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正是經典動畫電影《天書奇譚》4K紀念版公開上映的日子。
該動畫是由中國上海美術電影廠製作,故事取材於長篇小說《平妖傳》,播映時間為1983年,由王樹忱、錢運達導演,包蕾、王樹忱編劇,柯明擔任造型設計。
而這一次的放映也是一場相隔38年的重聚,帶領大家去重溫那段永不過時的經典回憶。
01.一部國漫神作的誕生
說起《天書奇譚》的創作起因,那就得提一下英國廣播公司了。(後面簡稱BBC)
受《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作品的影響,中國動畫過去曾在歐洲電影節上輝煌一時,那些充滿著東方美學色彩的神話故事更是引起了國外製片廠商的濃厚興趣,而BBC就是其中一個行動者。
1980年初,BBC公司派人來中國專程造訪製片方上美廠,並且還特地帶了一個他們編撰的動畫劇本過來,表示想與上美廠進行合作投資拍一部動畫長片。
當時上美廠藝術家拿過他們的劇本一看---好傢伙,這故事內容從盤古開天地寫到《山海經》,還夾雜了其他傳說、神話故事,簡直就是一鍋中國傳說典故“大亂燉”。
這樣的劇本太過於繁雜,最怕觀眾看得一頭霧水,所以雖然上美廠同意了合作,但是劇本要交由他們來重新編寫,剛好BBC方面也覺得這種故事還是要交給專業人士來負責會更好。
就這樣,雙方一拍結合,英方出錢、中方出力,《天書奇譚》的動畫創作之路就這麼啟程了。
編劇的工作交給了王樹忱和包蕾,之前《哪吒鬧海》的動畫劇本就是由王樹忱來編寫的,而包蕾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編劇,所以負責中外合拍動畫劇本的重要任務就讓該兩人負責。
當時兩人是打算透過研究原劇本的內容,以此為基礎創作出新劇本。
經過一番研究發現,英方劇本里有10%的情節和人物是來源於明代長篇神魔小說《平妖傳》,別看這個佔比率不大,在這一鍋的傳說典故“大雜燴”裡已經是很高的了。
我們都知道《天書奇譚》動畫裡有三隻個性鮮明的狐狸精,他們便是來源於該小說裡有關狐狸精的章節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平妖傳》的原著者是羅貫中和馮夢龍,但羅貫中生前只寫二十回的篇幅,之後則由馮夢龍擴充到了現今通行的四十回本。
動畫裡的狐狸精和蛋生原型“蛋子和尚”登場於羅貫中版本,而袁公盜取天書下凡的情節則是馮夢龍後期增加上去的。
可能是因為後面被人改過了吧,《平妖傳》在歷史上的人氣表現遠不如羅貫中的另一著作《三國演義》那樣出名。
編劇便由此從《平妖傳》的故事開始切入劇本創作,保留了狐狸精、袁公等角色,將原著裡的“蛋子和尚”諸葛遂智改成了小孩蛋生,還在一些人物的性格和經歷作一定程度的調整。
《天書奇譚》的故事劇本既有著中國民間傳統故事的框架和影子,還創新性加入了很多原創情節,凸顯出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特色。
劇本弄好了,接著就是給投資方過目一下,這次的重寫英方自己也覺得比原來的好,這一步算是談妥了,接下來就是啟動專案開始製作了。
可沒有想到,事情到這裡就出問題了,當全片的製作流程已經完成了三分之一時,BBC方面的製作資金卻遲遲未到。
原來是英方突然宣佈撤資,不打算給他們出錢拍動畫了,雖然具體原因尚不清楚,但沒準跟那時的國際環境有關吧。
合作被終止了,中外合拍動畫的計劃也夭折了,然而動畫的製作已經在啟動中,整個故事的動畫鏡頭也基本繪製完成了,刪掉或重畫整段戲都不可行。
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BBC方面不來參與了,那就只能由上美廠自己來製作發行了,何況這樣的事情......在那時候又不是一兩次了。
