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一笑起來眼睛眯成一條縫的男人,
畢業之後為了和心愛的人在一起,給自己整了一個“五年計劃”。
他就是演員呂涼。
呂涼是山東人,出生在北京,但少年時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泰安度過的。
中學畢業後,彼時的大學停止了招生。
這個內心對錶演充溢著熱情的年輕人,只能走進了一家療養院的後廚。
大勺一掂,就是幾年時間。
一直到1978年各地高校開始重新招生,
21歲的呂涼才如願以償地走進了上海戲劇學院。
天南海北的年輕人,懷揣著一個夢想匯聚於此。
他認識了很多同學,更認識了一個叫宋憶寧的姑娘。
於是,好感就在潛移默化間一點點生長。
都是一個班裡的同學,偶爾會在舞臺劇的排練中,被老師分到一個組裡。
不過前兩年的時候,他們彼此之間還沒有深入瞭解。
第三年,呂涼和宋憶寧漸漸走到了一起。
多年以後再次回想起青蔥歲月,用宋憶寧的話說就是,兩個人貓膩在了一起。
呂涼也十分清楚地記得,兩個人開始相愛的時候,
正是大街上流行喇叭褲的時候。
年輕人的蛤蟆鏡、夾克衫和喇叭褲,是當時街頭一道亮麗的風景。
發展成情侶後,他們倆也經常並肩走在上海的街頭。
轉眼到了大學第四年,他們這一屆學生即將面臨分配。
一天,宋憶寧匆匆跑來找到呂涼。
“我的單位基本定了。”她說話的聲音並不是太大,還帶著一絲異樣。
“人藝(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嗎?”
“對。”
呂涼沉默了一陣,宋憶寧是上海人,父母身體又不好,分配到本地是八九不離十的。
繼而他就想到了自己,雖然大學期間成績優異,但這並不對畢業後的分配產生關鍵影響。
因此,呂涼知道自己分配到上海的希望不大。
彼時,他有兩個明確的選擇。
一是返回原籍地山東泰安,回老家呂涼是不考慮的。
二是去杭州,這裡距離上海很近,方便以後和戀人的交往。
但呂涼對這兩個選擇其實都不太滿意。
除了考慮到兩個人能否在一起之外,他上了四年的大學,內心還有對專業的渴盼呢。
所以當宋憶寧也在憂慮呂涼畢業後會去哪裡時,他此刻的心裡已經有了一個遙遠的目標。
“我要去峨嵋電影製片廠。”
呂涼告訴戀人,咱們畢竟是學表演的,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會開心。
而他們的感情,雖然因為分開而拉遠了距離,但兩顆心還是相依在一起的。
於是畢業後,宋憶寧眺望著西去的火車,從此開始了和呂涼的異地戀。
她不知道的是,呂涼給自己制定了一個“五年計劃”。
要用五年的時間,重新回到上海。
在呂涼的內心深處,他不認為自己的四年大學是白上的。
只要事事處處做好,總會盼來出頭的日子。
從那之後,這對戀人天各一方。
擁擠的車廂和頻繁來往兩地的書信,成了他們勾連彼此的通道。
分配工作兩年後,這對被拆開的戀人,毅然選擇了結婚。
之後,他們依然維持著兩地的生活和工作。
在此期間,這對戀人曾有過一段時間的短暫相聚。
彼時,呂涼要到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不該發生的故事》。
碰巧的是,宋憶寧也要到長影拍攝《等》。
一個劇組在吉林的安圖縣,一個在樺甸縣。
寒冷的東北,雖然還是相隔著距離,但也給兩個年輕人的相聚,創造了條件。
拍戲之餘,呂涼會不顧嚴寒去和宋憶寧相聚。
很快,這對戀人的故事就在兩個劇組,乃至整個長春電影製片廠裡傳開了。
可見,只要心裡真的裝著彼此,即使距離一直存在,但相愛的心卻不會變。
之後,呂涼畢業時制定的五年計劃,在第四年的時候終於完成。
29歲那年,呂涼終於被調到了上海人民藝術劇院。
這對夫妻,終於結束了幾年的兩地生活,相聚在了同一座城市。
