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無圖,請儘可能沉浸式閱讀)
(如果時間匆促可看加粗關鍵字)
假期快要來了!
囤課囤書的準備工作已經做得差不多了,還缺什麼呢?缺一張計劃表?是缺一個能執行計劃表的娃?
其實從孩子小時候,我就開始做日常計劃安排表了,但經常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而且每次都堅持不長。
每次我都會仰天長嘆,我缺的是計劃表嗎?不!我缺的是一個能執行計劃的娃!
好在,經過這兩年的鬥智鬥勇,反覆打磨修改,終於摸出了一些做計劃表的門道,而且確實在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行為習慣上派了用場,所以這次也來和 大手牽小手 的朋友分享一下。
先說說我家兒砸的情況。
別看男孩子大大咧咧,磨嘰拖拉起來也是非常惱人的,好像做什麼事都是如此心不在焉、慢條斯理,刷牙都可以盯著洗漱的鏡子發老半天的呆,更別提做作業的時候了。
理想中的孩子有多自律,現實中的孩子就有多磨嘰。
吼過、打過,兒砸屢教不改,能改的只有老孃我自己了。
於是,這份“日常作息表”就這麼慢慢地醞釀出來了。
做一張能執行的計劃表
1 真的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
這張表格的製作絕對不是家長的一家之言,讓孩子全程參與其中,給孩子更多的話語權。
我以前就栽了很多年這樣的坑。
一開始是全盤包辦,後來讓孩子也參與進來一起制定。
但是呢,這種參與,現在想想,是“假參與”,因為我心裡早就基本訂好了計劃,無非是“引導”他同意這個計劃而已。
孩子也能感受到,所以會心不在焉地“嗯嗯”答應著,其實根本就沒拿這個計劃當回事。
經過種種挫敗,我才醒悟,既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了,就要學會適當地“真放手”,妥協折中一下,因為只有讓他真正覺得這張計劃表是自己認可的,才會有執行的動力。
比如,在去年的網課時代,我覺得應該網課結束後馬上寫作業,這樣有利用於及時消化知識點;但孩子覺得要先休息十分鐘再寫作業,便於自己更加集中注意力,那就按他的來。
那如果他要求先玩一會兒再寫作業呢?或者提出別的要求呢?
這其實就是雙方底線的較量。
以往我會一口回絕,但後來發現,要讓孩子真正認可這張計劃表,家長也要真正認可孩子有學習的“自主權”,要有一定的彈性,別討論了半天最終還是家長來拍板,這就讓孩子的參與性顯得毫無意義。
其實,當我們尊重性地採納孩子的某些建議時,他們就會更主動地去完成這些自己想到的事,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內驅力。
2 有自由也有界限,做到理解與尊重並行
剛才說了,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但孩子的想法往往會讓老母親火冒三丈。
比如,假期剛開始的時候,我會和孩子分別寫下一天之內的學習任務,同時也包括休息活動專案,也就是“媽媽版計劃表”和“兒子版計劃表”,然後一起逐條核對各自所寫的內容。
於是,我就看到在“兒子版計劃表”上,列了大把大把的遊戲時間,留給學習的時間則少得可憐。
制怒……制怒……制怒……
這種情況下,務必讓自己做到先……不評論、不指責。
我們會一起看看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又需要調整。
怎麼調整呢?
首先要確定目標,總目標定了,再把任務分解,這樣孩子也能心裡有數,知道每天有哪些“硬指標”要完成。
然後,再到具體的每天幾點起床,洗漱早餐之後,幾點可以開始早讀,每天作業爭取在幾點前完成,然後可以擁有多長時間的活動時間等等,這些都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並且確定下來。
計劃可以不用訂得很細,保留一定的靈活度,但底線和規則要明確。
因為孩子常常也會打破計劃,會時不時地踩住底線來試探你,所以父母要讓他知道有些規則是不可逾越的,給到孩子是有界限的自由。
比如,我家兒子喜歡每天晚餐後看半小時新聞,我覺得這個要求很合理,所以就寫在了日常作息表上。
但某次他在看完新聞後提出,是否可以再增加半小時的電視時間,過過動畫片的癮,那我就不同意了,因為根據“日常作息表”,我們達成的協議是隻有每週日是電視開放日,他可以看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
他雖然有些失望,但既然當時這個表是自己參與制定的,所以也願意乖乖遵守。而且這讓他還有種小小的自豪感,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自制力。
所以,父母要學會多傾聽孩子的需求,尊重他的合理要求,這是理解。同時,也要尊重這個約定,不要朝令夕改,要讓孩子明白:一旦約定,就要執行。
3 一定要管住自己的“碎碎念”
磨嘰的習慣絕非一天能改,所以以前我會經常怒吼,“你怎麼那麼慢的啦!你這樣什麼時候能做完啊!你怎麼還不去做作業啦?!”……
但是,自從把計劃表的執行力度加強後,我會先忍住心中的怒氣,深呼吸三下,然後問他:“你的作息表下一項內容是什麼?”
這樣的效果真的比反覆嘮叨、催促、緊盯、命令要有效得多!
