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新聞報道,張先生到浴室洗澡,覺得肩頸不舒服就讓技師按一按,其間技師幫他從左到右扳了一下脖子,整個過程沒什麼異常。然而,他離開後沒多久就感到頭暈、難受,繼而無法行走,當晚被緊急送醫,搶救無效,次日死亡。最終,司法鑑定報告認定按摩與張先生的意外死亡存在一定關係。
實際上,近年來時有類似的事件發生,還有人因此半身不遂。宣武醫院骨科醫師孔超、王東凡提醒,在頸椎不適的原因及程度不明確時,選擇按摩要謹慎,在疾病面前,我們不能將大眾保健與康復治療混為一談。
(1)不良姿勢是頸椎不適的重要原因
我們先來講講頸椎的構造及其作用。人體的頸椎屬於脊柱的頸段,由7塊頸椎骨及椎間盤、韌帶、椎間關節等結構相連而成。頸椎管內部有脊髓和脊神經根,外部穿行有椎動脈,對於人體運動及感覺的神經傳導、腦部供血等重要功能組成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頸椎本身的形態特點使得頸部運動十分靈活,可以完成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等多種運動,從而幫助我們對視覺、聽覺及嗅覺的刺激做出充分反應。正常形態的頸椎,還會形成向前凸的生理彎曲,以此起到對頭部的承託作用和對下部椎體衝擊的緩衝作用。
所以對於人體來說,頸椎十分重要,但它較易受到各類原發和繼發因素的影響。比如,年齡增長造成的椎間盤組織變性或骨質增生、先天發育不良造成的椎管狹窄、外力造成的椎體或血管損傷等因素,都會導致頸椎結構和相關功能的異常,並出現一系列症狀和體徵,嚴重時甚至對人體的生命健康產生不可逆轉的危害。
生活中常見的頸椎病,主要是由年齡增長引起的頸椎退行性改變或長時間頸部不良姿勢所導致。而頸椎、頸椎間盤本身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等組織的勞損和老化,可能刺激、壓迫頸部的神經和血管,進而引起頭部、頸項部、上肢、下肢等多個部位,甚至全身性的臨床表現。
其中,常見的頸部不良姿勢有以下幾種。
1.坐姿不良這是頸椎類疾病的最大元兇,長期處於不良坐姿,頸椎會被拉長、過直,肩頸容易僵硬痠痛。正確的坐姿是將臀部坐到底,背部平貼椅背,雙腳平放地面,兩側肩膀放鬆,當身體需要前傾時,彎曲髖部並保持背部平直,使用電腦時眼睛宜俯視角度約為15-20度。
2.側頭煲電話粥把手機或話筒夾在脖子上通話,肌肉會過度用力收縮,導致肌肉疲勞,甚至頸椎受傷。如果不得已使用這種姿勢,時間最好控制在半小時以內。
3.坐臥在床上看書或手機一些人喜歡在睡前將頭、背靠在床頭,雙腿平放,或坐或臥在床上看書或手機,這種姿勢其實很傷頸椎、骨盆與膝蓋,容易造成肩頸痛、頭痛、落枕、腰痠、腿麻等症狀。如果習慣睡前看書或手機,建議一個姿勢時間別太長,經常變換姿勢,避免讓身體的受力點長時間集中在同一個位置上、導致肌肉疲乏而受傷。
我們無法控制年齡增長給頸椎帶來的改變,但努力保持良好的姿勢是對頸椎最有效的保護。
(2)頸椎病分這幾種型別
我們如何發現頸椎已經生病了,又該怎麼去治療呢?
