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郭喨(浙江大學法學博士後)
1、櫥櫃的性別
近日在杭的師門一起前往導師家小聚,吃飽喝足想著總得乾點活“表示”一下,我自告奮勇去廚房洗碗。然而,洗碗要彎腰,183釐米的身高得彎得足夠低才能夠得著水池,我彎得十分難受,勉強洗了兩個盤子就放棄了——自然有人接手,轉而“推銷”洗碗機去了。
恰逢此前兩天外出考察,去的正好是那家知名的廚房產品上市公司。座談中,我對營銷總監說,你們的櫥櫃太矮了,站著洗一會兒碗就腰痠背痛的。他笑稱,他們的櫥櫃本來就不是為男性設計的。“我們的櫥櫃是為女人設計的!你說讓你一年洗一次碗腰痠背痛一次好呢,還是讓女人天天洗碗,每天都腰痠背痛的好?你說對了,我們專門把櫥櫃設計的這麼矮,就是為了讓你腰痠背痛的!”滿座皆笑。
他告訴我,“我們有人體工程學專家的!在目前主流櫥櫃高度還不能智慧調節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優先滿足我們核心使用者的需求,讓她們用的時候儘可能舒服。”這家上市公司據說調研了全國女性的平均身高,根據這設計出了合理的櫥櫃高度——“讓女人們用起來最舒服”。“我們的地櫃高度、調整腳的範圍都是為女人設計的。至於你這樣一年難下一次廚房的男人,我們才管不了這麼多呢!”聽起來真是非常體貼女性,至少表面上是這樣的。我問,“那你們是不是還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女性身高,調整在不同地區銷售的櫥櫃高度?比如東北地區的櫥櫃標準應該比華南地區的要高一些,因為東北女人普遍比較人高馬大,這樣用起來才更舒服。”他說,“嗯,很好的建議。這一點的其實我們也已經考慮到了,但是目前我們公司的,產品集中在平均身高區銷售,東北地區暫時沒有大面積鋪開,從成本節約的角度我們沒有地區性的針對性設計。你看我們是不是很人性化,很體貼的?”我被問住了。
我好像也被說服了:真體貼!不過很快我就意識到,這種看似體貼女性的背後,卻隱藏著深刻的歧視。首先他的預設就是錯的,假設的廚房就是女人的領地,並且透過技術環境的營造,讓廚房更加不適於男人的介入。像這種專為女性製造的櫥櫃上面分明寫著,男人莫入!這位董事長顯然也為像我這樣本來就想偷懶的男性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藉口,“人家櫥櫃本來就是為女人設計的,男人用一會兒就會腰痠背痛。”——你看不是我懶啊,是櫥櫃不適合我們幹活。家庭櫥櫃被技術形塑為“女性的領地”,而家務勞動在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都是一種被低估或者被無償佔有的非貨幣計價的勞動形式。“專為女性打造的櫥櫃”真的是一種“體貼”嗎?
另一方面,在駕駛車輛、商業活動等等社會化程度較高的活動中,女性又被有意無意的排斥了。以駕車為例,一方面,女性不被鼓勵去駕駛車輛,另一方面一旦駕駛過程中出現任何大的疏漏或錯誤,就會迅速成為社會,甚至包括女性在內嘲笑的物件。以至於“女司機”一詞本身成了某種具有負面傾向性暗示的“特殊含義詞彙”,而不是和“男司機”一樣對等的、普通的“摹狀詞”。媒體特別是所謂的“自媒體”在報道各類交通事故時,也具有顯著或者不顯著的性別傾向,當肇事司機為女性時,更加傾向於突出事故的“性別特徵”,而我們在消費此類新聞故事時往往發出會心地一笑,“哦,女司機”。這樣的一笑彷彿是說,女司機無論出現多麼大、多麼不可思議的交通事故都是並不出人意料的。實際上統計資料顯示,人類駕駛者中(之所以強調人類駕駛者,是因為自動駕駛正在走來,而且可能普遍替代絕大多數2021年的人類駕駛者)多數嚴重事故是由男性司機所引發的——這是對男性不利的資料。不過這並不能“反過來”作為男性在駕車時“草率”或者“低能”的證據,畢竟男性駕駛者數量遠高於女性。基於服務論題的考慮,這裡並沒有呈現對女性不利的交通資料;我推測實際上男性與女性的駕駛能力總體接近。這種技術限制和價值預設,社會環境的營造,都在透過各種方式明示或暗示,女人你該做什麼?你不該做什麼?你就該乖乖待在家裡做家務,哪裡也不要去。甚至在科學技術研究的領域,這樣一種“不對等”的文化也在延續:瑟喬·西斯蒙多在《科學技術學導論》中指出,“女性在成功開始職業生涯之後,也會被排除在非正式的網路之外。她們在院系裡往往沒有非正式的導師,去幫助她們完成艱難的研究。在院系之外,她們往往無法與男性一樣從事那麼多的合作研究。”
