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文學作品內容豐富,影響深遠。兒童接觸優秀的經典文學作品,可以儲備豐富的文學詞彙、理解不同的文學形式的基本特徵,展開恣肆的文學想象等,對於感受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培養美感與文化修養具有深遠影響。
體驗式學習是藉助情境體驗、實踐操作、親身經歷等過程,利用可視、可聽、可感的方式,引導兒童瞭解並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和情感的學習方式。兒童文學作品的體驗式學習,以文學作品為主線,整合兒童多方經驗與能力,利用經典的文學作品,積澱兒童文學底蘊,發展兒童的各種能力。
創設情境,強化感知、培養審美情趣。體驗式學習強調兒童與不同環境進行互動的過程。根據不同的文學作品,創設適宜的情境,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性,比如針對不同的古詩詞創設唱、畫、演等情境,引導兒童學習、理解古詩。
看美景。在古詩中有很多是作者託物言志、借景抒懷的名篇佳作。如《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教師可以把廬山、天門山、長江三峽等紀錄片剪輯成詩中的專題背景畫面讓兒童觀看,配之以與兒童認知水平相當的講解,讓兒童從中感知祖國山河的壯麗,風光的美好以及古代人民的智慧,從而激發兒童對美的感受和認識。
唱古詩。古詩的結構形式特有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句式美,是兒童學習的核心經驗。在兒童誦讀古詩基礎上,從兒童熟悉的歌(樂)曲中找到和古詩情感與節奏吻合的歌曲,填唱古詩詞,既幫助兒童熟悉古詩詞的內容,又讓兒童在有趣的遊戲中體驗到學習古詩的有趣和美妙。
畫古詩。畫面感非常強的古詩可以引導兒童“為詩配畫”,如《梅花》《江南》《楓橋夜泊》等,繪畫的方式可以靈活多樣,如水彩畫、水墨畫、蠟筆排水畫等,鼓勵兒童靈活運用多種方式盡情表達自己對古詩畫面的想象、對意境的理解,也有效提高兒童對美的理解、創造和表達。
兒童在不同的情境體驗中感受古詩、理解古詩、再現古詩,享受古詩的語言美、韻律美、畫面美,從而提升兒童的審美情趣。
扮演角色,強化體驗,弘揚民族精神。優秀的文學作品中蘊含著優秀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這是培養和塑造兒童“中國心”必備的民族文化基因和符號。營造與文學作品核心內容與民族精神相吻合的背景和氛圍,引導兒童走進作品中的生活與事件,在作品演繹與角色扮演中體驗作品,表現作品中的人物風範與精神氣概,是弘揚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有效方式。
傳統文學作品中具體鮮明的形象,適應著兒童階段形象思維的特點,潛移默化引領兒童對抽象事物的理解。如《神筆馬良》《老鼠嫁女》《愚公移山》《狐假虎威》,選取適合兒童學習的經典文學作品,引導兒童展開想象創編劇本,讓兒童在戲劇表演中創造性再現這些文學作品,使文學作品的學習理解、想象創造、表現表達融為一體。在這些文學作品的深度體驗中,讓作品中蘊含的民族精神與氣概為兒童打下中華民族的精神烙印。
任務驅動、強化實踐,啟迪生活智慧。根據兒童學習文學作品的不同階段,創設系列實踐性體驗情境,讓兒童置身不同的任務與專案中,引導兒童聆聽名著中經典故事片段、聯想當年的風土人情,透過模仿表演當年的風雲與人生,領略中國人的英勇與智慧。
在任務驅動、形式豐富、多種感官參與的系列體驗活動中,兒童將所積累的知識經驗轉化為各種能力,再運用這些能力來反映文學作品的內容,這樣的過程促進了兒童語言、思維、想象、創造、交往等能力的全面發展。兒童自己創編劇本、合作設計舞臺背景、分組製作服裝道具,在這些過程中兒童的想象表達、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也應運而生。
兒童是文化的種子,需要教育者的灌溉。創設適合兒童的各種體驗活動,引導兒童在活動中走進經典文學作品,能讓兒童珍視自己的文化,增進兒童的民族認同感、民族自豪感,為兒童的文化自信打下基礎。
(作者單位系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
《中國教師報》2021年10月20日第16版
作者:馬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