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亞大陸的正東方,在中國的東北,在白山黑水之間,這裡有世界上四塊黑土地之一,同時這裡也世代生活著一個古老的民族——滿族。
在很久很久以前,阿布卡恩都裡(滿語天神)用自己身上搓落的泥造人,他從天上向大地潑水,讓泥人順水飄落到地上,但是由於路途遙遠,不等到達目的地,就被水沖壞了。把腰圍的幾片柳葉摘下,把泥人放在柳葉上,這幾片柳葉載著泥人漂落到一座雪山的山洞中,這個人就是滿族的始祖武篤本貝子,那座雪山就是長白山,因此滿族人稱長白山為祖源聖山。後來,佛託媽媽(滿族柳神,主生育)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他們生兒育女,繁衍後代,形成了滿族社會。
然而神話傳說不能作為歷史依據,根據考古學、歷史學、生物學和分子人類學研究,現代人類的祖先都來自於非洲。滿族的祖先早在七萬年前就走出了非洲,經過長途跋涉,大約四萬年前,就來到了白山黑水這片土地,是這片土地最古老的民族。滿族先民在這片土地上渡過了漫長的舊石器時代,進入了新時器時代。位於黑龍江省密山市大小興凱湖之間的橫崗上的大約七千年前的新開流文化遺址,被考古學家認為是和現在滿族的文化一脈相承。新開流文化遺址出土了捕魚的魚窖、魚鉤,骨雕海東青更是生動的刻劃了海東青引頸騰空的生動形象。可見七千年前的滿族先民就產生了文明。
滿族先民最早的稱呼叫作肅慎,又稱息慎、稷慎。《山海經》曰:“大荒之中,有山曰不鹹(指長白山)有肅慎氏之民。”《竹書紀年》上說:“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有息慎氏來朝,貢弓矢。”《左傳》上引用周武王的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見三四千年前的滿族先民就與中原王朝進行了聯絡。 在《國語》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孔子在陳國的時候,有一天一隻大鷹落在了陳湣公的院子裡,身上貫穿著一尺多長的箭失。陳湣公派人拿著鷹去請教孔子。孔子說:“這隻鷹來自遠方,這箭是肅慎人的箭,是肅慎人向周天子進貢的方物。”
公元前22世紀肅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今吉林省長春市),早期肅慎王國的第二代王室開始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位於黑龍江省寧安市鏡泊湖畔的三千年前的鶯歌嶺文化遺址被認為是肅慎時期的文化遺存。這裡出土了鹿角做的鋤頭,用來進行農業生產,大量養殖豬,用來補充肉食,泥塑的各種陶豬來豐富生活。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址很多,無不體現滿族先民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智慧。在黑龍江中下游和綏芬河流域,公元前10世紀就出現了鐵製的工具,公元前7世紀開始,鐵器的使用開始繁盛起來。有鑄造和鍛造的鏃、矛、刀、短劍、甲片、錛、鉤、針、帶扣等,鐵器的使用,大大的提高了滿族先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漢至晉時期的滿族先民叫作挹婁(滿語葉魯,穴居之意)。《後漢書·東夷傳》中有記載:“挹婁,古肅慎國也,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相接,不知其北所極。土地多山險。人形似夫餘,而言語各異。有五穀、麻布,出赤玉、好貂。無君長,其邑落各有大人。處於山林之間,土氣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 《晉書·東夷傳》中也有記載:“(挹婁)在不鹹山北,去夫餘可六十日行,東濱大海,西接寇汗漫,北極弱水。”位於黑龍江省寶清縣七星河右岸的漢魏時期的炮臺山古城遺址被認為是挹婁文化遺存。在炮臺山古城的山頂城中,出土了一處北斗七星祭壇,這是世界考古史中以天文星座為城市核心佈局的首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北斗七星祭壇。挹婁人築城穴居,房屋的形狀猶如大墳丘,上面留一個出入口,進進出出都得用大梯子。
