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聊到幼兒園 “喜”的感受。今天談談“憂”。首先,獨生子女的心理抗擊打能力培養進入實戰。獨生子女自尊心很強,剛上幼兒園,回家後偶爾會有沮喪、低落的情況,好在班主任實時溝通,告知家長孩子因哪些地方做得不妥被老師批評。憑心而論我是贊同老師的批評教育的,是非曲直必須要有獎懲的尺度,這樣長大後做人才能有原則、有底線。但說來容易做來難,看到孩子傷心大哭,不想上幼兒園的時候又會心軟而疑慮是不是批評得過了?但只要全家一心,努力堅持送園,不妥協、講道理,最終孩子還是理解並有效提升抗擊打能力:從開始尿頻到定時排尿並協助老師勸導其他小朋友克服心理障礙,按時排尿,午休能自主入睡,進步還是很大的。
再來談談健康的磨鍊,想必此話題很多家長都有切身體會。從一個相對單一的環境進入一個大人、小孩兒複合的相對複雜的環境,菌群變動大,生活方式的混合也易產生流鼻涕、打噴嚏等情況,小朋友喜歡模仿,有時難以區分是真的病了還是僅僅在表演。我家寶寶在入園後大病了一場,先是病毒性感冒,之後是細菌性感冒,口服3天頭孢後改阿奇靜滴。首都醫療資源非常充足,但治療的過程也充滿艱辛。首先熟悉場景,兒童醫院的地下車庫有三層,7點前後入口不同,12元每小時,大小夜有位,門診靠運氣。大小夜急診能掛上號,等待時間不同,大夜比小夜人少。門診可透過114、兒童醫院app等網上掛,也能現場掛,但除內科、腎病科、營養科、免疫科以外其他科室相對難掛,可嘗試掛自費300元的特需專家,但像耳鼻喉這種更專業的科室較難掛上3日以內的號,耳鼻喉小夜特需號倒是每日都有的。阿奇輸液5天效果不明顯後掛了耳鼻喉,發現細支氣管炎基本好了,但女孩愛哭又不會擤鼻涕致中耳炎,導致病程加長。確實是術業有專攻,急診醫生習慣用頭孢克肟或阿奇靜滴,但耳鼻喉醫生強調頭孢曲松靜滴才是對中耳炎更對症的。再次靜滴3天頭孢曲松後好轉。此時,又遇到新問題,週末兒童醫院沒有耳鼻喉門診,如何複診讓人棘手。於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用114掛號平臺先後在博愛醫院等醫院預約耳鼻喉,但平臺顯示14歲以下兒童少有耳鼻喉接診,後來又試了友誼醫院兒科,但不知是否僅為普通兒童也就是通常理解的兒內科。最後掛上天壇醫院的耳鼻喉,孩子醫保卡顯示年齡,直接能掛的科室代表可看診相應年齡,可謂實踐出真知,學習積累經驗的過程。很幸運,我們遇到的耳鼻喉門診醫生很負責,網上背景調查顯示為同仁的碩士、協和的博士、主攻中耳炎。醫生也很有耐心,上午第20號,按理說醫生已經比較疲憊,但大夫先陪著孩子純玩5分鐘,待孩子放鬆警惕才認真檢查並給出骨膜完整未破損的結論。之後我撥打了12345市民熱線對這位醫生大加表揚。愛崗敬業雖是應有的專業態度,但真正能時時做到實屬不易,能親身經歷醫生給予的溫暖很感動,希望正向反饋能讓醫生心裡溫暖並傳遞給更多的患者。此次經驗教訓是:女孩愛哭,一定要及時清理鼻腔,因此購入了吸鼻器,兒童的咽鼓管發育不完善,清理徹底可以防止汙物經鼻腔進入耳道,防止加重損傷;兒童醫院就診人太多,新冠疫情期間為減少人員交叉,複診可考慮三甲醫院對應的科室,提前做好背景調查即可。當然,其他媽媽也推薦了北大婦兒等,根據自身情況綜合考量為宜。
雖然經受身體磨鍊的陣痛,但不能諱疾忌醫,畢竟幼兒園是進入社會獨立生活的第一步,是人生構建自我社交群落的必經之路,上還是要上的,以後會更加留意孩子的身體變化,提早預防,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保障自己孩子的健康也是間接保障了其他小朋友的健康。這才真應了那句廣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班級的整體健康狀態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營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