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是大唐皇室的遠親,他本人也以此為驕傲,而且李商隱從小便立下了遠大抱負,特別是才子的名聲傳開之後,他就更渴望能夠建功立業,成就一番事業了。但李商隱的一生卻是不幸的。他深陷於晚唐“牛李黨爭”的泥潭中,和兩方均有關係,也均不被重用,無論哪一方得勢,李商隱都只能落得自傷身世、感嘆懷才不遇的下場。
開成五年(公元840年),李商隱的岳父王茂元入朝為官,李商隱便攜帶家眷前往長安,以期在帝都可以獲得引薦,但是,他很快便失望了,只能辭去宏農縣丞的職務,另謀他路,楊弁之亂後,李商隱又不得不離開長安,移家別處。某天,他看到一處菊花開得正濃豔,有感於自己的身世,於是寫下了一首託物言志的《菊花》詩,借菊來自喻,充滿了身世之感。
菊花
李商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裡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詩人開頭描寫了菊花的外在形態,“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前句寫紫菊,暗暗,是寫詩人對紫菊的直觀感覺,淡淡,是寫紫菊顏色淺淡不濃豔,疊詞的連用表現了紫菊淡雅的風姿;後句寫黃菊,也是用兩個疊詞來描繪,融融,帶給人暖意,冶冶,是柔美之態,可見黃菊的雅姿,不同於紫菊但同樣帶給人無限美感。李商隱這兩句,我們雖然沒有親眼看到這些菊花,但卻已經感受到了美好。
三四句使用了兩個著名的典故,第三句使用了東晉陶淵明的典故,“陶令籬邊色”,陶令,便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陶淵明曾做過彭澤縣令,他在百花之中最喜歡菊花,正是他把菊花抬到了很高的地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句,李商隱此處,便是說這裡的菊花和陶淵明東籬下的菊花一樣美好,足見此處菊花的佳處。
第四句是使用了羅含的典故,重點表現了菊花的香味,“羅含宅裡香”,羅含是晉朝人,很有才華,桓溫重其才,但他卻致仕還家,在自己茅屋庭院中種了很多蘭花和菊花,“階庭忽蘭菊叢生,以為德行之感焉”,可見其高雅風骨。李商隱用陶淵明和羅含的典故來形容這裡菊花的“色”、“香”,除了形象生動之外,似乎還有歸隱的言外之意,然而,李商隱又是不甘和矛盾的,所以他在後四句中,又充滿了對朝廷的留戀,對建功立業的渴望。
第五六句說,“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這兩句描寫菊花的同時也有所寄託,菊花在秋天開放,秋天寒冷多霜露,可見環境的艱難,然而菊花卻迎著風霜,並不避諱,有著獨特的傲寒品格,就是說,艱難困苦、寒冷淒涼並不能打倒詩人。然而詩人又說,菊花雖然耐寒,也不是什麼都不怕,它“實是怯殘陽”,原來,菊花擔心的是夕陽西下,是春與秋其代序的匆匆,對於詩人來說,便是光陰荏苒,時不我待的沉悶,詩人擔心的是虛度年華,有抱負卻無法施展的悲楚。
末尾兩句,更是藉助菊花,說出了詩人自己的渴望,“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泛,此處是浸酒的意思,金鸚鵡是一種鑄造的酒杯,白玉堂出自古樂府詩歌,“黃金為君門,白玉為君堂”,多暗指朝廷,所以這兩句的意思,就很明顯了,詩人是說,菊花想要浸泡在金盃之中,供朝廷裡的達官貴人吟詠,言外之意,自然是詩人想要被朝廷賞識,入朝為官了。
有人說,李商隱的這個比喻,實在有些俗氣,君不見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豪情?其實這有些誤會李商隱了。李商隱頗具才氣,可是一直沒有好的時機入朝,他心懷遠大抱負,自然有一種懷才不遇的憋屈感,所以才會寫出這樣渴望功名的詩句來。
不過這首詩在藝術上,還是別具特色的。李商隱此詩最大的特點便是物我交融,除了前兩句是寫菊花外,後面幾句,句句是在寫菊也處處是在寫自己,渾然一體,讓人分不清物和我,這是高手才能寫出的詠物佳作,這首詩也堪稱李商隱託物言志的典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