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袁崇煥的評價,明朝時爭議就很大,評價呈現兩極分化,有人說他是可以力挽狂瀾的大英雄,崇禎殺袁崇煥屬於自毀長城,有人說袁崇煥通敵賣國,是一個標準的賣國賊,被殺罪有應得。但明朝末年時,絕大多數大臣都遊走於灰色之間,很難用好與壞一言以概之,加上當時黨同伐異,黨爭非常激烈,因此最瞭解袁崇煥情況的明朝人對他的評價就有些可疑了。時至今日,距離袁崇煥已有400多年,隔岸觀花難見真貌,文獻中對袁崇煥的評價很多又充斥個人私心,因此直到現在還難給袁崇煥一個較為公認的評價。
那麼,到底該如何評價袁崇煥,賣國賊還是抗清英雄,其實清朝對明末袁可立的態度已經給出較為確切的答案。
《明史》中,袁崇煥被捧上了神壇,幾乎成為明朝抗清的唯一擎天柱,是明朝抗清大英雄,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袁崇煥被描繪成皇太極最大的敵人,最想除掉的敵人,崇禎殺他自然是自毀根基,自取滅亡之道。
清朝時期,朝廷優待袁崇煥後代,將之收編到八旗,成為當時的“人上人”,一直恩養著。《清史稿》記載乾隆下旨尋找袁崇煥後代時,大臣查詢後奏報“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漢軍正白旗人,明兵部尚書崇煥裔孫。崇煥裔死,家流寓汝寧,有子文弼,從軍有功,編入寧古塔漢軍。五傳至富明阿。”
可以說,清朝徹底推翻了明朝官方的評價,對袁崇煥不僅讚譽有加,而且還“恩養”了袁崇煥的後代,堪稱是“要多好有多好”,對一個讓後金損失巨大的明朝將領如此優待,以德報怨莫過於此。按理說,如果清朝真的是重視英雄,心胸開闊,那麼必然應該濃墨重彩地描述其他抗清英雄才對。但清朝在處理另一位抗清英雄——袁可立的問題時,卻是“要多狠有多狠”,乃至到了瘋狂的地步,不僅《明史》中沒有袁可立的相關記載,而且清興“文字獄”時他的傳記和著作都遭瘋狂的禁燬,乾隆年間更是瘋狂,有關袁可立的《節寰袁公行狀》和宋朝岳飛的《嶽鄂王精忠祠記》同時遭到清廷封殺。
袁崇煥與袁可立都是抗清將領,為何清廷對待他們兩人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袁可立是明朝一位天才,什麼職位都能做得好,為官還剛正不阿,敢於為民請命,擔任蘇州推官時敢於駕船出海巡視琉球,擔任吏部給事中巡視北京西城時敢於違抗萬曆聖旨斬殺犯法的皇親國戚,秉持法律公正處理過很多案件,被萬民譽為“袁青天”。剛則易折,袁可立這種性格自然容易遭到很多攻擊,萬曆晚年被罷官回鄉,但泰昌繼位後被重新啟用。
泰昌繼位不久就去世了,天啟朱由校繼位,由於當時東林黨人勢大,大肆攻擊荊黨的遼東經略熊廷弼,導致熊廷弼下臺,東林黨人袁應泰代理遼東經略。但袁應泰根本不懂軍事,自以為是地亂來一通,幾個月之後遼陽、瀋陽、廣寧相繼陷落。這時,遼瀋、廣寧相繼失守,全遼淪陷,人人視關外為死地,百官噤口以圖自保,而袁可立回京之後立即向天啟皇帝提出七條建議,天啟皇帝全部採納。
努爾哈赤佔領遼東半島及沿海島嶼後,對明朝的威脅日趨嚴重,山東登萊地區就顯得愈發重要。之後,天啟派袁可立擔任登萊巡撫,在此三年期間,袁可立提拔毛文龍開創東江鎮,用戚繼光“水軍先習陸戰”之法,積有戰船四千艘,組成了一支五萬餘人的水師陸戰軍,同時袁可立還拓地築城,招集安置大量逃難流民,屯兵各島間,步步向前推進海上防禦,將努爾哈赤牢牢的壓制遼東,而無法向西發展,所謂“狡虜蜷伏一隅,三年不敢動”。
