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民族構成
1、高加索民族
除了廣泛分佈的俄羅斯族,高加索山脈的白種人的語言分屬3個語系:高加索語系、印歐語系、閃米特語系。
---
高加索語民族分北方兩支、南方一支。
南支包括喬治亞人、明格列爾人拉茲人、斯萬人,他們共同組成喬治亞民族,住在外高加索西部。
兩個較小的北支包括卡巴爾達民族和車臣人(共和國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有 100 多萬、印古什人(面積 4700 平方公里 .人口47萬,首府納茲蘭)、巴茨人組成的維納喀民族(住在大高加索中部)。
---
印歐語諸民族中,第一支是亞美尼亞人(他們的祖先早在公元前 1000 年早期即由安納托利亞進入外高加索);第二支是奧塞梯人(住在大高加索中部,是東伊朗遊牧民族的一部.自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 4 世紀遊牧於南俄羅斯大草原,曾先後稱為西徐亞人、蘇美爾人、阿蘭人,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面積 7000 平方公里 總人口 50 多萬)、庫爾德人、吉卜賽人等塞種人:第三支是希臘人:第四支是斯拉夫諸民族(佔高加索人口的 1/3 強,主要為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住在高加索北部)。
---
閃米特民族只有亞述人一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因受土耳其迫害逃到俄羅斯境內,主要住在城市。
另外還有塔裡什人、塔特人、阿瓦爾人等不明屬別的民族。阿瓦爾人是黃種人的柔然鮮卑人和厭達人的後代,曾說蒙古語。達吉斯坦共和國面積5.03萬平方公里 ,人口200多萬,有33 個民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阿瓦爾人(50萬人)、達爾根人(27萬人)、列茲根人(20萬人)。
2、烏拉爾語系民族
科米共和國位於烏拉爾山脈西部,東部與漢特-曼西自治區(秋明州成員)接壤,
東北與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秋明州成員)毗鄰,當地民族是科米(齊良)人,屬黃種人。科米語分科辛(北部地區)和英溫(南部地區)兩種方言,屬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
科米人及其近親科米-彼爾米亞克人的共同遠祖前 10 世紀已居住在卡馬河中上游一帶。當時,在其西邊維亞特卡河流域居住的是烏德穆爾特人的祖先。他們曾使用共同的語言。後來,烏德穆爾特人分裂成為單一民族.科米人和科米-彼爾米亞克人的祖先仍留居卡馬河流域一帶。6~10世紀時,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從卡馬河上游遷到維切格達河流域。在俄國文獻中稱科米人的祖先為維切格達-彼爾米人,稱科米-彼爾米亞克人的祖先為大彼爾米人。16~18 世紀,他們繼續向北遷移到維切格達河和伯朝拉河上游地區,並同當地居民融合。15 世紀末 16世紀初,科米地區被沙俄兼併。
漢特.曼西(漢蒂-曼西)自治區 。自治區人口 137 萬人,俄羅斯人佔總人口的 66.5%,烏克蘭人佔 11.6%,韃靼人佔 7.6%,白俄羅斯人佔2.2%,當地民族有漢特(漢蒂、奧斯恰克)人和曼西(沃古爾)人,分別佔自治區人口的0.9%和 0.5%。