孩子有時候磨嘰,是真的對時間和任務沒有概念,倒不是存心磨蹭。而作息表的提醒,表示了對孩子的信任,他也會無形中感受到自己的責任,知道有個作息表在督促和約束自己。
說到這裡,我又要舉一個自己栽過的坑為例。
以前我也是做了計劃表以後,還是不停嘮叨和提醒,後來我發現,這樣等於是在變相告訴孩子,這張表格其實是沒有任何約束力的,我們還是不信任你的,你的每項事我們還是會催催催。
在這樣的心態作用下,孩子怎麼可能執行得好呢?
所以,既然第一步已經和孩子共同制定了計劃表,第二步,就試著讓計劃表來約束孩子。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當中肯定會有拉鋸的過程,給予孩子信任,也要讓他意識到這是有界限的自由,慢慢地,孩子會習慣於按照計劃表來執行,自律和自理能力也慢慢培養起來。
4 千萬不要使用物質獎勵
此前,我也試過各種獎勵,但是後來發現,不合時宜的物質獎勵會大大剝奪孩子體會成就感的機會,漸漸地可能會讓孩子做任何事都過度依賴外部獎勵。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事情的本來樣子是如此的——我制定了作息表,我學會了自己規劃每一天的安排,我有能力可以透過自己來執行得很好。
而一旦家長引入了獎勵機制,那麼就會變成孩子為了得到獎勵而去做這些事,出發點和動機就完全不一樣了。
在這一點上,我家隊友就很喜歡拖後腿,總是習慣性地用“你xxx做好了,我會獎勵你xxx”的句式和孩子交流,所以日常作息表製作過程中,我也會和對友溝通好,“獎勵”這種字眼請他以後在孩子面前儘量摒摒牢,不要說。
我們用兩個月的時間觀察,發現孩子在沒有任何物質獎勵的情況下,其實表現還是挺好的,而且他更在意我們的精神鼓勵。
想想,也可能現在的小朋友,真的物質上什麼都不缺,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援吧。
5 可以用一週為週期來製作表格
再說說計劃表的製作。
我試過月表、周表、日表,最後發現,以7天為限,感覺更易於調整,靈活性高,如果一下子寫滿一整個月,如果其中某幾天突然有一些突發情況打亂了節奏,再回過頭來調整表格感覺有些費時費力。
日表的話,其實在一段時間內,每天的任務是差不多的,當然如果任務多的話,日表會更細。
從我自己來說,會以一週的週期為時間限定,寫下這一週裡孩子每一天的學習及活動安排,每到週日和他一起來個小小的總結,然後開始製作新一週的方案。
6 一定不要做那個拖後腿的父母
我一直告誡自己,“既然作息表是和孩子一起認真制定出來的,就一定不要拖孩子的後腿”。
有時候一件事的放棄往往是從家長開始的。
比如,有好幾次,我也沒有很認真地幫孩子逐一核對每天的執行情況,有些他遺漏或者忘記做的事,我嫌麻煩就睜一眼閉一眼,
後來發現,問題的雪球越滾越大,孩子的空子也越鑽越厲害,以至於“作息表”形同虛設,毫無作用。
所以目前我們的這份“日常作息表”也是在前兩次執行失敗的基礎上,痛定思痛後一鼓作氣重新來過!
父母認真,孩子認真;父母馬虎,孩子馬虎。
7 一張計劃錶帶來的驚喜
堅持按照計劃表來執行一段時間後,從我觀察到的情況來看,有了這些收穫:
首先,孩子的內驅力確實提升了。
當我讓他參與到計劃製作中,並且認真聽取他的意見,達成一致的方案後,他真!的!開!始!執!行!了!
良性迴圈一旦形成,孩子自己也是由衷高興的,體會到了自律帶來的滿足感,內驅力和主觀能力性就會自然而然地更加提升一步。
其次,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當我發現某項任務執行起來有困難時,就會和孩子一起坐下來好好聊一下問題具體出現在哪裡,然後尋找解決的方法。
以前,都是我直接指出問題和解決方法,但現在,我會請孩子多說一些,適當補充指點。這一方面是能更真實地瞭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一點點地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成長總得有個過程。
與此同時,身為父母,我們也需要清楚地意識到,當孩子在努力執行表格內的每一項內容時,我們一定要弱化自己對他們的管束。
我們的職責是幫助孩子學會自立、自律,提升自我管理與學習的能力,讓孩子覺得自己很能幹,並且能力滿滿,並非事事依賴我們。所以制定“日常作息表”是邁向這個目標的重要一步。
表格雖小,堅持不易。用好表格的價值,讓其物有所用,相信不僅對孩子有幫助,對父母影響也是深遠的。
最低限度,我們能夠體會到更平和的清晨和夜晚。
8 結束語
至此,您已經閱覽完了我們此次的分享,在未來的每一篇文章末尾我們將分享一句關於孩子們的“名句”。
也許他們不符合您的育兒觀,也許他們和您孩子目前的成長階段不同,但就像所有父母都願意孩子多一分幸福,“啟達芳津研學”也希望能為孩子帶來些什麼。
智慧屬於成人,單純屬於兒童。——蒲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