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知母堂中醫館的歐陽醫生。
在日常生活中,總有一些孩子面黃肌瘦,被大家戲稱為“竹竿子”,這樣的孩子,其家長也是尷尬至極,總有人問為什麼不給孩子多吃點?家長也非常無奈:三餐雞魚肉蛋奶從沒停過,孩子就是吃不多,或者遇到好吃的偶爾多吃一點,但是吃了也不長肉。有老人說孩子是長蟲了,去醫院檢查幾次並沒有發現什麼問題。
遇到這樣的孩子,在問診過程中,細問其家長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不肯吃飯,身體瘦弱”的情況,很多家長回憶到:是有一次吃多了,之後就以自豪胃口不好,或者以前胃口很好,某次生病以後就開始不想吃飯,然後逐漸消瘦。
這種現象,中醫就叫“疳積”。古人列為小兒痧 、痘、 驚、 疳 為四大要症之一。今天就來給大家說一說“疳”症。
一、疳積的概述:
疳積是由於餵養不當,或因多種疾病的影響,使脾胃受損,氣血耗傷而導致身體虛弱、毛髮枯槁、臉色蠟黃、腹部膨隆等小兒常見的慢性病,常見於5歲以下小兒,該病起病緩慢,病程越長,病情也隨之加重,嚴重影響小兒的正常生長髮育。
“疳”有二兩種含義:一為“疳者甘也”,是說其病由於多食肥甘所致; 二為“疳者幹也”,是泛指全身消瘦,肌膚乾癟甲錯,氣血津液不足導致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前者言其病因,後者言其病證。其病變的根源在脾胃,所以兒科鼻祖“錢乙”有“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也”(疳積屬於脾胃病,損傷了津液氣血)的論述。
疳證又稱疳積,是虛實並見的夾雜症候,所以有“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以及“疳之為病,皆虛使然”,所以說積食是疳積的前兆,長期的慢性積食消耗脾和六腑的津液,最終形成疳證。
短期的疳積,以積食為主,脾胃津液受損較輕;長期疳積,脾胃津液受損,出現便秘怕熱等症狀;更嚴重的疳積,脾氣受損、陰陽皆傷,出現拉肚子、無精打采的症狀。
疳積按照病情輕重程度可以分成三類,分別有不同的名字:疳氣、疳積、幹疳。
疳氣(輕度):I度營養不良,體重低於正常值15%-25%;疳氣是疳證初起的表現,脾氣虛所以不愛吃飯,營養不足、身體消瘦、面色無光澤、毛髮稀疏、精神不佳、大便乾硬或者軟爛。五行中,肝克脾,脾虛肝亢,所以脾氣急躁易怒,舌淡、苔薄白或者白膩。
疳積(中度):II度營養不良,體重低於正常值25%-40%;疳積是由疳氣發展而來,是脾虛夾積的表現。孩子有明顯的形體消瘦、面色暗黃、四肢細瘦、腹部膨大,甚至青筋暴露、精神不振或煩躁易怒,睡覺不安穩,或者喜歡咬手指磨牙,胃口差或者多吃多拉,大便酸臭,舌淡紅,苔膩。
幹疳(重度):III度營養不良,體重低於正常值40%以上。幹疳是疳證的後期表現,孩子有明顯的陰液不足,身體極度消瘦,樣子像老人一樣,面板乾癟起皺、毛髮乾枯、精神萎靡、啼哭無力、肚子像船一樣凹進去,便秘或者大便溏爛、舌淡少苔。
二、疳積的病因病機
厭食和傷食是最容易引起疳證的兩個原因!
