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是有境界和修養的,這個境界大體有三:下乘,不擇手段。一般習武者,氣質未換,故實戰格鬥時,必然是無限制的不擇手段的打,挖眼、咬人等法當用得用,非如此沒有取勝的機會。中乘,功力技巧。當一個人習武有得,身體氣質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別人打你,你接、閃自如,若他來無限制的亂打,他就更沒有機會,如捕風捉影,你打對手如十二磅鐵錘擊來,勁力、技巧高於一般人,這時搭手人飛或接手人糜,功力技巧起制勝作用。上乘,神遇遊刃。在一般人看來極危急的事,卻能從容應對,無不如志。實戰格鬥時,立於中和,合於道,行於仁,能傷而不傷,輕描淡寫就制服對手。如孫存周先生,打人如提筆插花,剎那間制人神魂。
有兩個前人制服驚馬的事例,頗能說明中乘與上乘的區別。一個是我輩之何回子。一次,在外灘十六鋪,不知是何原因,一匹拉貨的馬驚著了,帶著馬車狂奔,眾人驚恐四散,唯何先生自側面迎上去,以飛快的身法一手拉住韁繩向旁一帶,同時一手按在馬的脖根子,驚馬當即臥地,吐起了白沫。其師周仲英也感驚奇,問他用的是什麼辦法。何先生講:“太極加形意也。帶韁繩那下是太極拳的捩勁,按馬脖子那下是形意拳的暗勁,二者同時而已。”
再一個是孫存周先生。孫恝先生在他部落格裡講了一件他母親親眼所見之事: “母親陪著存周公見未來的親家(也就是母親的家),老爺子住西四小珠簾衚衕,母親家住西單達智衚衕,一般都會從小珠簾走兵馬司過豐盛穿闢才奔皮庫到達智,當時皮庫衚衕裡還有農民趕著馬車賣菜賣糧食什麼的,因此衚衕裡自然形成了一個集市,兩位剛轉入皮庫衚衕,就看見很多人從京畿道方向往過跑,就跟炸了廟似的,有些就往兩側的牆邊兒貼,喊著“馬驚了,馬驚了”,這時也看見遠處一匹帶著車的馬奔來,母親當時還是個年輕姑娘家,馬上慌的不知所措,想跑吧又不好意思丟下老爺子自己先跑,而且看老爺子也沒要跑的意思,就聽老爺子和緩的說“別慌,看著啊”。邊說邊把手裡的棍兒(存周公晚年出門總是帶著個實竹的棍兒,不是拄著用,是玩兒的)提在手上迎著驚馬的方向就慢悠悠走過去了,兩邊兒的人還嚷嚷“馬來了,快躲開”,這時馬就已經衝過來了,母親看見老爺子到了馬的面前也沒見多快,右手棍兒交到左手,一側身,左手抓住籠頭,右手就勢按在了馬腦袋的位置,就看見馬的身子往上一聳,前蹄要起來似的,但馬上就落了下來,然後看見老爺子把馬頭拉近,在它耳邊說著什麼,右手不斷在馬腦袋上忽捋著,不大會兒馬就安靜了下來,這時馬的主人也跑過來了,存周公把馬籠頭就遞給了那人,那人一個勁兒的又哈腰又道謝的,但看得出來臉都嚇白了,還說著“這要傷了人可就瞎了”。
老爺子微微一笑,衝著母親一招手,說“走吧”。兩邊兒躲著的人也歡聲雷動,有鼓掌的,有叫好兒的,有讚的,有嘖嘖發感概的,還有評論的,母親聽到一個人說“看這老爺子樣兒,這就是個神仙”。母親當時問老爺子“剛才您跟那馬說什麼了,它就安靜了?”老爺子幽默的說“我呀就跟它說,你看你這麼跑多累啊,咱們好好呆會兒吧”。母親跟我們說,當時走在老爺子身邊,感受著別人的注目,聽著別人的讚揚,覺得自己都高大了許多。後來母親說經過了這次親眼所見,才知道了“功夫”的含義,真是“長了見識”。”
何回子制服驚馬靠的就是功力技巧,而孫存周先生制服驚馬則遊刃有餘,合其道,以仁制之。兩者高下立判。制服驚馬如此,打人也是一樣。孫存周先生打人輕巧的如提筆插花,所勝者中包括很多門派的宗師、大師級拳家。
神遇而遊刃的功夫,一般人包括一些有一定造詣的拳家常常看不出其中的精妙,因為毫無炫人之處。所以,很多人崇尚發力抖絕、崇尚搭手人飛等這種中下乘的功夫,而不知上乘功夫的神遇遊刃之精妙。
孫祿堂先生講:拳術亦重中和,打人亦講仁義。初聞之以為此言有矯情之嫌,後漸漸似有所悟。由前述孫存周先生制服驚馬一例,可表徵此言之大旨。而非技擊已臻絕妙化境者,不能為。所謂拳與道合,神遇遊刃。
最上乘者,每遇戰鬥,即知其機,從容輕巧而勝之。孫祿堂先生勝人即如此。知其機,乃觀察與感應的綜合能力,不僅是自己的一種制勝能力,常常還能幫助他人取勝。如李文彪先生挑戰“蓋三省”,心中並無底,故請孫祿堂先生同去,李文彪先生雖與孫祿堂先生為師兄弟,但追隨孫先生甚久,極為信服孫祿堂先生,兩人至“蓋三省”處,孫祿堂先生即見其機,囑李文彪可動手,李文彪先生上前一合即勝。
那麼何以孫祿堂先生能窺其機呢? 即得中和之妙也。得中和者,知機如神。 戰前知機只為第一步,若能在交手中亦不悖於中和,則處處知機,則能勝人以仁而不以力,其徵如神,如孫存周先生從容輕巧的制服驚馬一幕。所謂“仁者無敵”在孫氏拳這裡不是僅僅停留在“心”的境界上,而是以實際的技擊功夫為基礎,以實戰戰績為表徵。我很不喜歡李連杰演的《霍元甲》,完全是對“仁者無敵”的曲解,是一種虛偽的矯情。 那麼為何得中和者在格鬥中能先知其機呢?
