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訓練日記
踢球時,旻旻目前會用腳輕輕踢,他的腳還不太會使勁。
機構安排上午過去訓練。早上,旻旻起床有點鬧,他不願意自己拿衣服穿,我輔助他穿衣服褲子;洗臉的時候,他也哭。這幾天,我準備多觀察一下旻旻的情況,看看適應能力怎樣。
旻旻想拿小朋友的玩具車玩,他伸手過去,小朋友不同意,他的手隨即縮了回來。我對他說:“沒關係的,弟弟的玩具,弟弟可以不給我們玩,我們可以去找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旻旻和另外一個小朋友玩積木,小朋友拿一個放在碗裡,旻旻放一個,輪流了5次,旻旻就開始急了,想搶積木自己一個人放,不讓小朋友玩。我引導他:“輪到妹妹了,把積木給妹妹,妹妹放完到旻旻放,旻旻要學會耐心等待。”安撫了一會,輔助旻旻把積木還給妹妹。
大賽爸爸說
在孩子成長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陌生事件,孩子的認知和經驗有限,處理中會遇到各種困難,或者錯誤,難免會產生挫敗感,家長的引導就很重要了。
在孩子學踢球時,孩子能踢到球,說明他能對腳的進行初步控制,但是精準性的把握還有待提高;而不會用勁,說明孩子的平衡能力和動作協調能力有待提高。
孩子的訓練課被調成上午,這對於不喜歡變化的孩子來說,確實產生了不小的心理壓力,所以不容易適應,出現“不願”的行為,“鬧”的情緒都很正常;媽媽暫時輔助孩子,有利於幫助孩子減輕壓力。
孩子伸手拿小朋友的車,被拒絕,媽媽的引導,只注重了孩子的情緒平復,沒有幫助孩子去“反思自身行為”,把一個練習交往機會的機會錯過了,留給孩子一個錯誤的借物方式和逃避性社會方式。
在孩子玩積木時,媽媽的引導很不錯,孩子搶積木想自己放,媽媽向他輸入輪流和等待,並讓他按規則進行,這樣的處理,有利於正確社交規則的植入。當孩子出現情緒時,媽媽及時對孩子進行了安撫,有利於增強親子關係的粘性,也有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我們建議:
1、掌握踢球技能,需要多加練習
踢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長要在鼓勵中讓孩子多加練習,讓他了解自己的每一點進步,並衛都要給予肯定,增強孩子練習的信心,讓孩子願意去練習。
2、日程發生變化,孩子有知情權
譜系孩子刻板不喜歡變化,所以,變化對孩子情緒影響很大,所以,家長儘量給孩子一個提前輸入,讓他知道變化,和他討論變化後的情況,以及怎樣做。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和預案,孩子的心理負擔就會變小,情緒波動就不會那麼大了。
在訓練課調整到上午時,家長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再和孩子討論一天的事怎樣安排,讓孩子知道只有時間變化,一切事情還照樣發生。
3、借物要先溝通
引導孩子想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時,要說:我可以玩玩嗎?或者,咱們可以換換玩嗎?這樣,比較容易達到目的。儘量避免“想玩就搶”的消極的社交法則。
當然,如果對方不讓玩時,家長要儘量給予孩子情感梳理;家長還可以讓孩子看著小朋友玩,找準時機,再借,或者還可採用準備玩具跟小朋友交換等方式來幫助孩子達成社交。
另外,在排隊輪流玩中,出現破壞規則的情況,家長要讓孩子暫停遊戲進行反思,以利於輪流觀念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