,胃的容積會變大,胃內的腺體分泌會增加,蠕動速度變快,目的是消化食物,讓食物進一步進入腸道內消化。
當食物排空之後,胃就會恢復原來的樣子,收縮不再強烈,而是保持輕微的收縮狀態。所以,無論是肚子餓還是吃飽了,胃的容量都是不變的,不存在擴大或縮小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有人會越吃越多,有人在節食後食量下降呢?
胡建平解釋道,胃的容量大小並不能只看吃的東西多少,還要看胃腸道、飽食和飢餓中樞,以及大腦皮質之間的神經調節。我們每天吃多少食物,是由飽食中樞和飢餓中樞決定的。
飢餓的時候,攝食中樞就會接收到進食指令,飽食中樞就會接收到抑制指令,然後開始進食。攝入一定量的食物之後,胃腸道容量增加,就會把向攝食中樞和飽食中樞發出“吃飽”的訊號,進食停止。
如果經常過量攝入食物,飽食中樞就會發生錯亂,導致工作失誤,越吃越多,停不下來。同樣地,如果長時間控制飲食,限制食物的攝入,飢餓中樞也會出錯,導致胃口變小,食慾下降。
無論是哪種情況,長期以往,都會造成腸胃功能紊亂,引發胃腸疾病。
暴食和節食,同樣很傷胃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有的人暴飲暴食,發現自己長胖了之後就控制飲食,過度節食,認為胃可以自動伸縮,對健康沒什麼影響,其實並非如此。
暴食和節食,都對胃部健康傷害很大。暴食增加腸胃負擔,降低胃的排空功能,導致頻繁腹脹,影響消化功能,增加慢性胃炎的風險。
缺乏食物的刺激,胃酸就會分泌不足,同樣影響食物的消化,而且黏膜腺體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時間一長就會萎縮。由於沒有食物可以消化,膽汁也會在膽囊內蓄積,增加水分的吸收,導致膽結石的發生。
所以,我們應該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也不要過度節食,以免損傷胃部健康。
想要保護胃粘膜,牢記5個“不要”
保護胃黏膜,“管住嘴”很重要,日常生活中,要牢記5個“不要”:
1.吃飯不要吃太飽
切忌暴飲暴食,吃飯的時候,吃到七八分飽,有飽腹感即可。吃完飯一定要及時離開餐桌,否則會忍不住再次進食,越吃越多。如果消化吸收能力本身就不好,可以少吃多餐,避免一餐吃太多。
2.吃飯不要吃太快
時間再趕也不要狼吞虎嚥,否則不僅容易嗆到,還會增加腸胃的負擔,使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無法完全被吸收,蛋白質和礦物分解不完全,造成脂肪和葡萄糖吸收過量,容易肥胖。
3.吃飯不要吃太少
也就是不要過分節食,過分節食,會導致新陳代謝過慢、內分泌失調、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衰老速度變快,使人經常疲憊、虛弱、易怒,而且容易生病。
4.不要飢一頓飽一頓
飲食不規律,飢一頓飽一頓,會對胃粘膜造成比較大的刺激,還會擾亂消化功能,造成胃酸、胃潰瘍等各種腸胃疾病。
5.晚飯不要吃太晚
餐後人體血液中的血糖、脂肪含量會升高,如果晚飯吃太晚,就會導致熱量過剩,脂肪囤積,容易發胖,還會增加腸胃負擔,降低睡眠質量。
除了晚飯不要吃太晚,早飯、午飯等也要固定在一個時間,養成規律用餐的習慣。
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讓越來越多不注重胃部健康的人被胃病盯上。因此,我們一定要打好保“胃”戰,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不要吃太飽,也不要過度節食。
如果想增加飽腹感,在吃飯前可以喝一杯溫水,避免吃太多。同時可以增加咀嚼食物的次數,最重要的是,不要為了不浪費食物將剩飯剩菜全都吃掉。
學會善待我們的胃,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
參考資料:
[1]《胃真的會越撐越大,越餓越小?》.科普中國.2020-01-04
[2]《長期吃撐或飢餓會改變胃容量?科學回應在這裡》.人民網.2019-08-26
[3]《別企圖靠餓能把你的胃縮小》.北京青年報.2020-01-18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