南北朝時期的滿族先民叫作勿吉(滿語窩集,森林之意)。《魏書•勿吉傳》記載:“勿吉,在高句麗北,舊肅慎國也。邑落各自有長,不相總一。言語獨異。常輕豆莫婁等國,諸國亦患之。去洛五千裡。自和龍北二百餘里有善玉山,山北行十三日至祁黎山,又北行七日至如洛環水,水廣裡餘,又北行十五日至太魯水,又東北行十八日到其國。 ”勿吉初有數十部,後逐漸發展為粟末(今松花江)、白山(今長白山)、伯咄(即伯都訥,今扶余縣)、安車骨(今阿什河)、拂涅(今牡丹江一帶)、號室(今綏芬、穆倫二河流域)、黑水(今黑龍江下游)等七大部。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勿吉滅掉稱雄一時的夫餘國。勿吉人稱長白山為徒太山。他們把它當作神山來祭祀,從歷史的觀點來看,這不是一件小事情。因為,後來的女真人、滿洲人也是這樣做的。長白山成了一種重要的象徵,是一種從那時起一以貫之的象徵,維繫了生於斯、死於斯的人們的願望與情感。位於黑龍江省綏濱縣的同仁文化遺址,分早期和晚期,其中早期遺址被認為是勿吉時期的文化遺存,出土了三處半地穴式房屋。
隋唐時期的滿族先民叫靺鞨,又稱靺羯(意為林中百姓)。《唐會要》中記載:“靺鞨者,肅慎之地也,後魏謂之勿吉。”《新唐書·北狄傳》記載:“黑水靺鞨……俗編髮,綴野豕牙,插雉尾為冠飾,自別於諸部。”編髮即辮髮,可見那時候的滿族先民就留辮子了。靺鞨分為七部,分別為粟末部(與古高麗相接)、伯咄部(在粟末部之北)、安車骨部(在伯咄東北)、拂涅部(在伯咄東)、號室部(在拂涅東)、黑水部(在安車骨西北)、白山部(在粟末東南)。以黑水部和粟末部最強。武周聖曆元年(公元698年),粟末部首領大祚榮建國,初稱震國,後稱渤海國。渤海國經濟發達、文化昌盛,號稱“海東盛國”,契丹天顯元年(926年)為契丹所滅,立國二百二十八年,傳十五王。黑水部,居靺鞨的最北面,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下游兩岸一帶,發展較慢,分十六部。唐玄宗時,在此大部落置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
從遼代至後金的滿族先民稱為女真,因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又稱女直。《文獻通考》記載:“女真蓋古肅慎氏,五代時始稱女真。”《三朝北盟會編》說:“女真,肅慎國也。本名朱裡真,番語(指契丹語)訛為女真。”遼代對各民族的征服唯女真最難,故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感嘆:“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遼代時女真分為生女真(分佈在松花江以北、今吉林扶余以東、東至烏蘇里江)、熟女真(系生女真南遷至遼陽以南的部分)、回跋部女真(亦稱回霸,因居回跋河流域而得名,回跋河即今輝發河)、鴨綠江女真(分佈在鴨綠江中、下游一帶)、長白山女真(分佈在長白山及以東至日本海)、蒲盧毛朵部女真(分佈在今海蘭河流域)、五國部女真(分佈在松花江下游,今黑龍江依蘭以下松花江至黑龍江入海口一帶)、東海女真(分佈在今俄羅斯錫霍特山脈以東,至日本海)、兀惹(分佈在松花江下游及黑龍江流域)九部分。遼代末年,遼朝統治日益腐朽,對女真的盤剝日益殘酷。遼天慶四年(1114年)九月,生女真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遼天慶五年(1115年)正月初一,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號金,年號收國,定都會寧(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天會三年(1125年),遼天祚帝被俘,遼亡。天會五年(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卞京,北宋亡,俘虜徽欽二帝,以及宗室、后妃多人送往北方,囚禁徽欽二帝於五國頭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同年五月,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史稱南宋。此後,金宋屢有爭戰,直到皇統元年(1114年)金宋議和,簽定和議:宋向金稱臣;每年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兩國以淮河為界,西至大散關。此後,確立了長期的南北對峙的局面。
