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很健談、愛講道理、愛分享知識的爸爸,我一度習慣於忽視他的道理大全,只在迷茫的時候針對性求助。
我有一個哥哥,話少卻句句讓人歎服,哪怕他很繁忙,我也會在遇到困惑時第一時間求助。
單看這些,好像就是代溝問題。
其實,我哥哥也比我大一輪。要是真說沒有代溝,也不可能。我只比弟弟大九歲就已經感受到了兩個時代。
但他的生活態度確實對我的影響很大,尤其是成年之後。
以前我很糾結很擰巴,在情緒上患得患失,在事情上瞻前顧後。但他是一個很自在的人,確定好目標就做事,此路不行就換一條,人生很長,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主題,好好生活好好學習。
其實這和我前十幾年接受的思想教育是不一樣的。爸爸是一個很有抱負、很積極進取的人,我耳濡目染的是“別人可以你為什麼不可以”,我認可的是一定要出人頭地才是幸福成功的活法。這是兩個派別,但對我性格和三觀的塑造都有影響。
那為什麼遇到事情我還是更願意聽哥哥的想法呢?為什麼同一個道理,哥哥說出來就更能讓我認可接受呢?
當然,肯定因為他很有智慧,不過對於淺薄的我來說,他們肯定都很有智慧。
其次呢,我想是因為哥哥是站在一個很平等、尊重的角度,傾聽、給出見解。
是的,只是見解,不是意見,也不是建議。
他會認真聽完我絮絮叨叨、模糊不清的想法,雖然回覆很少但很鄭重地去跟我共情,情緒平穩,不替我擔心也不替我著急,甚至在我情緒焦慮迷茫喪氣的時候,給出安撫。
他無意做我人生的指導者,也無意去教會我什麼,他只是分享經驗,卻讓我覺得我有選擇。
他寬闊,可以接受我給出的各種奇思妙想,鼓勵我大膽去嘗試,因為他知道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課程”,無法規避,但也無傷大雅。
他謙虛,從不覺得他可以幫我做決定。知道我很迷茫、知道我在尋找自己、知道我處於自大又脆弱的時期,所以在發現我任何一個亮點的時候都以最大限度地預設鼓勵我,因為他想讓我知道,這個世界的包容性很大,你的職業也不應該固定在已有的選擇上,你可以有很多可能。
他很勵志,高考失利後被調劑到完全不能接受的專業,他默默考了研,然後考上了浙大。默默考了法考,然後拿到了最難考top3的證書。默默開了律師事務所,對他所有不瞭解的行業都抱有好奇和敬畏,利用一切時間去了解、去拓寬他的儲備舒適區。最近他在自學會計。
也許他不覺得自己勵志,他只是默默幹了自己想幹的、該乾的事情。但這就很讓人佩服了,畢竟人大多都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但也是大多都幹不了。
這些無疑讓他的話語更加有了重量和說服力,所以哪怕他經常只是淡淡地說一兩句,我也會很認真地記下。
他情緒穩定,可能就是因為他包容、尊重,不想改變任何人,所以他能保持情緒的穩定,不急不惱,甚至語速都不怎麼變。就好像:你認不認同我我都不在乎,因為我明白自己、認可自己、相信自己,我可以對自己負責,而你也一樣。
也許有人會覺得,哥哥之所以可以這麼穩定有力是因為他不是爸爸。
他確實還不是爸爸,但我們姐妹都戲稱,哥哥以後帶孩子一定是坐在堆滿零食的沙發上,一人一包看電視,不計較營養或垃圾,不在乎學習和賽跑,只是自由生長。因為他覺得世界上的大部分都只會是普通人,而做一個平凡的普通人也可以把一生過得有趣又幸福。
更重要的是,他已經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地告訴了孩子,處事風格做事原則。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執著地栽培自己。
他最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爸爸,我暫時還不確定,但我覺得,或許,在如何做父親的問題上,可以試著跳出爸爸這個身份,就把自己當作哥哥,這個時候你會怎麼面對孩子,也許會少了些自己嚇自己的焦慮和擔憂,在和爸爸這個身份拉開一段空間,可能會更樂觀有耐心。
