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全篇分【原文】【譯文】【感悟】【小知識】四部分,約2600字。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ì)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 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註釋和歧義】:
1.【出生入死】一說從出生到死亡。一說脫離生,面臨死。
2.【十有三】爭議最大。一說“四肢九竅”加起來是十三;一說十分之三;
3.【生生之厚】保養生命的辦法太過分
4.【兕】古代對“犀牛”的稱呼
5.【被】受到。
6.【甲兵】戰袍和兵器。
譯文
人脫離了生就進入了死。世上有利於生的人佔十分之三,趨向於死的人佔十分之三,因過度求生而過早赴死的人也佔十分之三。這是為什麼?因為過度求生。
聽說善於養生的人,在陸地行走不會遇到犀牛、老虎,在戰場上不會被兵器所傷。犀牛在他身上找不到可以用犀牛角攻擊的地方,老虎在他身上找不到用爪的地方,兵器在他身上用不上它的刃。這是為什麼?因為他身上找不到可以致死的地方。
感悟:
本章是我喜歡的生死問題,值得好好研究。都說本章理解有困難,其實是因為眾家翻譯版本太多,一個“生死”,一個“十有三”,版本多如牛毛,彷彿都很有道理。
就拿“十有三”來說,王弼之前,大家都跟著河上公和韓非理解成數字13,然後就有了“四肢九竅”的解釋,因為4+9=13;還有學者解釋成“七情六慾”,因為7+6=13。
也是一種說法吧。我作為初學者,看個熱鬧而已。
王弼開闢了十分之三的解釋。我不知道分數的概念是何時傳入我國的,王弼和老子差了800年,所以我持保留意見,只能知道王弼的年代肯定有了,不然他不會這麼作解。
相傳《左傳》中提到諸侯國分封土地時有所提及,《左傳》早於老子,所以有其可信度。我百度沒查到原文,不知是否為類似“十有三”的說法?留個懸念。有空會去查一下原文。
【出生入死】沒讀《道德經》之前,“出生入死”一般用在戰場奮勇殺敵的英雄身上。而王弼的一句“出生地,入死地”猶如醍醐灌頂。誰都一樣,一出生直面的就是死亡,越活越意味著你離死亡越來越近。
老子和莊子提倡的“養生養心”被太多人演化臆斷成了“養身”的“身”,妄圖靠保養這副皮囊來延年益壽?十三章有云“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三十三章有云“死而不亡者壽。”
“保養身子”從來不是老莊提倡的養生,此“生”可以是生命的“生”,是生死的“生”,絕不是身子的“身”。“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可見身子對聖人來說,讓它吃飽穿暖就行了。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人生說長不長,去除吃飯睡覺,幼兒學習期和病得只能等死階段,自己能支配的時日所剩無幾。
自己能支配的時候就容易折騰,一折騰,就容易以其生生之厚,動之於死地,過分折騰,一心求生,死得更快。(我曾在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中提到過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怎麼一心折騰長生不老藥的故事,有興趣可以去讀一下。在此不贅述。)
清代學者張際亮有一段對人生的描述,悲觀消極中透著一種客觀真實,共賞之。
夫人之生世也,其大約準之七十,前之為童子者凡十幾年,後之為老而耄老又十幾年,其間可以篤志於學者約四十年耳!而仕宦、疾病、奔走、婚嫁、喪祭、酬應、嬉遊之日又分之。是以古之賢人君子,恆汲汲然,不敢一日自廢惰,期自學之克成焉而已。——【清】張際亮《自題讀書齋壁》
這麼一想,還真的很可怕,我算了一下,20到60歲,大概是他說的“篤志於學者約四十年”,也是大家養家餬口、傳宗接代的四十年,在這有限的四十年裡,是生之徒,死之徒,還是動之於死地,都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呼一吸之間。人生脆弱,不過一呼一吸之間。
人的壽命看似比動物長,其實未必。拿犬科類動物狼和狗來舉例:
狗的壽命大約在12-14歲,看似比人少很多,但是要知道,小狗大約出生兩週就能蹣跚走路了。兩週的人類在幹什麼?連奶瓶都拿不穩,更別提走路了。
按狗的一歲相當於人的七歲來計算,兩週的狗相當於十四周的人,也就是三個半月的嬰兒,還是什麼都不會。
再說狼,狼的自然壽命大約是15歲,幼狼差不多到1歲就要自行出去捕食,不然會餓死,在族群中也沒有地位。
就當狼的一歲相當於人的六歲好了,一個人可能六歲出道入世出社會嗎?顯然不可能。
但也有一種樂觀派的說法是,人之所以壽命長,就是因為幼童時期底子打得好,培養時間長達十幾年才算成年,所以才能活到七老八十。這就交給大家自己去評斷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所以我想說的是,人的壽命雖然很長,但是“童子者,老而耄老”也佔據了相當長的時間,人很堅強,亦很脆弱,所以人要尊老愛幼,互相扶持才能繁衍共生下去。在人的不懈努力下,人類的壽命也在不斷延長,傷風感冒、刀劍感染、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大大降低。這是好事,是人善於鑽研的益處。
但是和當年秦皇漢武追求長生不老一樣,現代人也在瘋狂地嘗試克隆,嫁接,永生等課題。我不知道這是不是老子說的動之於死地,總之有點過了。
【兕無所投其角, 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看過金庸武俠小說的都知道,再強的高手,都會有一個“死穴”,有的在腋下,有的在肚子,總之主角最後歷經千辛萬苦總能找到那個死穴,一招制敵。有點像本章說的“死地”,虎兕因為找不到死地,所以無法攻擊。
這種境界有點玄幻,讓萬事萬物都對其無感,身上找不到致死的地方,或者說找不到攻擊的理由?那是不是“無敵”?還是一種“無心,無為”的境界?
“無敵”未必是獨孤求敗,或者強大到沒有對手,也可以理解為“心裡根本不存在敵人”,也是一種“無敵”。
“世上沒有對手”和“心中不存敵人”確有本質區別。後者顯然更慈悲更無私。前者因為強大而無敵,後者因為不爭,無為而無敵。
老子所說的也許就是這種無心,無為也無敵的境界吧。
感謝閱讀|點贊|收藏|分享|評價的朋友
歡迎關注@道心者
每日一章道德經,17點準時更新。
小知識分享
【四支九竅】雙手雙腳為四肢,人體的兩眼、兩耳、兩鼻孔、一口、前陰尿道和後陰肛門為九竅。
【七情】
喜、怒、哀、懼、愛、惡、欲(儒家)
喜、怒、憂、懼、愛、憎、欲(佛教)
喜、怒、憂、思、悲、恐、驚(醫家)
【六慾】
聲、色、衣、香、味、室(黃帝)
眼、耳、鼻、舌、身、意(佛教)
寫在最後的話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道德經》版本眾多,筆者作為初學者,先用傳世本讀一遍,以學習悟道為重,不糾字眼,學下來再說。
譯文是筆者參考相關文獻並根據自己理解翻譯而成。如有異議,歡迎討論。
茫茫人海能遇到和自己有同樣愛好之人,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