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教授薩繆爾·亨廷頓說過:澳大利亞是一個無所適從的國家。
地緣上,它臨近東南亞,但往來很少。
經濟上,它與東亞特別是與中國聯絡緊密,但屢生波折。
文化和價值觀上,它是一個西方國家,一個英聯邦成員國,而且是“五眼聯盟”這一西方軍事和情報核心圈的成員。
英國在二戰後國力衰退,澳大利亞只能另尋靠山,全身心倒向美國。
雖然忠心耿耿地把自己綁在美國身上,但澳美關係是不對等的。美國佔據主導地位,擁有決定權,這就讓澳大利亞外交經常陷入被動,缺乏自主權、靈活性。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冷戰時期的澳蘇關係。
雖然澳大利亞和蘇聯隔著大半個地球,一個挨著北極,一個靠近南極,但澳大利亞卻始終追隨美國,是反蘇最起勁的國家之一,經濟上制裁蘇聯,文化上中斷交流。
1979年1月,發生了轟動一時的“穿紅色比基尼的女孩”新聞,就是澳蘇關係的一個縮影。
穿紅色比基尼的女孩
1979年1月14日傍晚,蘇聯遊輪“列昂尼德·索比諾夫”號鳴響汽笛,緩緩駛離澳大利亞悉尼港。
暮色中,乘客們來到甲板上,參加遊輪舉辦的派對。
18歲的莉莉安娜·加辛斯卡婭,一名遊輪餐廳女服務員,趁機離開洗碗池,回到宿舍,爬上床,脫掉衣服,僅剩下紅色的比基尼,還有手指上的一枚戒指。
她站在床上,蜷縮身子,擠進狹窄的舷窗,掙扎著爬過去,掉進海里。
跳海時她失去平衡,扭傷了腳踝。
帶著鑽心的疼痛,她在遊了幾公里。40分鐘後,上了悉尼附近的一個碼頭。
在漆黑一團的海灘上,她漫無目的地晃盪了很長時間。心怦怦直跳,腿疼痛不已,身體哆嗦,牙齒不住地打著寒顫,手也發抖。
她四下張望,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
幸運的是,一月是悉尼最暖和的月份;而且,經常在附近海域出沒的鯊魚沒有發現她。
當地居民比利·格林來到海灘上。他出門遛狗,看到這個穿著紅色比基尼、身上佈滿了瘀傷的凍美人,大吃一驚。
她用蹩腳的英語說:“我剛從一艘蘇聯遊輪上逃出來,他們正在追我! 請幫助我。”
比利·格林將外套脫下,披在她的身上,隨後通知了當地警署。
很快,圍繞“紅色比基尼女孩”,展開了一場幕後較量。
蘇聯駐悉尼領事館在接到遊輪的報告後,馬上到海灘找人,但還是晚了一步。他們又馬不停蹄趕到警署,要求將女孩帶走,態度十分強硬。
警署向上級請示後,拒絕了對方。
《每日鏡報》的攝影師格雷厄姆·弗萊徹,接到了一個神秘電話,讓他趕快到警署,將莉莉安娜領走。
弗萊徹把她帶到自己家中,開始拍照和採訪。
晚了一步的各路媒體,把弗萊徹家圍得水洩不通。
《每日鏡報》找到一名學俄語的大三女生,穿上紅色比基尼,裝扮成莉莉安娜,和一名俄語翻譯一起,應對蜂擁而來的媒體。
第二天,《每日鏡報》發表整版報道。“紅色比基尼女孩”轟動一時,迅速登上全球各大媒體的頭條。
在採訪中,這名18歲的女孩透露,她生於烏克蘭敖德薩的一個文藝家庭,父親是音樂家,母親是演員。
從14歲開始,她就考慮出逃。透過看攝影雜誌,她選擇了澳大利亞
“當遊輪招女服務員時,我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莉莉安娜透過面試,加入遊輪公司,並前往英國受訓,又來到“列昂尼德·索比諾夫”號上。
“我希望迎來新的生活,沒有漫長的排隊和無盡的罐頭肉,只有海灘、雞尾酒、派對和自由。”
巨大爭議
一週之內,澳大利亞就為她提供了難民身份,這引發了巨大爭議。
當時,許多來自越南的難民,境遇十分悲慘,都在苦苦排隊,等待長達幾年的申請。
而莉莉安娜,沒有在蘇聯“遭難”的任何證據。一位評論人士嘲笑,可能是“蘇聯的商店很無聊”。
一場激烈的辯論爆發了。
在野黨發起潮水般的憤怒指責,認為按照澳大利亞的法律,她屬於非法入境,必須驅逐。把她留下來,純粹出於站隊美國,噁心蘇聯,這是兒戲,是一樁巨大的醜聞。
《每日鏡報》選擇和她站在一起,該報老闆說:“我從來不是性別歧視者,但我想說,年輕、漂亮使她成為理想的移民。原因很簡單,澳大利亞光棍多。”
紅色比基尼女孩,沒有比基尼
一夜成名的莉莉安娜,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對她的未來規劃,澳大利亞頗費了一番心思,安排她上了舞蹈、模特、歌手、演員訓練班,還將她的英文名改為莉莉安。
不久,她又一次登上媒體頭條。
1979年末,首期澳大利亞版《閣樓》發行,她成為第一個插頁女郎,賺了1.5萬美元。
這一組圖片的標題是:“莉莉安:紅色比基尼女孩,沒有比基尼。”
後來,她還出演電視劇,在熱門劇《青年醫生》和《拱廊》裡擔任女主角,並演唱過劇中的一首歌曲:“你喜歡我的比基尼,它的紅色。”
億萬富翁的妻子
對莉莉安娜的走紅,格雷厄姆·弗萊徹功不可沒,同時也對她一見鍾情。
這位已婚、有3個孩子的攝影師,拋棄了原來的家庭,和莉莉安娜開始了一段短暫的婚姻。
1984年,莉莉安娜嫁給了澳大利亞房地產大亨、億萬富翁伊恩·海森。
婚後,莉莉安娜開了一家自己的化妝品公司。
6年後,1990年,兩人離婚。
之後,莉莉安娜刻意保持低調,從公眾視線中消失了。
目前,她在倫敦定居,和她的幾個孩子生活在一起。
結束語
70年來,澳大利亞把軍事和外交政策與美國繫結,充當美國的急先鋒和馬前卒,表現搶眼。
但在國際局勢紛紜變化的大背景下,澳大利亞不能再像冷戰時期那樣,簡單地“選邊站”、“一邊倒”。
未來,澳大利亞還應積極調整思路,在加強對美關係的同時,更加註重保持外交的自主性、靈活性、策略性和現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