也許比讓孩子過得好相比,和孩子建立一段信任、穩固、安全的親子關係是更難卻更重要的事。有時候聽話可能也會伴隨著弱小,而父母想要的影響力可能是從剝離“父母”這個身份開始的,當剝離身份的外殼之後,你的性格、心態、思想、行為等等的方方面面時刻都在塑造著你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當你不再以身份作為權威去施壓,而是靠人格魅力讓孩子認可的時候,孩子會心甘情願地聽取你的意見。
所以要怎麼才能讓孩子願意聽話,願意聽“老人“幫他規避的危險與冤枉路呢?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我想應該是:
首先,避免情緒化的溝通。什麼是情緒化的溝通,基本上就是我覺得你不愛我,你覺得我不尊重你。如果你愛我,你就會支援我、接納我;如果你愛我,你就會相信我、尊重我。
但我們一定要率先跳出情緒的溝通,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是在慢慢完善的,我們不能指望小嬰兒可以忍住哭泣,我們也不能指望青春期的孩子可以忍住躁意,生為成年人的我們是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言行的。
你一定要相信孩子對你的愛永恆又純粹,愛與聽不聽話無關,不聽話的孩子也是愛父母的,也是尊敬父母的,所以當矛盾發生的時候,一定不要用“不孝順“、”不尊重“這類的詞來定義孩子,他們會很委屈,情緒就更多了,更沒有辦法冷靜討論問題了,這樣除了會增加矛盾點,並不能幫我們達成共識或者建立良好的情感流通。
情緒是用來撒嬌的,不是用來理論的。情緒化的本質是你為什麼不能像我想的那樣愛我,所以不管他再張牙舞爪、面紅耳赤,說到底都是希望你愛他,關心他、認可他、支援他。如果這些有難度,那唯一重要的是,控制你自己的情緒,讓你的情緒有意識地流動。
第二,對於生命懷有敬畏心。除了尊重生命的至高無上性,還有尊重生命的多樣性。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樣,路是不一樣的,機遇是不一樣的。比起時代的大環境,人是渺小太多的存在,我們對於自己生命的掌控力尚且在不斷努力中,又怎麼能奢望自己可以控制別人的道路呢。相信生命的奇妙,也相信生命的韌勁。
對於自我意識萌發、生長的孩子,面對不會危及他們生命的問題的時候,努力地去控制自己想要指導、改變他的衝動。
你要意識到:沒有孩子不會摔倒,但每個孩子都能意識到什麼是疼痛。你可以讓他自己碰撞,吃虧了受傷了無助了,自然就明白之前做法的狹隘了。雖然我沒有做過父母,但我能瞭解,為人父母之心,時刻記掛擔憂,因為走過更多的路,所以也記住了路障。不過,路也會不斷擴建新修不是,就算多繞了個紅綠燈也不是值得你們互相傷害的事情。
父母和孩子的信任、認可、陪伴、包容、支援,這些愛是更加重要的東西,這才是可以讓孩子一往無前的底氣。
第三,交流一定要真誠又平等,切忌以父母的權威去施壓。上述所說是很理想的情況,但為人父母少有這樣鬆弛的,你真說出你的想法和擔憂也問題不大,只是說出來的方式就需要一些智慧了。
對於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的孩子,也許他會因為一時的弱小而妥協,但如果他不是真心認可你、認同你,對你的信任就會開始動搖,當有一天遇到措手不及或者比較重大的問題時,他就不願意再找你溝通了。可是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能在你身邊、在你的看護下,當他長大後,如果一件事他真的不願意跟你說,你可能真的就不會知道了。
其實很多父母並不是想實時監控孩子,只是希望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妥善解決,能避免傷害,好好的。那這個時候咱們就要明白,可以左右孩子人生、造成不可挽回傷害的決定是很少的,具體的標準因家庭而異,所以在這些標準之上咱們可以給孩子營造一個輕鬆自在的氛圍,這樣在遇到真正的困擾時孩子就會敢告訴你,敢於聽你的建議。因為他知道這個建議沒有壓迫,只是分享經驗,沒有否定,只是傳遞能量。
當你真誠的時候孩子是能感受到的。當你坦誠你的擔憂和焦慮的時候,也許孩子會覺得多餘,但他一定會收起身上的刺,因為他們也很愛你們。
願我們都能有溫暖又舒適的親子關係去抵禦無助與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