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在書本和網頁上的味覺敏感期標註的年齡段是4-7個月。味覺偏好可以後天養成,寶寶未來是否挑食偏食,卻不是從味覺敏感期開始關注,而是在從寶寶出生後就心存警惕。
拿我自己來說,今年45歲了,有記憶以來,四十多年都愛吃糖吃甜的。喝粥,不放白砂糖不喝;水果,不是甜膩的水果不吃;奶糖,手裡有多少都要一次性吃光。所以,現在牙齒不好面板很差。外婆曾經咬牙切齒的吐槽,當年養我一個,比養別人十個都難。斷奶開始就挑食,沒糖沒肉寧可餓死也不張口吃飯。那個年代,窮成那樣,如此挑食,真不是慣出來的。追溯回去,問題出在我剛出生時,沒有母乳吃,爸爸為了我不要餓死,買來了小縣城最好的營養品:煉乳。現在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都不見得知道煉乳是什麼。甜,甜到齁,有奶味,加水衝出來是奶白色。我吃了一個月煉乳,才被抱到舅媽家吃她的母乳。一歲斷奶,從此開始挑食的苦逼人生,上四年級時還為了挑食,把媽媽逼的狂躁起來,動手就打,打到我右胳膊骨折[捂臉]。
味覺與生俱來,味覺偏好卻會因為初期吃的什麼味道而影響終生。好在現在這個年代,沒人再給寶寶喝煉乳,即使是小縣城的產科醫生也不主張給新生兒喂糖水了。
2013年的時候,我去做一家客戶的指導,正是寶寶五個半月新增輔食的階段。我要求寶寶從米粉新增適應後,蔬菜類從綠葉菜開始。寶媽搬出來好幾本育兒書和我辯論,書上說的蔬菜都是從根莖類開始。我拿起其中一本書對寶媽說:這本是位日本育兒專家寫的書,幾十年來,翻譯成多種文字,在東南亞國家流傳甚廣,被譽為“育兒聖經”,現在翻開到第某某章節,你可以看到這樣一段話“當母乳量不夠,不足以餵養新生兒時,可以將生牛奶煮沸冷涼後餵給新生兒”。我們現在都是母乳不足的時候補充嬰幼兒配方奶粉,是我們錯了,還是這本育兒聖經錯了?
那本育兒聖經,是幾十年前的作品,有那個時代的侷限性。那放到今天,先添葉類蔬菜,理由是根莖類蔬菜普遍比葉類蔬菜味道偏甜。如果讓寶寶在輔食新增初期,先吃了好吃的,後面接受葉類菜的難度就會加大,極易造成挑食偏食。而現在,還是有大量的育兒書和培訓課說蔬菜要從根莖類開始,我只能說寫書的人人云亦云,講課的人缺乏實踐和學習能力,沒能與時俱進。現在誰家沒有為寶寶買輔食機,以前時代沒有普及輔食機,在寶寶吃糊狀泥狀食物階段,根莖類蔬菜如土豆胡蘿蔔山藥紅薯,都是蒸熟後拿勺子就能壓成泥狀給寶寶吃。沒有輔食機,葉類菜用刀剁成泥狀?這難度太大。明白沒?時代造成的侷限。現在可以為了寶寶能接受更多樣食材,打破侷限,從葉類蔬菜開始了。
這位寶媽接受了我的建議,時隔兩年,2015年我又去看他們,寶媽為此特別感謝我,說他家寶寶就是因為我的堅持,蔬菜從葉類菜開始的,至今仍是小區裡最愛吃飯的寶寶,給啥吃啥,吃這方面省心的不得了,反而是小區裡同齡寶寶裡體質最好的。
每次線下課上到味覺敏感期,我都延伸將輔食講個透徹,具備哪些前提就考慮加輔食,從米粉到加入蔬菜到加入肉類,每一階段的目標,起步時間,搭配比例,性狀改變,頓數調整,過敏的詳細表現如何觀察,目前國際和國內輔食理念的區別和未來趨勢。以後將敏感期講完後,有機會在線上再和大家分享這些。
我的培訓,主要是針對家政行業的月嫂和育嬰師。早教或生活護理,光月嫂和育嬰師學會了,不具備說服客戶的能力,自己科學育兒了,卻說服不了用傳統育兒誤區帶娃的寶媽寶奶寶外婆,反而增加了職業難度。所以,現在預告下一篇的內容
預告:下一篇講怎麼用光敏感期和味覺敏感期中的知識,和客戶有效溝通,增強說服力,給寶寶營造和諧科學的成長環境。
我是頭條新手,卻是育兒老手。半生在家政一線育兒及培訓,最擅長深入淺出,用最接地氣的語言風格,幫你瞭解寶寶,帶好寶寶。
關注我,堅持原創,精彩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