金朝建立初期,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顏希尹仿契丹文和漢字制女真字。“女真大字”於天輔三年(1119年)頒行。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又制新字,稱為“女真小字”。女真文是一種與漢字相似的單文。
天德五年(1153年),海陵王遷都燕京(今北京),改燕京為中都,這也是北京作為一國首都之始。正隆六年(1161年)金世宗完顏雍即位,他在位二十九年,在位其間,疆土遼闊,物阜民豐,文化昌盛,由於在位時年號大定,史稱“大定之治”,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政治家朱熹稱讚金世宗為“小堯舜”,這時的金朝疆域達到鼎盛,近400多萬平方公里。包括東北、華北、內蒙古、關中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南至大散關至淮河一線,與南宋對峙;西北與西夏並立,延伸至西遼;東北地區達到外興安嶺、庫葉島,日本海。金世宗駕崩後,金朝由盛轉衰,蒙古崛起,泰和六年(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成立大蒙古國。不久成吉思汗即對金朝進攻,金朝次次敗退,禎佑二年(1214年)金宣宗完顏珣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成吉思汗攻陷中都,這一年金朝的遼東都指揮史女真人蒲鮮萬奴在遼東自立,建立東真國,不久即被蒙古所滅。天會元年(1232年),宋蒙聯軍攻金,天會三年(1234年)正月金哀宗完顏守緒放棄開封,遷都歸德府(今河南商丘),由於蒙軍窮追不捨,金哀宗逃往蔡州(今河南汝陽),由於金哀宗不願當亡國之君,於是傳位給傳位給將軍完顏承麟,是為金末帝,此時蔡州城陷,金哀宗自殺,金末帝在亂軍中被殺害,統治中國北方一百二十年的金朝滅亡,傳十帝。金朝時期,南下中原的女真人雖有漢化但是保持相對的獨立性,金朝滅亡後,留在東北和後來陸續遷回東北的女真人形成了後來的滿族。
元朝時施行“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長漢地,同漢人。”元代女真人,一部分居住在遼陽等路的轄區內,與漢族雜居共處,逐漸與漢族融合;一部分散處在合蘭府水達達等路,即以今黑龍江省依蘭縣為中心,分佈於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中、下游,東達海岸的廣大地區。元“設官牧民”,在這一帶地區先後設立五個萬戶府和東征元帥府,在烏蘇里江流域設立兩個千戶所,在黑龍江下游設立萬戶府,通過當地民族上層“因俗而治”。元末明初,黑龍江流域一帶的女真南遷至今遼寧省北部和東部一帶定居。遂形成三大部分,即:建州女真、扈倫女真(明朝稱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明朝稱野人女真)。《明會典》記載:“女直,古肅慎也,在混同江渚,開原城北,東濱海,西接兀良哈,南鄰朝鮮,為金餘孽。永樂元年,其諸頭目來朝,後悉境歸附。”“蓋女直三種,居海西等處者,為海西女直;居建州、毛憐等處者為建州女真;其極東為野人女直,野人女直去中國甚遠,朝貢不長。”明初在女真地區設定努爾幹都司管理女真各部,但僅立二十多年即撤銷。明朝成化年間,明朝聯合朝鮮五次對女真進行屠殺,史稱“成化犁庭”,女真損失大部分人口。
明朝末年,受明朝挑撥,女真各部互爭雄長,互相爭伐,形成互相殘殺的混亂局面,女真人民遭受了極大的痛苦。來自建州女真蘇克素護河部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開始了統一女真的戰爭。從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起,努爾哈赤先後用11年時間,統一了建州女真,並挫敗葉赫等9部聯軍三萬人的進攻。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又兼併了海西女真中的哈達、輝發和烏拉三部。與此同時,在對東海諸部的用兵中,也不斷地取得勝利。在30多年時間中,努爾哈赤將東至海濱、西達開原、北抵嫩江流域、南至鴨綠江廣大地區分散的女真各部全部統一起來。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建立後金國(注意是後金,不是大金),號“承奉天命覆育列國英明汗”,後來在統一女真和對明朝的戰爭中又相繼遷都東京城(今遼寧省遼陽市)和盛京(今遼寧省瀋陽市)。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去諸申(女真)號,定族名滿洲,第二年改國號大清。
