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睡扁頭到求圓頭
家長的焦慮從未停歇
如今在家長心中,關於孩子的一切似乎都可以“雞”。成績、特長自不必說,完美的外形也要從小抓起。
在這一趨勢下,矯正頭盔在國內開始風靡也並不意外。單在小紅書上,矯正頭盔相關的筆記就有2000多條。
所謂的矯正頭盔,其實是一種顱骨矯形固定器,是透過佩戴頭盔限制顱骨的生長方向。
也就是說,如果把嬰兒頭型突出的地方透過頭盔限制住,希望再隆起一些的地方預留生長空間,在顱骨可塑性較強的這段時期內,嬰兒的頭便具備按這個模子定型的可能。
但問題是,一套200多克重量的矯正頭盔,無論是2.8萬元的進口產品還是6000元的國產品牌,真能讓幾個月大的寶寶擁有完美的頭型嗎?
醫生建議“睡睡看”,
但家長卻花2.8萬給孩子“裹頭”
今年下半年,短短4個月的時間裡,雷曦抱著寶寶去了三趟當地醫院的兒童整形外科。
第一次去時,寶寶剛滿半歲。正值盛夏,出於納涼考慮,雷曦給孩子的頭髮剃了個乾乾淨淨。沒成想,這一剃成了自己至今的心病。
“我兒子竟然是‘舟狀頭’!”所謂舟狀頭,外觀上,頭前後長、兩側窄,狀似小船。回憶起發現寶寶頭型有問題的那個瞬間,雷曦形容有如雷擊。
事實上,真正的舟狀頭是一種疾病,是由先天發育障礙所致的一個或多個骨縫過早閉合,從而在外觀上表現出畸形。
好在經過檢查,雷曦的寶寶只是單純頭型不那麼好看罷了。
也正因如此,雷曦兩次去公立醫院,醫生給出的建議都是“睡睡看”,也就是透過調整睡姿改善頭型。此後每隔兩個月複查,醫生都判斷孩子睡得效果還不錯,後腦的弧度已經起了變化。
但雷曦越看越覺得孩子的頭型毫無起色。她每天在各種社交媒體上尋醫問藥,看到很多家長給孩子佩戴矯正頭盔,便也想嘗試——哪怕醫生並不建議。
“查了很多資料之後,我還擔心兒子以後會出現臉歪、眼歪等情況,長大就沒辦法了”,雷曦告訴中國新聞週刊。
據一家名為“未來醫生”的民營醫院兒科醫療部主治醫師、華西婦兒聯盟醫生龍露萍介紹,如果孩子經檢查的確需要佩戴頭盔,通常每日需要佩戴23個小時,佩戴週期視情況需持續1~6個月不等。
顯然,這對寶寶和家長來說,都是一場漫長的折磨。
到了年底,雷曦終於說服了家人,帶孩子去另一個城市的一家矯形中心,定製了一個進口矯正頭盔。一次性定價28000元,含每2~4周複查和打磨頭盔的費用。
雖然接下來每隔一個月左右,就要帶孩子乘高鐵往返三個小時就診,但拿到頭盔的那一刻,籠罩著雷曦已有半年的灰暗,似乎開始褪去。
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雷曦沒有注意到的是,幾個月前,生活在美國矽谷的歸歸媽只給歸歸戴了三個星期的矯正頭盔,便放棄了。
歸歸剛滿月時,歸歸媽便發現孩子的頭有點偏,定期給歸歸做體檢的兒童醫生建議她帶孩子去定製矯正頭盔。
考慮到偏頭日後可能給孩子帶來的不便,譬如兩個耳朵位置不對稱,以後戴眼鏡兩條鏡腿都要一長一短,後腦勺的偏度可能讓歸歸無法佩戴滑雪等運動頭盔,等到歸歸三個月大,歸歸媽便帶著孩子去商業機構預約了檢測。
又過了近一個月,歸歸拿到了自己的定製頭盔。然而佩戴過程的艱辛遠超乎歸歸媽的預料。
一方面,歸歸本就起溼疹,頭盔外面一層硬塑膠、裡面一層泡沫的構造又不透氣,在7月加州的酷暑裡,即便全天開著空調,歸歸依然一身身地流汗,溼疹也就更難控制。
另一方面,矯正頭盔由於打磨有問題,剛戴的前幾天,歸歸的腦後就磨破了一塊皮,傷口一直未癒合。
頭盔打磨不合適的另一個後果是,歸歸額頭被越擠越窄,後腦卻沒有被頭盔貼得很緊,“這讓該長的地方沒長,不該長的地方依然在長,甚至影響了美觀”,歸歸媽告訴中國新聞週刊。
同時,作為寶寶睡眠引導師的歸歸媽介紹,月齡較小的寶寶特別依賴於熟悉感入睡,包括睡姿的變化,甚至換了睡衣都會影響寶寶睡眠。
而每隔一週打磨頭盔後,由於打磨程度並不合適,歸歸往往只有前五天可以戴得進頭盔,後兩天只能摘掉,前面戴頭盔好不容易睡著了,後面摘掉又要重新適應。
佩戴三週後,歸歸媽發現,孩子的頭型並沒有改善,甚至偏頭情況更嚴重了。她分別在兩家機構又給孩子做了檢測,結果印證了她的判斷,她便果斷放棄了矯正之旅。
同樣遭遇失敗的還有黃夢如。用她的話說,女兒亦是矯正頭盔畢業失敗的一員。
黃夢如的女兒是嚴重的扁頭,整個後腦勺俯看下去一馬平川。醫生建議她給孩子戴頭盔矯正。
但黃夢如沒想到的是,每次給孩子戴頭盔,都是一場鬥爭,孩子掙扎哭鬧不肯配合。黃夢如怕傷到孩子,小心翼翼地不斷尋找合適的角度和時機。
而每天摘下頭盔清潔,黃夢如看到女兒的頭總是紅紅的,有一側還起了熱痱子。女兒感冒發熱也變得愈發頻繁。