這真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技術文化。想到這裡,我對他說,“x總,要是適合我身高高度的櫥櫃還沒有生產出來,或者你們的櫥櫃高度還是不能調節,那我杭州的新家是不會買你們的櫥櫃了!”總監哈哈一笑,“好,不用你買,到時候我送你吧!”我並不缺一個免費的櫥櫃,可是他顯然已經“化解”了我的問題:我和我的同性同胞們也許根本就不是他的目標客戶——而且,從商業的角度看,他是正確的、他是成功的。
如此的話,我相信:櫥櫃是有性別的,恐怕這一“差別對待”還將維持很久。
2.千萬不要跟女朋友一起洗澡
事實上,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我們的環境裡甚至也充滿了技術決定的性別歧視。
比如,悄悄過去的夏天裡的空調溫度標準。夏季室內最佳溫度25℃的設定,就是以“男人”為標準來的。男性的體感溫度又比女性高,這就帶來不少現實的問題。若干年前,我還在杭州西湖附近教學主樓的“共享辦公室”時,夏天我和師弟喜歡把空調定在25℃——“夏季人體最佳問題”,有時候還要更低一些,23甚至20℃——因為帶來良好視野的落地窗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熱。
隔壁地球科學的學妹一度很迷戀跟我同辦公室的師弟,她經常有事沒事過來串門。第一次過來時抱怨“你們這裡空調怎麼這麼冷”之後,第二次學妹剛進門,我那帥氣的師弟聰明又體貼地立即把溫度調到了29℃,事後去了趟浙大教育超市送我了一個廉價的“手持式加溼器風扇”作為補償。當師弟和學妹在一起以後,他收到了一條忠告:“不要跟女朋友一起洗澡!”這條忠告來自我去外地企業做專案時跟我住同層的富二代室友——“哪裡是洗澡,簡直是燙豬啊兄弟!”富二代冒著生命危險跟女朋友洗了兩次,結果全身都被燙紅差點起泡——而問題是他的三個女朋友好像都沒事——後來更多個女朋友好像也依然沒事。其他燙豬或者被燙豬經驗不是這麼豐富的男青年估計也贊同這一說法。例如,初中跟女朋友一起洗腳的經歷把我燙得記憶猶新。
“最佳淋浴水溫”的男女溫差居然如此之大!——我們其實應該很自然地想到,既然水溫差這多,氣溫是不是也差不少呢?研究顯示,夏天溫度為23℃至28℃,溼度為30%RH至60%RH,此範圍內多數人感到舒適;空調房內,室溫為19℃至24℃,溼度為40%RH至50%RH時,人感到最舒適。但問題在於,女性的“最適氣溫”永遠比男性高!女性的合理需求根本沒有在技術系統裡面得到反映,以至於我們會誤以為“標準”是客觀公正的,進而會傾向於認為,與技術體系發生衝突的女性是女性自己的問題——“你覺得冷可以加衣服,那是你自己的問題,不要去動遙控器”。
寫到這裡,許多“沒有看過豬走”的讀者會非常懷疑“燙豬”的真實性——我師弟當初也是這麼懷疑的;不過沒關係,有機會體驗一下就知道我們的技術標準隱含著怎樣深刻的歧視了。而對此,我們的技術標準真的不能再無動於衷了;另一方面也有必要提醒,若要為女性爭取正當權益,就有必要從這些尋常的 “技術歧視”問題開始行動起來:技術是可以變性的——為了適應更加廣闊的社會生活。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責編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