金朝時發明的女真文,在金朝滅亡後,使用的人越來越少了,明朝中期時以經沒人使用了。清太祖努爾哈赤對女真各部兼併統一的過程中,各部落交流頻繁了,迫切需要一種文字。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努爾哈赤命納蘭•額爾德尼和伊爾根覺羅•噶蓋仿蒙古文發明滿文,他們發明的滿文叫做無圈點滿文,俗稱老滿文,與蒙古文字頭和形體大致相同,使用了三十多年。後金天聰六年(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令達海對這種文字加以改進。達海利用在字頭旁加圈加點、改變某些字頭的形體、增加新字頭等方法,表示原來不能區分的語音,規範了詞形,改進了拼寫方法,並創制了專門拼寫外來語的字頭。改進後的滿文有了比較完善的字母體系和正字法,具有明顯區別於蒙古文字母的特徵,俗稱有圈點滿文。滿文的發明在中華民族文字史有重要意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滿族文化和清朝歷史必不可少的資料。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清太宗皇太極於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旗人不等於滿洲人,也有沒入旗的滿洲人,叫巴拉人。和旗人相對的叫民人,自然巴拉人也是民人。八旗不論是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都有很多民族組成,清朝時對八旗和滿洲分的很清楚,八旗是軍事組織,不是民族。只不過清朝滅亡後,由於旗人在一起時間長了,就都認了滿族。
清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在梅山上吊,明亡。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清朝用了近四十年時間,相繼平定李自成、張獻忠及南明小朝庭。清朝入關後,在全圖各地設定旗城,安置八旗駐防,保衛一方平安。沙俄原本不與我國接壤,明朝時期,沙俄開始了對西伯利亞地區的擴張殖民。清朝初期,染指黑龍江流域。清朝大敗沙俄,將沙俄驅逐出黑龍江流域,於清聖祖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與沙俄簽定《中俄尼布楚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中國與外國劃定邊界的第一個近代主權國家間的條約。簽訂這個條約的中國政府是清朝,但使用的國名是中國。比如中國首席代表索額圖的全銜是:“中國大聖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就是說,他是中國皇帝欽差,行使中國主權。《尼布楚條約》對疆界劃分與兩國人民歸屬的稱謂,使用的是“中國”與“中國人”來稱呼。這是以國際條約的形式第一次將“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專稱。所以說,滿族人就是中國的一個民族,滿族的祖國就是中國。清朝在聖祖康熙(1661年—1722年在位)、世宗雍正(1722年—1735年在位)和高宗乾隆(1735年—1796年在位)三位皇帝在位期間,疆土遼闊,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經濟繁榮,歷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康乾盛世”,康熙皇帝更是被稱之為“千古一帝”。康乾盛世的滿族人湧現出了康熙、雍正、乾隆這樣偉大的政治家,湧現出了富察•薩布素、章佳•阿桂、富察•傅恆、富察•福康安、烏雅•兆惠、多拉爾•海蘭察等軍事家,以及著名詞人納蘭性德、顧太清,作家曹雪芹等一系列名流。大清王朝的建立和發展,最終確定了中國現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格局。而極盛時的清朝版圖東北到外興安嶺、庫葉島,北接到西伯利亞,西北到巴爾喀什湖北岸,西跨蔥嶺,西南到喜馬拉雅山脈,南包南海諸島,東南到臺灣島、釣魚島,東臨太平洋,面積達到1300多萬平方公里。清朝時期的滿族人為維護祖國統一、領土完整和民族團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著八旗子弟的血和汗。
