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放學到家,說“媽,今天我們班選班幹部,我選上了”,作為家長的你,會怎麼說呢?親子溝通有哪些技巧?
來看看寧波市教育心理研究分會副秘書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周耀飛的解答。
周耀飛是寧波市教育心理研究分會副秘書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她 結合當 下的“雙減”政策,告訴家長們,“雙減”減了作業和培訓,但家庭教育的責任並沒有減 。 所謂“教育者一定是自己先接受教育”,家長也要先成為學習者,提高自己做父母的能力,在孩子面前樹立這樣的一個形象: 溫暖的、有情感支援的,同時又有權威性的。 這樣的家長形象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怎樣才能成為這樣的家長呢?周耀飛分享了“一個基礎、三個方法”,還給家長提了一個建議。
一個基礎
就是家長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很多家長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這句話我不該說!當時我在氣頭上,說完我就後悔了!”所以,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說,“鬧情緒是本能,管理情緒是本領”,無論是孩子鬧情緒,還是家長自己在氣頭上,家長朋友一定要“積極暫停”,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件。
三個方法
少講理,多同理;積極回應很重要;有效溝通很重要。周耀飛著重給家長們分享了和孩子的溝通技巧。比如,像上文開頭的情況,周耀飛模擬了三位媽媽對孩子的回應 ,“哦,是嗎?太好了。你餓了吧?來吃飯吧。”“你確定這是好事?以後你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做那些和學習無關的事?不如不幹。”“哇,你真是太棒了!和我說說選班幹部的細節吧,你是怎麼選上的?”顯而易見,第三種才是積極的建設性回應,能建立起最有效的溝通,激發孩子“說”出來。
一個嘗試
“親子溝通的前提,不是用嘴,而是用耳朵聽,聽的時候還要‘四目相加’。唯有這樣專注傾聽和積極回應,才能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溝通。”周耀飛建議家長可以進行一個嘗試:每天記錄自己感受到的家裡的三件好事,比如吃到了一道好吃的甜品,“整個人彷彿要被甜品融化了,好幸福啊”,要找出好事發生的原因以及那種美好的感受,而不只是單純地記錄事件本身。“持之以恆地記錄並表達家中的三件好事,能夠最大程度提高您和孩子的幸福感,更能促進積極的家庭關係,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長!”
來源 | 甬上
文字 | 俞素梅
編輯 | 羅湘波
責編 | 張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