更令黃夢如難以承受的是,這樣的痛苦,卻只在第一個月給她和孩子帶來了回報——複查資料明顯好轉。此後的兩個月,孩子的頭型幾乎沒再發生變化。
考慮到女兒頭頂不斷的疹子、痱子,還有每況愈下的抵抗力,黃夢如最終決定放棄。
黃夢如想不通,為何網上有那麼多矯正頭盔的成功案例,自家孩子卻不能如願。摘掉頭盔至今已半年,黃夢如仍在懊悔,如果自己當時再堅持一下,是不是對孩子會更好。
外貌焦慮下的濫用
值得注意的是,黃夢如女兒與歸歸的失敗並非孤例。據歸歸媽介紹,在她認識的小朋友中,頭盔矯正失敗的遠遠比成功的多。
事實上,早在2018年,國內便有媒體報道,一位來自南昌的王姓媽媽因對雙胞胎男嬰頭型不滿,在孩子4個月大時,便到南京福爾泰矯形中心定製了兩個矯正頭盔,共計花費6600元。沒成想,後來兩個孩子的頭頂處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凸起,狀似動畫片中奧特曼的頭鏢。
這樣的嚴重後果,一方面與未合理佩戴頭盔有關。
“小月齡的嬰兒頭圍增長迅速,佩戴器具也需要隨著嬰兒的生長不斷調整,這一步通常需要專業人員根據嬰兒頭型著力點和頭圍變化做個性化調整”,龍露萍告訴中國新聞週刊。
“如果沒有適當調整錯誤佩戴,不僅達不到矯正效果,甚至會限制孩子頭顱正常生長,嚴重的可能還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另一方面,這與矯形中心的不合規經營脫不開干係。
根據中國新聞週刊瞭解,造成前述“奧特曼頭”的福爾泰矯形中心如今依然在南京、杭州、長沙、廣州等城市正常運營,各個門店幾乎每日均在各社交媒體平臺上更新矯正頭盔案例。
不過在國家藥監局國產醫療器械註冊資料庫中,福爾泰旗下僅有兩款產品獲批,分別是下肢矯形器和脊柱矯形器,並沒有顱骨矯形器的相關注冊資質。查詢結果顯示,國家藥監局批准的顱骨矯形器只有兩款,且均為進口產品。
圖源:國家藥監局
對此,中國新聞週刊向福爾泰頭盔定製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進行詢問。但與此前熱情介紹頭盔的效果、佩戴方法不同的是,在被問及註冊相關的問題後,這位工作人員直接消失在了對話方塊的另一頭。
另據有關人士透露,即便進口矯正頭盔已拿到醫療器械證,但對負責運營的矯正機構的監管眼下並不明確。
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隨著矯形機構的擴張,以及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在網上傳播,矯正頭盔正在進入更多中國家長的視野。
而認知的主動或被動提升,再加上諸如“不要錯過頭型矯正的黃金期,影響孩子未來”此類的宣傳語,正讓矯正頭盔在家長的“頭型焦慮”中逐步走向濫用。
據龍露萍介紹,嬰兒頭顱本就具備可塑性,從而為大腦的不斷髮展預留足夠空間,但這也導致嬰兒出生後頭部形狀易受外力影響發生改變,而影響頭顱外形的美觀。
尤其在以睡眠時間居多的頭半年,長時間的仰臥位或一個方向的側臥位,都會造成孩子的扁頭和偏頭。
“通常在醫學上講,這類扁頭和偏頭是非病理性的,大部分不需要佩戴矯形頭盔,透過改變姿勢和著力點,大部分可以自行矯正”,龍露萍告訴中國新聞週刊。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兒科主任醫師徐靈敏在接受採訪時也曾表示:“排除先天遺傳疾病、代謝性疾病後,多數嬰兒的頭型是自然能矯正的。這也是正常、健康的矯正方式。”
這也是歸歸媽的親身經歷。摘掉頭盔後,隨著對翻身的掌握愈發熟練,歸歸的頭型如今已經肉眼可見地變好了很多。
此前釋出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一篇研究結論也顯示,除了讓家長的滿意度略有提升、焦慮感略有降低,佩戴矯正頭盔與自然矯正的孩子之間沒有明顯差別。
這些來自荷蘭的研究者,將84名中度至重度顱骨變形的5~6個月大的嬰兒,隨機分配到佩戴矯正頭盔6個月與自然恢復兩個療法中,並在嬰兒8、12和24個月時進行追蹤隨訪測量,結果發現兩組之間的正畸效果相當。
如此看來,從過去風靡的“睡扁頭”到如今追捧“戴圓頭”,不過是家長心中的流行變化作祟罷了。
對這樣的說法,雷曦並不認同,“我都是為了孩子好”。這樣的念頭早已深深紮在她和其他家長的腦海裡。
而這,正是商家最樂意看到的局面。
(應受訪者要求,雷曦、黃夢如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