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滿族人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為保衛國家獨立、維護民族尊嚴英勇獻身。為儘管清政府腐敗沒落,但滿族人民及八旗官兵卻為抗擊帝國主義侵略,浴血奮戰,譜寫了許多震撼人心的英勇事蹟。在鴉片戰爭中,駐防在山東青州的滿洲八旗幾百名將士與數十倍於己的英軍展開了殊死搏鬥。駐守在浙江乍浦觀音山的八旗兵,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276名滿族官兵,幾乎全部戰死在陣地上。駐防在鎮江的滿、蒙八旗官兵,在很多外省援兵逃走的情況下,面對15,000名英軍,毅然拼死抵抗,進行激烈的巷戰。旗兵"死傷十之八九",副都統郭絡羅•海齡也壯烈殉國。清朝末年,這樣可歌可泣的滿族英勇事蹟比比皆是。沒落的清王朝縱然一再被迫割地(總共割掉了150餘萬平方千米),清帝退位時,仍給中國留下了1,140多萬平方千米的遼闊疆域。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人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對旗人進行了迫害和屠殺。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隆裕太后頒佈懿旨《退位詔書》,詔書上有這樣一段話:“仍合滿、漢、蒙、回、藏為一大中華民國。”統治中國二百九十六年,入主中原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朝退出歷史舞臺,傳十二帝。清亡後,滿洲族簡稱滿族。辛亥革命後的幾十年裡,在大漢族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國民黨反動派及一些反動的或對滿族抱有很深成見的文人學者,對清朝的歷史評價是不全面的,對滿族的認識和評價也是不公正的。大漢族主義者,把滿族入主中原,同漢族、蒙古族、及其他各民族共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開拓、捍衛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發展、繁榮祖國的經濟,共同創造、豐富祖國的燦爛文化,謂之“異國外族侵略”,把清朝末年的一切罪過統統扣在滿族人民的頭上,似乎要讓滿族子孫後代替祖宗去贖罪認錯,替清朝滿漢蒙貴族統治者捱罵受辱,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極大的傷害了廣大滿族大眾的感情,迫使大約一半人不敢或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滿族而更改為其他民族成分。
打響抗日第一槍的滿族人黃顯聲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矇騙、挾持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及前清遺老鄭孝胥等去東北建立偽滿洲國,但那不是滿族的心聲。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廣大人民包括滿族人民紛紛組織起來,奮起抵抗。先後組織了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東北民眾自衛軍、蒙邊鎮威第一義勇軍、遼西抗日義勇軍、少年鐵血軍等抗擊日寇侵略。在抗日戰爭中有大量滿族志士為國捐軀,湧現出了馬占山、黃顯聲、鄧鐵梅、關永芳、唐聚五、李春潤、佟麟閣、關嚮應、陳翰章、閻海文、關躍洲、白乙化、趙洪文國、趙桐等難以數計的滿族抗日英雄。解放戰爭時期,滿族人積極參軍、支援前線,湧現出了大批的革命英烈,如我們熟悉的捨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就是其中之一。
