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異位骨化,說白了就是在不應該出現骨骼的位置生長了骨骼,常出現於創傷後的軟組織,也可見於癱瘓處的大關節。發生骨折或軟組織損傷後的髖、肘、膝、肩等大關節,其受損部位附近的軟組織極易在癒合過程中形成異位骨化。
異位骨化的形成機制尚不完全明朗,但可以猜測這是一種骨骼增殖功能的“意外表現”。骨骼和肌肉、韌帶、軟骨、面板等組織一樣,都屬於結締組織,其生長的底層機制相同,不同之處在於密度、成分及組織形式。骨骼的生成主要依賴於成骨細胞、鈣鹽及血供,當軟組織及骨折發生後,這三個條件得到了極大化的滿足,如果再加上治療不當、活動不足等因素,很快就會在錯誤的位置生長出異常的骨骼。
為了避免異位骨化,應從下述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
異位骨化的預防
1、及時改善炎症反應,儘快止血,根據需要引流。
2、避免在損傷早期開展引發出血、破壞傷口癒合的活動。
3、發生異位骨化後,應儘可能地避免服用鈣劑(鈣劑可能會促進異位骨化的發展)。
4、損傷早期避免熱療、超聲波治療和按摩(區域性冷療更好一些)。
5、被動和主動的康復訓練十分必要,但要循序漸進、避免暴力,透過運動消除異位骨化隱患的同時,應防止二次受傷。
6、應幫助癱瘓者進行大關節的被動活動。
7、異位骨化發生後,關節活動不宜使出現異位骨化的位置產生疼痛,避免軟組織損傷,同時也避免異位骨化進一步發展。
異位骨化的治療
1、藥物治療。最常用的藥物如依替膦酸二鈉,這是一種調節骨代謝、應對高血鈣的藥物,有助於延緩異位骨化的程序,但無法從根本上逆轉異位骨化(如果存在高危風險,藥物只能推遲異位骨化發生的時間、削弱其發生的程度)。
2、物理治療。在損傷早期進行冷療有助於延緩異位骨化。
3、手術治療。透過手術進行分離和摘除。手術後仍有可能復發,可參考上述手段進行預防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