錢運達和王樹忱兩位導演經過一輪協商,直接在這個故事情節上進行一些適當的收斂。
經過3年時間的潛心製作,那部我們熟悉的《天書奇譚》就此誕生了。
儘管過程並不順利,但是當最終成品出來之後,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跟前兩部大作比起來(《大鬧天宮》和《哪吒鬧海》),《天書奇譚》的故事畫面沒有那麼宏大,反而顯得比較接地氣,也更有創新感和娛樂感,正是這種特點才會它成為一部老少咸宜的經典名作。
話是這麼說沒錯,但如何做到這一步,可就非常考驗製作者的工夫了。
02.全是藝術活兒
既然動畫的要求老少咸宜、雅俗共賞,那麼故事的情節基調也相應地不會弄得太過厚重,同時也增添了不少喜劇色彩。
而剛好《平妖傳》本身的故事情節也充滿了市井氣息,為編劇提供了不少相關的寫作靈感。
比如狐女挑撥和尚師徒,就是借鑑了原作裡的情節橋段,只不過前者是為了設計除掉師徒,好佔據寺廟為巢,後者則只是利用美色戲耍二人,以此弄出一場鬧劇,而且情節尺度也比較大。
然後故事的主題也做成了大眾喜聞樂見的懲惡揚善系列---在正面角色上,袁公私盜天書的原因是出於對天庭迂腐制度的不滿和憤慨,他一心踐行於“替天行道”,將天書之道傳授人間;主角蛋生天性純潔無瑕,體現出人性本善的主旨,袁公收他為徒,教他學習天書法術,只為除掉禍害世間的狐狸精。
反面角色上,三隻狐狸精在故事中招搖賣騙、偷學天書、勾結官府、坑害百姓;除外還有一個不諳世事、任性低能的小皇帝,以及貪財好色、仗勢欺人的官吏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惡人行徑。
情節和主題都定好了,那麼接下來就輪到了動畫角色的形象設計了,這可是賦予角色靈魂的關鍵一步。
而形象設計這一項的主要負責人是柯明老師,他過去曾與錢運達老師共同創作過《紅軍橋》和《張飛審瓜》等動畫作品,還歷任過《新華日報》美術編輯、江蘇人民出版社高階美術編審。
不僅如此,柯明老師對於中國的民間文化、民俗藝術有著全面的研究,有了這些《天書奇譚》所需要的美術風格基礎,錢運達老師才特地請他來擔任此設計。
動畫的故事喜聞樂見,而其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也一樣沒有落下,像狐女的相貌特點是吸取了京劇旦角臉譜的造型藝術特點,而縣令在形象上為體現他的貪官本色,則是借鑑了造型滑稽的丑角臉譜,再加上鼠頭鼠臉的模樣來進一步強化。
角色的靈魂有了,最後一步就讓這個故事的畫面給動起來,而且要像模像樣。
早年間上美廠的動畫之所以經典,不光是因為故事生動有趣,還有極具藝術觀賞性的畫面風格和傳統文化的充分融合。
要想做到這一水準,負責動畫的美術設計就要講究“一專多能”,除了給人物的造型再次進行提煉、修改、補充,還要與背景設計溝通,對畫面的佈局、分鏡作調整,以完成鏡頭畫稿的繪製,等於是現在的作畫監督。
不得不說,任何一部優秀動畫的幕後製作離不開各領域人才的協力合作,而且這些都曾經是中國美術界的大師級人物。
多虧了有這些人的發光發熱,上美廠才能在那時仍百廢待興的環境下創作出這一部《天書奇譚》,再次為中國動畫史留下了經典的一筆。
03.最後
時過境遷,30多年過去了,中國動畫經歷了沉寂沒落的低谷期,上美廠昔日的輝煌也已漸漸散去。
但如今,隨著一批新時代追夢人的崛起,中國動畫現在正開始出現復興的勢頭,許多新題材新技術的作品紛紛湧現出來。
不過,論藝術、論核心,這些新時代的國漫依然是比不過這些上美廠的經典之作。
這一次的經典修復,除了是讓大家再次領略來自中國動畫巔峰時期的美學魅力,也是想引導每個還在追夢的中國動畫人---引導他們將這份經典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