雖然有著幾年的分別,不過呂涼在之後覺得,
那段分離的日子,反倒讓兩個人能夠靜下心去做各自想做的事情。
生活在一起後,他們很快有了自己的女兒。
與此同時,宋憶寧的重心,也開始漸漸向家庭傾斜。
呂涼知道,讀書的時候,妻子的學習成績優於自己。
畢業四年,她在單位裡幹得也是風生水起。
但兩個內心都裝著家的人,在有了女兒後,宋憶寧主動選擇了家庭。
那是一個和睦的三口之家,只要沒有工作,呂涼都會選擇呆在家裡。
柴米油鹽醬醋茶,別的家庭所有的瑣碎生活,同樣在這個家裡也一樣呈現。
有時候,為了一些小事,兩個人也會吵嘴。
只不過在宋憶寧看來,和丈夫的吵架,是溝通的一種方式。
畢竟平日裡兩個人都和和氣氣,有時候就會把很多真實但不想說出口的事藏在心裡。
日積月累,這些話存著總歸不好。
透過吵架,不但各自內心卸下了負擔,而且也明白了對方的真實想法是什麼。
只有當知道了彼此間的分歧是什麼的時候,才能儘可能從心底去原諒和讓步。
因為懂得相互諒解,所以夫妻倆都覺得,
每次吵完架,兩個人的感情便又一次加深了。
不過呂涼也很清楚,作為一個演員,若是不經常出現在舞臺或者熒幕上,
觀眾很快就會將你遺忘的。
面對事業和家庭的矛盾,妻子有時候也會牢騷一兩句。
每當聽著妻子的話,呂涼在心裡也清楚,妻子為這個家庭付出了很多。
他自己除了工作,偶爾也會遇到各種外部的應酬活動。
家庭觀念強的呂涼,很多事情能推就推掉了。
呂涼自認為是個很慵懶的人,公眾人物出門還得注意形象。
而回到家裡,就少了很多拘謹。
有些實在推不掉的應酬活動,呂涼也會參加。
參加得多了,妻子不免也會牢騷幾句。
如何處理好這方面的平衡,呂涼知道關鍵是個限度的問題。
轉眼結婚這麼多年,尤其看著女兒一天天長大,日子就像插上了翅膀。
夫妻之間的感情,也隨著時間的變化,慢慢摩擦出了老繭。
新鮮感失去了,有的人難免就會脫離家庭從外部去尋找。
呂涼自己也坦言,人一輩子嘛,不可能心裡只裝著一個人。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心裡出現其他人的時候,或許跟對方並沒有任何緣分。
再者,在一個環境下生活久了,已經完全適應了這種節奏。
冷不丁如果走出去,就得去適應新的節奏。
更何況沒有什麼想象中的十全十美。
如果真的冒出了新的想法,在呂涼看起來完全是吃力不討好。
所以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和妻子的生活依舊在平淡地持續。
圈子裡的很多人,都羨慕呂涼和妻子有一段近乎完美的婚姻。
呂涼卻說這份完美並不存在,只不過是不喜歡換一種新的環境罷了。
雖然很多道理都很簡單,可惜很多人做不到。
相比之下,女兒凡妮的漸漸長大,夫妻倆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
女兒還小的時候,做父母的也是有什麼興趣班,就讓女兒學什麼。
音樂、舞蹈、外語和電腦,一股腦堆出來,女兒對什麼感興趣,就讓她做什麼。
有一段時間,呂涼覺得女兒長大了要是做演員也不錯。
近水樓臺先得月,他和妻子可以慢慢培養她。
“長大了願不願意當演員啊?”有一天呂涼問女兒。
誰知正在玩耍的女兒頭也不回地告訴父親不願意。
“長大了要當護士,因為打針好玩兒。”
呂涼在一旁聽得有些哭笑不得。
不過那一刻他似乎也明白了,孩子還小,未來怎麼成長是不能提前確定的。
以前孩子還小的時候,為了照顧好,他和妻子每次外出拍戲,都會帶著她。
等到漸漸長大,貪玩的孩子每次父母外出,她也不會哭鬧著要跟著了。
事業上的呂涼,自從1986年第一次以主角的身份出演電影《城市假面舞會》後,
他多年來在熒幕和舞臺上塑造的形象非常多。
憑藉該片,他獲得過當年的百花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而真正讓呂涼被記住的角色,則是1998年的電視劇《婆婆媳婦小姑》。