泰梅爾自治區,亦稱多爾幹.涅涅茨民族區,自治區人口總數為 4.43 萬,主要居民是俄羅斯人(67.1%),還有多爾幹人(8.8%)、烏克蘭人(8.6%)、涅涅茨人(4.4%,黃種人)、恩迦納善人(1.5%)、德意志人(1.5%)、韃靼人(1.4%)、白俄羅斯人(1.2%)、埃文克人(0.6%)、埃涅茨人(0.2%)等。
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位於秋明州境內。自治區人口49.8萬人,俄羅斯人佔59.2%,烏克蘭人佔17.2%,韃靼人5.3%,白俄羅斯人2.6%;當地民族中,涅涅茨人(黃種人)佔全區人口的 4.2%、漢特人佔 1.5%。
涅涅茨民族自治區位於東歐平原的北部,2003年自治區共有人口4.67萬人。
3、高加索地區的突厥民族
住在高加索南方的是奧古茲突厥人,主要指亞塞拜然人;
住在高加索北方的是基普查克突厥人,由庫梅克人、諾蓋人、卡拉恰伊人(卡拉恰伊-切爾克斯共和國)、巴爾卡爾人(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組成。
另外居住在非高加索地區的奧古茲突厥人還有土耳其、土庫曼居住在非高加索地區的基普查克突厥人還有哈薩克、吉爾吉斯、韃靼、巴什基爾、卡拉.卡拉帕克。
巴什科爾託斯坦共和國,2003 年共和國人口為 404.45 萬人,俄羅斯人佔 39%,韃靼人佔 28.7%,巴什基爾人佔 22.9%,烏克蘭人佔 1.5%。巴什基爾人有93.6萬,在巴什科爾託期坦共和國 89.72 萬,其他巴什基爾人分居在烏德穆爾特、獻陽斯坦等共和國。
阿迪格共和國,2003 年共和國人口為 44 萬人,其中,阿迪格人佔22.1%,還有俄羅斯人(佔68%)、烏克蘭人、亞美尼亞人、韃靼人、德意志人、希臘人、茨岡人等。阿迪格人是北高加索地區突厥民族的一分支,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12至 16 世紀先後受金帳汗國、奧斯曼帝國、克里米亞汗國統治,19 世紀中期被沙俄征服,大部分阿迪格人逃往士耳其和約日等地。
韃靼(Tatar、Tartar)人主要居住在韃靼斯坦共和國和西西伯利亞、中亞的土庫曼和烏茲別克(1944年被斯大林從克里米亞強行遷入)。原蘇聯共有600 多萬韃靼人,分喀山韃靼人、克里米亞韃靼人、西伯利亞韃靼人等很多種,是俄羅斯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遷入中國新疆境內的稱塔塔爾族,他們大多是遜尼派穆斯林,還有部分信原始的薩滿教。公元 400 年突厥族群的匈奴西遷,演化為保加爾人。公元 600年蒙古族群的柔然人厭達人西遷,一部分被斯拉夫人同化,一部分被保加爾人同化。保加爾人的一支演化為目前的楚瓦什人,保加爾人的另一支被斯拉夫人同化為保加利亞人。中亞北部的突厥族群可薩人、佩切涅格人、烏古思人、欽察(奇卜恰克)人逐漸演化成目前巴什基爾人、庫梅克人、諾蓋人;後來一部分與西遷的蒙古人融合為韃靼人。韃靼斯坦共和國面積 6.8 萬公里 2(平方公里),首都喀山。韃靼斯坦共和國人口365.8萬(1990年),有韃靼人、俄羅斯人、楚瓦什人和莫爾多瓦人等。
楚瓦什共和國,面積為 1.83萬公里2,楚瓦什人有180 萬,居住在楚瓦什共和國只有 88.8萬,其他約一半的楚瓦什人分別居住在韃靼斯坦、巴什科爾託斯坦等共和國。楚瓦什人屬於黃白混血人種。
4、突厥東北語支
阿爾泰共和國,人口20.4萬人,俄羅斯人佔60.4%,其次是阿爾泰人為 31%,哈薩克人佔 5.6%,其餘為烏克蘭人和德意志人。