頸椎不適在早期可能主要表現為頸肩部的疼痛、僵硬,部分患者可表現為頭後部的放射痛。此時,一般不伴有神經壓迫,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區域性熱敷、理療、膏藥敷貼等,嚴重者可以口服消炎止疼藥物或者舒經活血藥物,平時注意少低頭,改變不良工作及生活習慣,延緩頸椎退變的速度。
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根據臨床症狀的不同特點,頸椎病主要分為如下幾種型別。
■神經根型頸椎病
此型最為常見,由頸神經根受壓引起,好發於中年人,但有年輕化趨勢。早期多為頸痛和頸部發僵,伴有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上肢沉重、力量減退等症狀。
■脊髓型頸椎病
此型通常較為嚴重,以頸脊髓損害為主要病理基礎,好發於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早期多見一側或雙側的上肢麻木感,逐漸出現行走不穩、下肢發緊等症狀,患者行走時感覺雙腳像是踩在棉花上或者走直線困難。以後,還可能出現上肢力量下降、軀幹感覺異常、排尿排便障礙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椎動脈型頸椎病
此型是因各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因素致使椎動脈遭受刺激或壓迫,而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主要表現為頭暈、噁心、耳鳴等症狀,並可能在轉動頸部時突然暈倒。
■交感型頸椎病
此型是由於椎間盤退變和節段性不穩定等因素,對頸椎周圍的交感神經末梢造成刺激,產生交感神經功能紊亂。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耳鳴、失眠、噁心嘔吐等症狀。
(3)保守治療是大多數患者的首選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但保守治療是頸椎病最重要的治療措施,適合於絕大多數的神經根型、椎動脈型和交感型頸椎病。換句話說,除了脊髓型頸椎病之外,保守治療是頸椎病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而並非手術。
保守治療主要是透過休息(尤其是臥床休息)、頸部制動、使用消炎止痛中西藥物及進行理療等措施,減輕頸椎周圍組織反應性的炎症、缺血和腫脹等,減緩對頸部神經和血管等組織的刺激及壓迫,使患者的症狀得以改善。
其中,休息是頸椎病治療的基礎,無論如何,休息是第一位的。出現頸部不適症狀或者確診頸椎病後,應減少或停止伏案工作,有條件的可以適當臥床,病情嚴重者則需要絕對臥床休息數週,可在醫生的指導下佩戴頸圍領、頸託等支具。因為休息和制動可以使頸部因疼痛而痙攣的肌肉得以放鬆,減少頸部負重及其周圍組織的張力,減輕由於肌肉痙攣和頭部重量給椎間盤的壓力,減少由於頸椎不穩定而引起的頸椎關節間異常活動和刺激,最終減輕由此出現的炎症、充血和水腫,緩解頸部症狀。
藥物治療在頸椎病治療中主要起到的是輔助作用,以止痛藥、肌松藥、神經營養藥、激素類藥物、外用藥物為主。藥物使用,請一定謹遵醫囑,為自己的健康安全負責。
理療則主要包括高頻電療、離子匯入、石蠟療法、水療等,這些方法對改善頸部的血液迴圈、止痛、消除神經根的炎症性水腫有一定療效,但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頸椎病慢性期的患者,則可以採取熱敷法,透過改善區域性的血液迴圈緩解肌肉痙攣,熱敷溫度50-60℃,每次15-20分鐘、每天2次為宜,注意避免燙傷。
(4)別混淆大眾保健與康復治療
