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遠親不如近鄰,日本作為我們的鄰國。在千百年以來一直與我們產生著緊密的聯絡,這種聯絡有友好的通商和往來,同樣也有著不盡人意的侵略。直到如今,日本對於過錯的否定和對於戰爭罪犯的敬拜依舊是中日兩國矛盾的集中點。而近期日本前首相羽田孜親口承認:我是中國秦姓的子孫。這一宣告在兩國引起了軒然大波。
親華首相
羽田孜曾於1944年夏擔任日本首相,他作為日本歷史上在位最短的首相,執政時間只有64天。他本人為了發展中日的關係做出來巨大的貢獻。生前,羽田孜每年至少有4次訪華記錄。羽田孜有著濃重的中國情結,在衣食住行上。
羽田孜喜歡吃中餐,他說:“即使去美國和歐洲,我也頓頓都吃中餐。我喜歡中餐,特別是上海的小籠包。”在穿著方面,他尤為喜歡中山裝。他常常對此引以為豪並且笑說自己是唯一一個這麼穿的人。他多次主張中日雙方應該要多加交流,這才是消除兩國誤會的重要方式。
在兩國領導人更應該做好帶頭作用。羽田孜這樣的日本首相雖然在位時間短,但是卻為中日之間的關係作出了很大的推進。他的態度更多的也是代表整個國家的態度。中日應該友好相處。
追根溯源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落葉歸根的傳統,羽田孜對於中國的親和或許也和這種血脈相傳的傳統脫離不開干係。羽田孜曾多次在公共場合強調自己是中國移民的後裔,並且是秦朝時期東渡日本尋找長生不老藥的徐福一名秦姓部下的後代。
在日本國內,依然有許多的徐福墓碑。人們透過這種方式來祭奠和緬懷自己的祖先。據說當時徐福前往日本並未回秦國,而是選擇留在日本,安定下來。而那些未回去的人為了紀念自己的故國,也為了表達自己對祖國的思念和愛國情懷。
將自己的後代姓氏改為秦。同時隨著時代的變遷,秦姓歷經周折,在變遷和動盪中變成了現如今還在大量使用的姓氏比如羽田、波多等等。有實實在在的依據所在,羽田孜認為自己是秦後是理所應當的。
羽田孜多次表達了自己對於徐福故事的嚮往,所以他不遠千里地反覆來訪中國,常常去拜訪徐福的故居。他說這是一種來自於主觀的推測,但在我們看來,這或許是我們中國人血脈相傳的對於追根溯源的傳統。
推進中日友好關係
羽田孜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動來促進中日之間的友好交流,多次訪華的尋根之路,除了多次拜訪徐福在中國的出生地,還多此參與了相關的祭拜活動。儘管從歷史角度上,姓氏來源的考證確實缺少真實的證明,畢竟變遷太大了。
但是羽田孜用行動去證明自己姓氏的可信性,將自己所知道的證據給日本的人民看。向大家證明姓氏來源的真實性。事實上,除了秦朝之外,日本作為漢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和中國保持的友好積極的文化交流。
文化之中的共同之處是我們和平相處的基礎,羽田孜承認自己是徐福的後人就是很好的列子,同根同源。我們還有非常多的這樣的列子。從最早的漢朝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和日本產生了交流。在後來的朝代中,隨著時間的發展,兩國之間的來往變得逐漸密切。
最好的例子就是唐朝東渡日本的鑑真,給日本帶去了博大精深中國的文化和佛教。促進了日本的佛學,醫學,建築等等多個領域的提高。而今兩國相似的文化已然成為了我們互相理解的基礎。
結語:
羽田孜一生都在追尋自己的根,堅持自己先祖是徐福的理論,也為此付出了許多的行動。儘管可能說他只有做了六十多天的首相,但是他在為兩國友好交流卻是做出了實實在在的努力。我們不可否認,兩國之間近代有非常大的矛盾,但是我們應該睜眼看世界。
時間的車輪只會不斷往前,兩國之間的交流在將來只會越來越多,我們會有更多的和日本交流的機會。文化之間的交流是要摒棄墨守成規的觀念,不能因為是不同的國家就因此有了隔閡而不友好往來。文化需要傳承所以有了羽田孜代表的秦文化,我也應該包容創新,和他們友好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