阿爾泰突厥語系,可以和維吾爾人、哈薩克人進行語言交流,但是他們不信伊斯蘭教,而信奉原始薩滿教。
圖瓦人 Tuvas,自稱特瓦人 Tyiva。中國史籍稱之為"都波人、薩彥烏梁海人、唐努烏梁海人"等。圖瓦人的族源有兩方面,一個是鐵勒-突厥,另一個是鮮卑-蒙古。從族名來看,圖瓦無疑與都播(都波)有較大的淵源。都播是九姓鐵勒最北的一部之一,分佈在今貝加爾湖西南方位、葉尼塞河上游一帶,這裡也是古突厥人西遷之前的搖籃。公元二世紀時,匈奴衰微,鮮卑大舉進據漠北,遂與留居其地的匈奴-丁零餘部(為數尚不少)發生了大規模的混血融合,其中拓跋鮮卑遷徙最遠,漠北的北部和西部都受到了影響,都播部落更為顯著,其得名當與"拓跋"有關,至少其組成是加入了一些鮮卑因素的。
突厥興起後,都播役屬於突厥,因其原本就是鐵勒之一部,又遠處僻地,故也頗怡然自得。圖瓦的另一個源頭與烏梁海有關。"烏梁海"是清代的譯法,元、明時多譯作"兀良哈″。兀良哈是蒙古的一部,猛將速不臺即出自元良哈部,速不臺之子兀良哈臺更是蒙元帝國的得力干將,西征歐洲,南滅大理。兀良哈在蒙古形成之前以"斡良該"或"慍良改"之名居於漠北的極北部,即今貝加爾湖以東以北、鄂嫩河上游一帶,再往前追述,就是隋唐時的"骨力幹"。骨力幹是九姓鐵勒最北的一部,位於都播之東北,距當時的京城長安最遠。說來說去,最初的源頭還是在鐵勒,
其實按蒙古是一新興部族,雖以東胡系統的室韋諸部為主體,但加入了不少像兀良哈這樣原屬鐵勒-突厥系統的部落(最著者如克烈部、乃蠻部等)也是毫不奇怪的。有趣的是,對於圖瓦來說,都播和骨力於真可謂"殊途而同歸"了。現今在中國新疆的阿勒泰地區居住著一部分操圖萬語的人,其民族成分混同西蒙古族。圖瓦人多信喇嘛教,但薩滿教還保持著較深的影響。圖瓦人總數接近 20 萬有約 2 萬人分佈在蒙古國境內。圖瓦人分佈在薩彥嶺和唐努山之間的廣闊地區,這一地區面積近 20 萬公里 2(指:平方),清代稱為唐努烏梁海,設佐領四十八,同治三年,中俄簽訂《塔城條約》(即《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被割去唐努烏梁海西北部十佐領之地。1914年沙俄強佔烏梁海,俄國十月革命後,中國收復中東部三十六佐領,但不久又被迫撤退。從此,烏梁海東部九佐領之地,屬今蒙古國,中部俄佔二十七佐領之地,於 1924 年宣佈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1926年改稱圖瓦人民共和國,蘇聯解體後升格為共和國。1994年12 月,改名為特瓦共和國。圖瓦人佔總人口的 64.3%,其他民族有俄羅斯人(32%)、哈卡斯人(0.7%)、烏克蘭人(0.7%)、韃靼人(0.4%)、布里亞特人(0.2%)等。
薩哈(雅庫特)共和國,310.32 萬公里 2,人口 103.4萬有 60 多個民族,主要有雅庫特人(突厥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期韃靼人、埃文基人、楚科奇人、尤卡吉爾人等。俄羅斯人大部分居住在大中城市中,雅庫特人則居住在共和國的各地。
雅庫茨克:20 萬人,是雅庫特自治共和國的首府,也是遠東地區最古老的城市。
5、蒙古族國家
布里亞特共和國南鄰蒙古國,共和國面積 35.13 萬公里2,2003年共和國共有人口100.33萬人,俄羅斯人佔總人口的 70%,當地土著民族布里亞特蒙古人僅佔 24%。
