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鬱有滿
春秋吳國開鑿江南運河,既利用原始河流的走勢適當加以導流,又順著受山體侵蝕所留下的斷塊及殘餘的土墩而進行開挖,透過自然地貌與人工相結合,從而形成黃埠墩、西水墩以及其他墩、尖等一些地形地貌。這種墩、尖由於處在運河中間,常常四面或三面環水,既對來水起到緩衝、分流的作用,又使去水流暢,加快流轉,似天然的水利工程中的分水壩。古人並沒有因為要拓寬河道而隨意地去炸掉它,相反是作為水利工程的一大作用與特點而特意利用、建造並留下的。
明萬曆《無錫縣誌》即將西水墩稱為地軸。清初康熙《常州府志》《無錫縣誌》在記載黃埠墩、西水墩時,均寫到了天關、地軸之稱。清光緒《無錫金匱縣誌》又有記載:“黃埠墩在運河中流,寺塘涇口。形家言:河勢直下而益廣,須此以砥之,故謂黃埠墩為天關,太保墩為地軸……太保墩舊名窯墩,運河北來,至是分流,入梁溪,而墩實當其衝。”
康熙志雲:“太保者,自此南下三里許,當梁清溪口者是也。”
天關、地軸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將黃埠墩、西水墩稱之為天關、地軸?許多記者與朋友常問起我。天與地在《易經》中有豐富的涵義。《易經》中稱天為乾、地為坤,合為乾坤,並衍生出五行、八卦之說。天地常指世界、宇宙。古語有“天行健,地勢坤”。天關、地軸的說法源於《易經》,被道家所闡述,又被古代地理學家所衍生、引用。他們都將天關、地軸作為星宿說的內容。天關指角一、角二。所有行星在角一、角二的中間(黃道線上)來回穿梭,這就叫天關。地軸是指地球的假想軸。地軸透過地心,連線南北兩極,與地球軌道的夾角為66度34分;地軸自轉公轉始終正對著北極星(小熊星座)a星。地球繞太陽一圈365天,地球自轉一圈24小時,這就是地軸。道家認為,天關、地軸,即玄武神之龜、蛇。天關指蛇,地軸指龜,龜、蛇相對應(武漢長江大橋就是“龜蛇鎖大江”),龜、蛇合一為玄武,玄武居北海,為水神,轄水域。道教的真武大帝即由龜、蛇化身而來。龜、蛇被稱為“天關、地軸”,在宋元以後的堪輿書籍裡面很常見,人首蛇身俑、雙頭龍俑可能是地軸的變體。
古代形家即堪輿家,民間又稱風水先生,實為地理學者,他們認為,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氣的執行與變化的結果,而這正是引用古代哲學家的思想。運河是無錫城的氣脈,而水能止氣、聚氣。運河之水北來,到黃埠墩後,水面愈加寬闊,因此在運河“水勢直下而益廣”的情況下,地處運河要衝的關隘、軸心即黃埠墩、太保墩,有天關、地軸行水神的法力,能阻擋水勢,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故縣誌中稱“須此以砥之”,以防氣被流失散盡。“天關”“地軸”被地理學者看作是風水樞紐。所有風水的計算都是按天關、地軸的執行進行計算,加以配合木星及北斗七星的執行情況計算出祖墳及祖宅風水的應驗。唐朝卜應天著《雪心賦》雲:“天關地軸,驗富貴速遲”。按照現代氣象學與天文學,天關是屬於星宿畢宿星,現代又稱金牛座星,其形狀與古代形家所言以及與無錫黃埠墩、西水墩的實際地理位置是相符合的。
黃埠墩、西水墩這一對天關、地軸,從水利、交通上說是科學的,是先人智慧的結晶,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能由此而機械地搬用“風水”之說。清乾嘉年間,無錫發生支浩明開顯應壩遭誣陷下獄,後准許開壩,釋放支浩明之事。這是由於內閣學士、無錫人鄒炳泰和一些鄉紳認為西水墩與沿岸的顯應橋涉及“風水”而反對開壩。所謂風水宜以疏流為上,堵塞則死。只有順應自然規律才不違反風水,才符合科學。鄒炳泰等人違反了科學,也違反了民意。
黃埠墩、西水墩一北一南,兩相對應,天造地設。值得注意的是,無錫近代工商業的繁榮發展,最早由米市興起,尤以北塘米市為最。北塘米市憑藉著黃埠墩及附近的原芙蓉湖廣闊水域泊船,又憑藉著四通八達的水網交通而成為得天獨厚的興旺之地。從米市,一直到蓉湖莊、江尖、小尖的堆疊業、麵粉業,又延伸到吳橋、惠商橋、惠農橋一帶的紡織繅絲工業(如源康絲廠、唐程氏的麗新集團)、機器翻砂工業等,又發展到北塘大街、北大街等地的商市,不斷擴大。而西水墩是榮家氏企業的發源地。榮氏企業從茂新麵粉廠到申新三廠、天元麻紡廠等都圍繞在西水墩附近一帶。榮德生是一個篤信地理風水的實業家,他堅持在這裡延續辦廠,不無他的信念與道理。這一道理,實際上是指地理位置上的優越性,運河所帶來的貨物運載、裝卸之便利是創辦企業最基本的先決要求與條件。這一實利體現了企業經營的科學性。
從1958年至1983年,無錫繼續開鑿成了新運河,使運河又有了新的活力,現在又在恢復惠山浜,黃埠墩的分流、導航作用更加明顯。而2021年2月黃埠墩附近水域河床祼露,是由於航道淤泥長期沒有疏浚的結果,黃埠墩本身也缺乏整修,頗使百姓失望。
無錫一南一北天關地軸之兩墩,恰恰唱出了近代無錫工商業的兩部重頭戲。由黃埠墩生髮的北塘工商業一直延續到解放後的九十年代,直至將北塘大街商業街市拆遷,斷了人氣與商氣,從此繁榮與古建築不再。由西水墩生髮的工商業也由於拆遷,基本已是住宅區,難見當年民族工商業雄偉之風貌。固然無錫城市骨架需向外拓展,城市環境發生很大變化,但往往改造過程中只知經濟利益,只知地皮價值,不注意保護人文歷史,不注意保護原有的好的東西,而一味只知大拆大建,殊不知這種人文歷史與建築是一座城市的魂,是城市之精神,一拆就拆沒了,破壞了“風水”,違反了科學,這種後果是地皮價值無法替代與比擬的。江尖水利樞紐建成了固定閘而不是建開放型的活閘也有礙於運河水與船的流動,不利於發揮其應有的流通作用。這一固定閘還影響到黃埠墩、江尖一帶乃至於城區古運河的水環境。目前浙江、廣東等地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肯定的路子,實行“微改造”“有機融合”是值得無錫反思與借鑑的。
天關、地軸是無錫古運河中的兩顆明珠,是先人留給我們的自然地理遺產,怎樣用現代科學的眼光全面地觀察認識,並加以保護、傳承、利用,這是留給我們當代人及後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