保守治療的形式類似大眾所理解的頸部“保健”,但上述幾種治療方法,對於病情較輕的患者而言,可能由於工作繁忙、尚未就診等原因難以充分實施,那麼,推拿按摩療法便成了許多頸部不適患者的首選緩解方案,街面上各種形式的按摩店、市場上各種樣子的按摩儀層出不窮。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推拿按摩對頸椎病的治療確實有一定積極意義。它能夠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恢復頸椎的活動,鬆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的粘連,加寬椎間隙、擴大椎間孔,緩解對神經血管的刺激與壓迫,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從而達到舒筋活絡、解痙止痛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針對頸椎的推拿按摩等手法治療應嚴格掌握適應症。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禁忌重手法的推拿按摩,否則可能使頸部神經和血管進一步受壓,引起症狀加重以致四肢完全癱瘓;神經根型、交感型和椎動脈型的頸椎病患者也需慎重進行推拿按摩,避免症狀加重;對於頸椎節段性不穩定的患者,重手法按摩後反而可能加重頸椎的不穩定。
因此,能不能實施推拿按摩,應先結合患者的影像學檢查結果,對病情做全面分析與準確判斷後再決定,不可盲目施以手法治療。諸多商家宣稱的“搬頸手法”“旋轉復位手法”“提端搖晃手法”等,其實均有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導致頸部韌帶、肌肉或骨關節的損傷,甚至出現脊髓損傷的嚴重後果。
此外,很多頸部按摩儀雖然從原理上來看,對緩解頸部症狀有幫助,但我們仍然建議消費者在使用之前先充分了解自身情況,症狀嚴重者及時就醫,切勿把按摩儀當做治療工具。
總之,我們應當擺正對待疾病的態度,出現症狀後首先應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所謂“大眾保健”和真正“康復治療”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作為行業外的大眾還是需要多瞭解、多關注專業的醫療知識,才能從繁雜的資訊中篩選出真正有利於自身健康的內容。
【醫師建議】
五招預防頸椎病
對於頸椎病的預防,需要從日常生活中做起,主要的預防措施包括:
①頸部處於長時間不良姿勢的工作者,應注意經常調整頭頸位置,定時遠眺,調整桌面工作臺的高度或傾斜度,避免頭頸突然前屈或者突然後伸;
②冬季應注意頸部的保暖;
③平日可以加強頸後肌肉群的等長收縮鍛鍊,將雙手放在後腦的位置,頭往後仰,雙手向前做對抗,鍛鍊頸後肌肉群,這有助於增強頸椎的穩定性;
④正確使用枕具,枕頭形狀以中間低、兩端高為宜,對頭頸部可起到相對制動與固定作用;
⑤頸椎保健操:頸椎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共六個角度(每個角度單獨活動到最大範圍),每次10-15分鐘,每天3-4次,動作宜緩慢平穩,以不引起明顯疼痛為度。
三個動作自測肩頸健康
大家可以透過以下動作,自測肩頸健康情況。
①伸手過後腦勺摸對側耳朵。如用左手過後腦勺摸右耳朵,如果能完成則說明肩關節向前活動未受限;
②一側胳膊側舉,一直舉到正上方,形似“舉手回答問題”,如果能完成說明肩關節外展能力未受限;
③向後背手,努力觸及脊柱正中的位置,如果能完成說明肩關節旋後活動未受限。
【延伸閱讀】
按摩會導致筋膜粘連嗎?
不合理的康復保健治療可能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前段時間,演員金莎稱因過度按摩引起了筋膜粘連,這便是長期外力作用造成肌肉筋膜勞損所致。
長期進行重外力手法治療,會使肌肉筋膜產生諸多微小損傷併發生炎症反應,機體自身則會透過纖維結締組織增生的形式進行修復,但修復階段所分泌的膠原纖維並不會按照原來規則整齊的方向進行排列,最終便導致了纖維之間的異常連線和粘連。同時,為了更好地維持修復的穩定,纖維組織增生還會使關節周邊的韌帶、肌腱和關節囊等軟組織增厚,導致筋膜彈性降低、肌肉僵硬和關節活動度降低。
除了避免外力造成的損傷,保持良好的身體姿勢和心理狀態、注意防寒保暖、劇烈活動前充分熱身、避免過度肥胖均有利於減輕肌肉負擔,減少肌肉勞損的機率,從而有效預防筋膜炎、筋膜粘連的出現。如若已經出現區域性肌肉緊張、疼痛、痙攣等症狀,還需及時到正規醫院就醫,可透過按摩鬆解、熱敷、超聲引導下射頻鬆解等方法進行治療。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