憑藉仇家寶這個角色,他才被人熟知。
熒幕上的呂涼,沒有正面和負面形象的侷限。
好人他也能飾演,性格複雜的多面人也能飾演,包括鬼子軍官他還能飾演。
尤其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還做起了主持人。
這種體驗和做演員的感覺是不同的。
演員是活在不同角色的世界裡,而主持人則是真實的自己。
不過在呂涼的內心深處,他最熱愛的還是話劇。
這個熱愛還在學生的時候他就建立起來了,並且希望自己一輩子能夠堅持下去。
呂涼覺得,影視劇是由一組組的鏡頭組成的,沒有連貫性。
而話劇本身是面對面的藝術,最考驗一個演員的功底。
一個好的演員,只有站在話劇舞臺上,才能展現出自己真正的本事。
此後,呂涼一直擔任著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2008年,他又轉身導演,與王安憶攜手打造了話劇《髮廊童話》。
這部話劇,是由英國文學家哈代的小說《擠奶女的羅曼史》改編的。
原本這部作品一直在空著,沒找到好的導演。
之後半開玩笑中,這部作品的執導就落在了呂涼的肩頭。
那時候,他原本認為這部劇有些曲高和寡,不一定有好票房。
畢竟話劇原本就小眾,再加上這部作品的戲劇衝突不明顯。
在沒有大牌演員加持,沒有炒作的前提下,呂涼一度有很多的擔心。
作品上演後,卻比他自己的預想好很多。
不過在排練的過程中,作為導演,他還是遇到了很多各種想象不到的問題。
所以在那段時間裡,他是既著急也擔心,甚至感覺自己像一個臨產的婦女。
於是,身邊的同事和朋友都跟他開玩笑,說他這是得了產前憂鬱症了。
各方面都兼顧好了,他此後的工作才慢慢順暢了下來。
在呂涼自己看來,他的演藝生涯是分時段的。
剛出道的前十年,眼饞身邊的一些朋友買了汽車,換到了更大的房子。
年輕時候的他,就接拍了很多影視劇作品。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呂涼也坦言自己一直沒有找到自己更喜歡的角色。
他自嘲看起來就像壞人,很多有正義感的小人物往往輪不到自己。
42歲的時候,他正式成為了單位裡的藝術總監。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將自己的重心又迴轉到了話劇舞臺上。
有時候演,有時候執導。
不過大多數時候,呂涼覺得自己就是後臺的協調和組織者。
也因此,他在熒幕上出現的頻率就漸漸降低。
呂涼經常說,自己是一個很容易知足的人。
不管是舞臺上還是熒幕前,自己的事情就踏踏實實做好。
不去摻雜其他因素,才能真正看清眼前的路往什麼方向延伸。
因此在話劇的舞臺上,金獅獎、戲劇梅花獎等重頭的獎項,他都一一拿到了。
工作之餘,從小就酷愛文藝的他,即使年華老去,吹拉彈唱還是能信手拈來。
他還是願意把自己融入到生活中去。
尤其是工作的重心轉向舞臺時,不必像拍戲的時候,整月整月地往外地跑。
家裡也就成了他最好的港灣。
和妻子多年的幸福,早已在圈內傳為佳話。
而每當談及戀人能走到最後的秘訣,他也總是說自己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東西。
首先還是人品,人品靠得住,後面的一切才能靠得住。
性格上的契合,也是兩個人能否一併前行的關鍵。
至於說到生活和經濟上的元素,
他坦言自己年輕的時候,只要兩個人覺得過得去就行了。
如今的呂涼,已經64歲。
他即使偶爾出現在熒幕,也是友情客串一把。
年輕的時候就沒有緋聞和花邊,如今的生活就更顯平靜。
在上海弄堂深處的市井氣裡,呂涼半生的平淡,若隱若現。
文|二十二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