天啟三年開始,袁可立利用明朝海軍優勢,不停在旅順、金州、復州等遼南地區攻擊金兵,袁可立在復州“並夜酣戰,俘斬無數”,在復州、旅順一帶“以火箭射焚敵營秋禾,徹夜透明,殺聲震天,後金大敗而去”,之後又在復州城外設伏,夜三更火攻大敗後金軍,後金“器械、銃炮俱擲棄而奔”,史書稱之為“設鎮以來自未有此捷也。”同一年還策反努爾哈赤姻婿劉愛塔,讓努爾哈赤暴跳如雷。天啟四年,袁可立令明軍在旅順城外險關設伏,沈有容率水師遊離於沿海各島間奇襲策應,最終後金無計可施,遣使議和,被張盤立斬殺,後金大敗,落荒而逃。總之,史書記載是袁可立“每出奇兵,馘俘累累”,“乘風縱火而狡奴之屯聚空,設伏夜戰而憤兵之營壘撥”,在明末抗清將領中,袁可立殺敵眾多,軍功顯赫。
關於袁可立的作用,明末黃道周一語道破:“公去登萊不數載,而登萊遂敗。公一意治師,塞要害,焚盜糧,聯絡諸島,收復旅順,而海上晏然。 公去又十餘年,而朝鮮淪陷。”毫不誇張地說,袁可立在,努爾哈赤寸步難行,且還不停地損兵折將,後金極為艱難,袁可立不在,努爾哈赤才能縱橫遼東。
看完袁可立,再來看一看袁崇煥。袁崇煥只有兩場大捷,即寧遠大捷與寧錦大捷,都是後金攻城戰,寧遠之戰發生於努爾哈赤死之前,史書記載是“崇煥令閩卒羅立,發西洋巨炮,傷城外軍”,之後努爾哈赤退兵,寧錦大捷發生於努爾哈赤死亡之後,史書記載皇太極“以溽暑不能克,士卒多損傷”而退兵,順道毀壞了大小淩河二城。傳說的袁崇煥殺了或重傷努爾哈赤,其實純屬扯淡,寧遠之戰爆發於1626年2月,而努爾哈赤死於1626年8月,死因是身患毒疽。
與袁可立相比,袁崇煥身上還存在很大的問題,最廣為人知的是與皇太極議和、殺毛文龍。後金遭遇天災時,袁崇煥與皇太極議和,無疑對後金更為有利;同時,為了“事權統一”,袁崇煥殺了毛文龍,但擅自殺掉毛文龍不是最大的罪過,最大的罪過在於沒能考慮好“怎麼發揮沒有毛文龍的東江鎮的戰鬥力”,結果殺掉毛文龍之後,東江鎮軍心渙散,明軍之後再也無法在背後威脅後金了,等於幫助後金取得一場戰略性的大勝利,這應該不是袁崇煥主觀想要幫助後金,而大概是袁崇煥的個人能力問題。
顯而易見,袁崇煥戰功並不大,對後金損傷有限,遠不能與袁可立相比,在明末將領中袁可立軍功第一無可爭議。同時,袁崇煥是傳統士大夫,孫承宗的學生,大明遼東經略,投靠後金得到的利益與聲譽不可能比明朝多,因此他不可能有幫助後金的主觀意願,但議和與殺毛文龍卻在客觀上幫助了後金,這應該與袁崇煥的個人能力不足有關。總體上說,袁崇煥的所作所為對後金更為有利,而袁可立對後金只有破壞沒有一絲助益。
綜上可見,清朝對二袁態度截然相反的原因在於:袁可立讓後金損失慘重,後金對他恨之入骨又怕之入骨,但袁可立又不像毛文龍那樣有汙點,可以在史書上拼命抹黑,他的事蹟沒法抹黑,所以奪取江山後乾脆將他的事蹟封禁,至少在主流話語體系中要禁燬掉他的歷史;而袁崇煥對後金造成的實際損失不大,與其巨大的聲望形成反比,甚至他的行為客觀上對後金更為有利,對於這樣的人大肆宣傳,既表現出清廷寬廣的胸懷,又反襯了明末所謂名將不過如此,還能譏諷崇禎有眼無珠自毀長城,可謂一舉多得。說到底,大肆宣傳袁崇煥有著更多的政治動機,而封禁袁可立才是清廷對待抗清英雄的真實態度。
對比袁可立的遭遇,也不難得到這樣的結論,袁崇煥不會是賣國賊,但也稱不上大英雄,而應該是一位眼高手低、能力不足的抗清將領。由於歷史的風雲際會,讓袁崇煥聲名鵲起,只是時有大英雄袁可立,卻遭到清廷封禁,所以才“使豎子成名”。
參考資料:《明史》、《節寰袁公行狀》、《明熹宗實錄》、《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