布里亞特元代稱不裡牙惕,從種族上是厄魯特蒙古人近支,原遊牧於外貝加爾地區,後來向北發展到葉尼塞河與勒拿河之間地區1631 年,俄人到達葉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游,立即與布里亞特人發生衝突經過 25 年的戰爭,布里亞特人被完全壓服,才臣服於俄國。但其中一部分反抗俄人到底,向南移入喀爾喀領地。另外一部分,當清軍在黑龍江以西打敗俄人時投向中國,被賜名巴爾虎人,編入八旗,並安置在呼倫貝爾地區。在蘇維埃政權 70 多年的時間裡,布里亞特人基本喪失了自己的語言文化,成了以俄語為母語的人。布里亞特青年不懂本族語,不看本民族文學作品,不聽本民族的音樂,完全是在蘇俄文化的重陶下長大。原布里亞特的知識界已經在大清洗的 30年代被肅清。取消對宗教活動的限制後,民族文化逐漸復興,首先是佛教的復興,在這裡重建了安寧喇嘛寺院,在距烏蘭烏德不遠的伊沃金寺佛學院為布里亞特、圖瓦等 19 處的佛教團體培養新一代主持。
"貝加爾湖"先後在匈奴、鮮卑的控制下名曰”北海”,著名的蘇武牧羊就發生在這裡:南北朝時期,"貝加爾湖”先被柔然控制,後又被突厥控制,名稱改為"於巳尼大水";隋時期,"貝加爾湖"被東突厥控制,復改稱"北海";到了李唐時代,"貝加爾湖"成為大唐帝國版圖的部分,歸關內道骨利幹屬,"貝加爾湖"也改稱為"小海";唐末,"貝加爾湖"又歸回鶻所轄,仍稱"小海";宋代,"貝加爾湖"被蒙古八刺忽部控制;元代,"貝加爾湖"屬"嶺北行省";明時期,"貝加爾湖"被瓦剌不裡牙惕部控制;直到滿清時期,"貝加爾湖"才被沙俄控制(清後期"貝加爾湖"一度稱為"柏海兒湖")。
卡爾梅克共和國位於伏爾加河下游地區,首府埃利斯塔,卡爾梅克是歐洲人對厄魯特(Eleut、Olot)蒙古人即衛拉特(Oyrat、Oirat)亦即元代的斡亦刺惕人、明代的瓦刺的稱呼。明末清初衛拉特蒙古人分四部:和碩特(K hoshut)、準噶爾(Dzungar、Jungar)、杜爾伯特(Dorbet)、土爾扈特(Torgut),後準噶爾部強盛,十爾扈特部不服準部統治,於1616 年在首領和鄂爾勒克帶領下,越過吉爾吉斯草原,同年與俄人講和。和鄂爾勒克移居於託波爾河上游,以其女嫁西伯利亞汗後人,並征服花拉子模部分領地。1643 年,和鄂爾勒克移營至伏爾加河下游阿斯特拉罕附近,與諾蓋人密謀,使其脫離俄國。1650年,西伯利亞的土爾扈特部遣使向順治皇帝表示臣服。1673 年,頓河和額濟勒河(伏爾加河)間的土爾扈特部首領阿玉奇,為得到俄國每年的豐厚贈禮,向沙皇表示效忠,
但土爾扈特部與克里米亞汗國、達賴喇嘛、中國皇帝都繼續保持聯絡。後來沙
皇俄國不斷向其徵兵用於對奧斯曼土耳其作戰,激起了土爾扈特人的反抗,部
分土爾扈特人在首領握巴錫(阿玉奇的孫子)率領下東歸故土,遭俄軍和哈薩克
人攔截,死傷無數,最後剩兒萬人到達中國,定居在新疆的巴音布魯克草原。
其他未能東歸的人留在伏爾加河下游地區繼續受到沙俄的統治。1920年成立卡爾梅克自治州,1935年成為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是歐洲唯一的佛教國家,在首府埃利斯塔有很多佛像。
6、俄羅斯的邊疆州
阿爾泰邊疆區 1999 年有人口 266.48 萬人,俄羅斯人佔 89.5%,其次是德意志人,佔4.8%,烏克蘭人佔2.9%,其他各民族共佔 2.6%。
赤塔州南與蒙古國相鄰,人口230萬(1994年統計,主要有俄羅斯人(佔 85.5%)、烏克蘭人
(佔 9.5%)、白俄羅斯人、拉脫維亞人、愛沙尼亞人、猶太人等。土著民族只佔人口的 0.1%,主要有烏德蓋人,還有少量奧羅奇人、塔茲人、楚瓦什人和那乃人。
符拉迪沃斯託克(統治東方):80 萬人。中國名字是海參崴,盛產海參的崴子(山、水彎曲的地方)。始建於1860年。
