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東漢三國時期,人才輩出,群星薈萃,英雄比技,謀士鬥智,都使這段波譎雲詭在歷史充滿了智慧、變幻和傳奇。尤其是對人才的爭奪,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人才是成功的基石。特別是在軍閥割據,諸侯爭霸的東漢三國裡,人才極為珍稀。各割據勢力對人才的爭奪手段更是層出不窮:素有“唯才是舉、求賢若渴”之稱的曹操,難免要“挾人母以令子歸順”;固有“肝膽相照、竭誠待人”之譽的劉備,未免要“揮熱淚以讓人賣命”;本有“不拘一格、用人不疑”之讚的孫權,不免要“託親情以叫士效命兄弟”。
雖曹操、劉備及孫權選人、用人、識人方面,各有獨到之處,各選拔、籠絡、善用一批忠良死節之臣和驍勇善戰之將為其安邦定國、開疆拓土;但在識人方面,諸葛亮反更勝一籌,比曹操的“唯才是舉”、劉備的“竭誠待人”和孫權的“用人不疑”更細化、更科學,堪稱是東漢三國時期識人的教科書。
《諸葛亮文集•將苑•知人性》:夫人之性最難觀焉,美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首句引出真正瞭解一個人的本性是極其困難,列出善惡程度不相同及本性外貌不統一,告誡將帥的基本素養是知人識人;第二句列舉四種表裡不一的人,警示將帥的基本態度是觀察本性。採用欲揚先抑的方法,為下文七種考究識別人的方法起襯墊作用。
諸葛亮的七條識人用人標準(後人稱“七觀法”)分別如下。
第一條: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以提(是非)問(題)和交談的方式,觀察其志向是否遠大、是非能否明辨、胸懷有否寬廣。人才,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志趣志向方面。胸無大志者、志趣不同者,不僅難成大事,還會累人害已。
第二條: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以追(深度)問(題)和對答的方式,考察其細節能否抓住、應變是否靈活、見微可否知著。人才,必須具備較強的應變應對能力。無隨機應變者、少運籌帷幄者,不但會誤事誤人,而且會壞事隕命。
第三條: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以諮(謀略)詢(計)和考證的方式,查察其智謀是否出眾、見識可否廣博、計策能否可行。人才,必須具有較高的智慧智謀水平。寡謀少斷者,束手無策者,不光會拖事延機,還會滿盤皆輸。
第四條: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
以告(艱難)訴(險)和驗證的方式,窺察其臨危是否不懼、膽識可否過人、勇氣尚否超群。人才,必須擁有超常的勇氣勇決氣魄。薄志弱行者、瞻前顧後者,會損兵折將,何況會誤國誤民。
第五條: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讓酒(喝醉)測(品)和觀看的方式,洞察其言行是否有度、舉止能否得當、表裡以否如一。人才,必須佔有非凡的自制自控意識。酒後失言者、酒醉撒瘋者,會失態失禮,甚至會洩密失機。
第六條: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將置(利益)評(廉)和試驗的方式,訪察其本性是否廉潔、行為可否自律、處事能否奉公。人才,必需保有天生的廉潔廉正天性。假公濟私者、自私自利者,會損信喪威,何況會失民失國。
第七條: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將委(事情)託(信)和評論的方式,監察其修養可否誠信、說話是否可信、行動能否堅決。人才,務必含有不凡的信用信譽品質。言而無信者、言行不一者,不只會毀名譭譽,也會傷民傷國。
諸葛亮的識人之道是看清本質,注重實績。正如《太平御覽•兵部•卷四》中引諸葛亮《兵要》曰:良將之為政也,使人擇之不自舉,使法量功不自度。故能者不可蔽,不能者不可飭,妄譽者不能進也。
筆者按:自成一家,指在某一方面的學問或技術有獨到的見解或獨特的做法,能自成體系。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主要治理者,在人才的選拔上提出了七種考察人才的方法,為蜀國選拔人才提供一個可參考的標準。正所謂:長才靡入用,大廈失巨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