厭食的孩子必然會營養不足,影響生長髮育。傷食就是食物吃下去之後積在脾胃,脾胃運化不足,導致身體無法獲取到有效的營養,也就是中醫所講的“生化乏源”,身體只能透過消耗自身的能量來維持生命,時間久了就會身體消瘦,形成疳證。
“積為疳之母”,積食是一種實證。我總是告訴大家有積食的時候要先消食,但是家長不注意,以為孩子只是挑食。或者放任不管,或者直接填塞式餵養,就會出現因實致虛的情況,又因為脾胃是獲取外界能量的第一道關口,所以,虛的表現會從脾胃逐漸發展到全身各個臟腑。
除了這兩個原因之外,嚴重嘔吐、腹瀉、急腹症等等也會傷及脾胃,並且對人體之氣、全身的津液造成嚴重損傷,繼而誘發疳積。
三、疳積的臨床表現
如何判斷疳積?從日常表現看:
- 形體消瘦,重者乾枯羸瘦,
- 飲食異常,或不想吃飯或吃很多
- 大便幹稀不調
- 腹部膨大,青筋暴露,或腹凹如舟,四肢細小
- 面色發黃,頭大頸細
- 毛髮稀疏枯黃或打結
- 精神煩躁不安或萎靡不振
- 揉眉擦眼,吮指,磨牙
四、各類疳積的臨床表現
疳積在臨床上多以五臟分症,其中以脾疳為最常見。
肝疳,則頰左生瘡,眼目赤爛,肢體似癬,兩耳前後、項側、缺盆、兩股結核,或咬指甲,搖頭側目,白膜遮睛,羞明畏日,肚大青筋等。
心疳,則口舌生瘡糜爛,身體壯熱,面黃頰赤,或作腫痛,腹滿膈悶,或掌熱咽乾,渴喜飲,盜汗,咬齒虛驚。
脾疳,則體黃而瘦,面板乾澀,頭不生髮,或生瘡痂,或人中口吻赤爛,吐逆乳食,嗜土,腹大臍突,大便溏薄,小便濁白,或合目昏睡等。
肺疳,則鼻外生瘡,咽喉不利,頸腫齒痛,喘咳氣促,寒熱少氣,面板皺結,鼻癢出涕,衄血目黃,小便混濁而頻數。
腎疳,則發育遲緩,腦熱吐痰,手足逆冷,肢體削瘦,夜則微寒發熱,滑洩腹痛,口臭作渴,齒齦潰爛,尻耳生瘡等。
五、疳積的辨證論治
在治療上,疳症主要還是脾胃問題,所以以健脾益氣為主。根據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治法,疳氣以和為主,疳積以消為主,或消補兼施,幹疳以補為主。因牽涉到辯證的複雜性,所以藥物治療就不細述,建議找專業醫生辯證治療。
六、疳積的外治療法
1.推拿療法
(1)清補脾經,揉板門,推四橫紋,揉中脘,摩腹,揉天樞,按揉足三里,捏脊。適用於疳氣證。
(2)推脾土,揉板門,摩腹揉臍,捏脊,揉足三里。適用於疳積證。
(3)補脾經,推三關,揉外勞宮,運內八卦,掐四橫紋,分推腹部,揉腹,點中脘,揉足三里,捏脊。適用於幹疳證。
2、挑疳積-----刺四縫
刺四縫治療又稱刺絡放血法,是刺破穴位或淺表血絡,放出少量血液。
提醒:針刺四縫,非專業人士不可操作,須在醫院或者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七、疳積的預防
- 嬰幼兒儘可能給予母乳餵養,不要過早斷奶,斷奶後給予易消化有營養食物。
- 小兒餵養,要定時定量,按時按序新增輔食,要掌握先稀(菜湯、米湯),後幹(米粉、蛋黃等),先素(菜泥、豆製品)後葷(魚、肉沫),先少後多的原則。
- 糾正偏食、過食肥甘滋補、貪吃零食、暴飲暴食等不良飲食習慣。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的狀態,要有餵養上的規律,但也要結合孩子的狀態,孩子不願意吃了,也不要過分地強求。
4、合理安排小兒生活起居,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經常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多曬太陽,增強體質。
5、定期檢查孩子各項指標,儘早發現小兒在生長髮育方面的問題,如發現體重不增或減輕,食慾減退時,要儘快查明原因,及時加以治療。
總而言之,疳證是慢性消耗性的脾胃病,一旦出現就應該及時看醫生,不要耽誤病情,並且積極治療以免拖累到其他臟腑。
岐黃知母堂倡導“天人合一”的古老養生理念,傳承國醫經典文化,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惜架上藥生塵,您的健康,我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