納霍德卡:20萬人口,建於1935 年。中國女真族東海窩集部(庫爾喀部)傳統居住地。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建於 人口為160萬(1994年統計),主要人口是俄羅斯人(佔 85%)和烏克蘭人(佔5.7%)。此外還有猶太人、那乃人(赫哲族)、鄂溫克人、埃文基人、雅庫特人、烏里奇人、朝鮮人、韃靼人、莫爾多瓦人、尼夫赫人。
猶太自治州1937年設市。位於比拉河畔,9萬人。女真族薩哈連部傳統居住地。
哈巴羅夫斯克:70萬人,始建於 1858 年,是遠東地區最大的城市。明朝時居住著女真族瓦爾喀部。
阿穆爾州建於1932年10月,36.37萬平方公里,人口 110萬人(1994年統計,居民主要是俄羅斯人,其次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喬治亞人烏德蓋人和韃靼人。
布拉戈維申斯克(報喜城):20萬人,1858年俄國強佔該地並建立,中國名字海蘭泡,鄂倫春族世居之地。
薩哈林州 1932年10月建立,1998 年薩哈林州共有人口62.03萬人,俄羅斯人佔81.6%,烏克蘭人佔6.5%,朝鮮人佔5%,白俄羅斯人佔 1.6%,韃靼人佔 1.5%,莫爾多瓦人佔0.8%,楚瓦什人佔0.3%。此外還有尼夫赫人、埃文基人和那乃人等土著民族,他們主要居住在州的南部。
堪察加州建於 1932年 10 月,1994 年末人口為49萬人,主要居民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科里亞克人、伊捷爾門人、埃文基人、阿留申人和楚科奇人等。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歷史上流鬼的中心。
馬加丹州始建於1953 年 12 月,與北冰洋、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和鄂霍次克海相鄰,1994 年末人口為 53.9 萬人,主要居民有俄羅斯人、楚科奇人、愛斯基摩人、埃文基人、尤卡吉爾人、楚瓦什人、科里亞克人、奧羅奇人和雅庫特人等。
楚科奇自治區接壤薩哈(雅庫特)共和國,是俄羅斯最東北的地區。2002年人口有5.3824 萬人,其中俄羅斯族2.7918 萬人、楚科奇族1.26萬人、烏克蘭族4960人,埃斯及默族(愛斯基摩)1534 人等等。
馬加丹:位於鄂霍次克海北岸,歷史上渤海國與流鬼的陸路貿易經過這裡。
薩彥嶺-貝加爾湖-外興安嶺-庫頁島,是俄羅斯遠東的生命與靈魂所在,是俄羅斯在亞洲的人口中心。
。。。
俄羅斯遠東通古斯語族人口及民族語言使用率、使用人數
人口(1989)使用本民族語言率使用人數
那乃人 12000 44%5280
尼夫赫人 4700 23%1081
奧羅克人200 45%90
奧羅奇人 900 19%171
烏德蓋人2000 26%520
烏利奇人 3200 31%992
鄂溫克人30000 30%9000
埃文人 17000 44%7480
總計 70000 24614
其中那乃人就是中國的赫哲族,尼夫赫人和奧羅克人、奧羅奇人居住在庫頁島,烏德蓋人居住在烏蘇里江東岸中游地區,烏利奇人和烏德蓋人比鄰而居鄂溫克人居住在從韃靼海峽到貝加爾湖的廣闊地域,埃文人居住在貝加爾湖附近。
埃文克 Evenki(埃文基、鄂溫克)自治區原隸屬於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
他們都是俄羅斯的滿洲-通古斯語言使用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