中,乃虛無之大本,神意虛無,因為沒有主觀意向,故感應最靈最真。 和,乃虛無本體之作用,在中的基礎上,神意氣形之間相互和諧,所謂中和之氣,誠中形外,觀其外而知其內。
一個人自身處於中和狀態,於是即能覺察到對手哪裡不和,故而知其機也。因此先要正己,之後則能知人。 中和即是功夫,也是修養,對於中和的修為,即在功夫內,又在功夫外。孫祿堂先生髮明極還虛之道,創制孫氏三拳,使中和之修為能步步深入,此乃武學開天闢地之創舉,技擊之至道也。孫劍雲老師講,有一次齊公博先生突發感慨:“跟老師這麼些年,我才明白咱們練的這是菩薩拳,大慈大悲的菩薩拳。比那些專門打人的拳不知要高明多少。”
何謂菩薩拳呢?孫劍雲老師未做進一步的解釋。以我的理解,第一是拳與道合,修身正已,明心見性,不僅度己還能度人。第二是技擊制勝功效高絕,故以菩薩來比喻修為此拳有得者於技擊之功效超凡。第三是制人以德以仁,也能以暴,但一般不施以暴。除非是懲戒邪惡者,才以暴懲之。所以,孫氏拳起點極高,始終以中和為宗旨培育功夫。
實戰格鬥,無限制最為方便,但並非是最有效的。凡事有道,得其道者,遊刃有餘,技擊格鬥亦如此,技擊有技擊之道,即所謂規律,僅僅靠著沒有底線進行格鬥並非是最有效的。無限制是尋求技擊之道時的一種思想,目的是不要被固有的方法所束縛,以便有所發現、有所創新。而無限制格鬥本身並非是技擊之道。
孫氏拳遵循拳與道合,並非是對實戰格鬥能力的束縛,而是對實戰格鬥規律的掌握,使之達到神乎之遊刃的自由境界,這是實戰格鬥的最上乘的境界。近代以來孫祿堂先生及其孫氏武學能獨步技擊領域巔峰,其因即在於此。孫存周先生對各門派中那些所謂的宗師、大師們皆能輕取,其因也在於此。故齊公博先生能說出孫氏拳乃菩薩拳一語,可謂道性不淺。
孫存周、裘徳元兩先生之所以能如此,一者二人的技擊造詣、實力遠在世人之上。二者所習之拳有威慈並舉之功用,所謂菩薩拳也。當然這是極高的境界,極高的要求,非一般拳家所能做到。即使如孫振岱先生這樣的技擊大高手,在其四十歲左右時尚不能對任何一個對手都能做到威慈並舉。
拳術若專以傷人為主或專以健身為主都不太難,大多數拳派皆能。唯威慈並舉、合於道者為最上,亦最難做到,孫氏拳之珍貴即在於此也,孫存周先生晚年所謂帶進棺材中者,亦是此也。修為孫氏拳表面形式極平易,而規矩要求極精細,內中道理極深,功效高絕。遺憾的是今天能大致瞭解孫氏拳式中之意者極少,一個孫氏太極拳起勢,如今能不出大謬者都難見,更遑論其它。若真能把孫氏拳的架子走對,瞭解其意,稍加練習,就能勝過他拳的許多老手,這是我本人親身體驗所得。我練拳很少,只是偶爾走走孫氏太極拳的架子,更沒有專門練過發力,但我隨意出拳嗡然有聲,並非我有什麼功夫,在拳術上我沒有下過功夫,而是孫氏拳功效極高所致。至於控人而不傷人,我曾偶爾為之,一般情況下做不到。因為我只是略知一點原理,沒有功夫,更少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