1956年國務院關於今後在行文和書報雜誌裡一律不用“滿清”的稱謂的通知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全國各少數民族獲得了民族平等權利,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1956年2月18日,由國務院發出《關於今後在行文中和書報雜誌裡一律不用“滿清”的稱謂的通知》。通知指出“滿清”這個名詞是在清朝末年中國人民反對當時封建統治者這一段歷史遺留下來的稱謂,為了增進民族團結,今後除了引用歷史文獻外,一律不要用“滿清”這個名稱,將滿族人民同滿族統治者區別開來。此後周恩來總理在闡述中國民族政策及接見滿族皇室人員時專門談到滿族問題,並明確指出“滿族的問題,是要恢復滿族應有的地位。
當代的滿族在各行各業都湧現出佼佼者,如:文學家老舍、葉嘉瑩等;書畫家啟功、溥心畬、何海霞、沙曼翁、張之澍、愛新覺羅•啟驤、愛新覺羅•毓嵒、愛新覺羅•溥佐、富察•莊淨、何鏡涵、 白蒂、盧禹舜、劉寶平、張雙鳳、張國華等;評書表演藝術家連闊如、劉蘭芳、連麗如等;相聲表演藝術家王鳳山、侯寶林、羅榮壽、連笑昆、常寶豐、德淑珍、趙佩如、楊少華、張慶森、白全福、何寶林、王平等;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關肅霜、厲慧良、江新蓉、關正明等; 崑曲度曲家葉仰曦; 二人轉表演藝術家那炳晨等;大儒愛新覺羅•毓鋆;高僧朗照法師、宣化上人等;哲學家王守常、高海清等;教育家胡國鈺、於今等;天文學家南仁東、欒恩傑等;地質學家劉嘉麒;物理學家赫崇本;化學家趙貴文、白春禮、金湧等;生物學家秉志、趙爾宓等;醫學家吳英愷、白希清、童村、陶仲、鸚烈鵬、穆魁津、那紅生、蒼恩利、吳鹹中等;歷史學家馮家升、定宜莊、金毓黻、趙文潤、金鑠、蒙曼等;民族學家富育光、張蓉蘭、關繼新等;農業學家閻隆飛、柯炳生等;經濟學家徐光前、關夢覺等;音樂家吳育紳等;語言學家羅常培、愛新覺羅•瀛生等;軍政要員萬毅、丁秋生、白志文、朱鶴雲、趙承金、郭維城、高存信、趙東寰、趙叢、于永波、隗福臨、關廣富、紐茂生、英若誠、丁一平、齊續春、舒慶、羅毓鳳、烏鉞、關中、金溥聰、傅履仁等;作家穆儒丐、端木蕻良、馬加、顏一煙、關沫南、黃裳、李惠文、王朔、李輝英、完顏•海瑞、趙大年、王家男、陳玉謙、舒群、邊玲玲、胡可、朱春雨、白玉芳、朱秀梅、龐天舒、葉廣芩、蔣巍、阿滿、關捷、林佩芬、胡茵夢、娜夜、果瑞卿等;作曲家傅庚辰、雷振邦、王立平、關峽等;歌唱家胡松華、關牧村、金鐵霖等;翻譯家金默玉;藝術設計家常沙娜;電視臺節目主持人趙忠祥、董倩、那威、張舒越等;企業家關廣梅、陳麗華、關彥斌、裡強、王中軍、王中磊、愛德蒙•金等;武術大師佟忠義、金子弢、佟慶輝、馮德坤等;鋼琴演奏家郎朗;藝術品收藏家李巨炎、徐福來、金鐵華等;英雄航天員張曉光;中國女排運動員、教練員郎平;中國男子足球運動員、教練員高豐文;中國男子足球運動員、隊長趙俊哲;中國花樣滑冰運動員趙宏博;中國女子舉重運動員李雯雯;以及影視歌名星英達、徐錦江、吳京、胡軍、佟大為、火風、林依輪、紐承澤、黃海波、文章、肖央、李宗翰、馮曉泉、齊秦、白敬亭、那英、沈傲君、關之琳、惠英紅、王麗坤、周海媚、馬麗、李依曉、關悅、曾格格、闞清子、關凌、葉青、愛新覺羅•啟星、關曉彤等。同時也湧現出了捨生忘死、為民請命的英雄楷模,如敦煌守護神常書鴻;為農民造福的村支書毛豐美;在山區支教四十多年、資助貧困女學生的人民教師張桂梅;救火英雄胡文龍、劉代旭;新冠“吹哨人”李文亮等。
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滿族人為10387958人。走過了多少歲月,走到了今天。不管今後走多遠,走到哪裡,都不要忘記來時的路,要常回頭看看。知道我們的生命緣起何處,知道我們的腳步邁向何方。新時代的滿族人將繼續為中國、為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華民族大團結萬歲
世界民族大團結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