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題目越講越糊塗
最近抖音經常刷到一個影片,就是給孩子講題,最後家長氣到心臟病發,孩子題目依然不會。我想這是我們家長們在家庭學習指導中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講題講不明白,越講孩子成績越差?這該怎麼辦呢?
雙減政策下,家長的幫助是孩子學習成績提升的必要助力,但是很多家長在學習指導的時候不得法,結果講了半天題,最後的結果是孩子哭大人氣。大部分家長是非專業老師,講題的時候到底應該怎麼講,才能真的對孩子有用。
02
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
我們來回顧一下我們是怎麼給孩子講題的?以深圳王先生的例子來看看我們給孩子講題的過程。王先生想給孩子講解的題目是3+3=6。
爸爸:1+1=2,對嗎?
孩子:對。
爸爸:所以2+2=4,對嗎?
孩子:對。
爸爸:那麼咱們這個題目3+3=多少?
孩子說:不知道!
爸爸生氣的喊:3+3不是等於6嗎?
孩子:哦,知道了,等於6.
作業上寫上3+3=6。
第二天考試,孩子依然不會3+3=()這個題。
我們看這個過程裡都有什麼問題呢?
第一,爸爸在講解的時候沒有什麼題目分析,而是直接給出的知識推導,並且直接給出正確答案,孩子只需要回答:對,嗯,是這一類確定性的話。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到的只是對家長的認可和服從,爸爸說的都是對的。所以經常會出現爸爸嘗試給出錯誤答案做引導時,孩子還是回答:對。這就是非常明顯的直接給答案式講解,忽略的是孩子的思考過程,而這個思考過程是孩子學會解題的關鍵。這就是典型的授之以魚,而不是授之以漁。
第二,爸爸在講解的時候將知識簡化為抽象的數字,公式,而沒有輔以適當的實物或圖畫教學,孩子難以理解。也就是我們說的學習障礙產生原因裡面的沒有實物輔助理解這個型別。我們告訴孩子1+1=2,孩子不太好理解,但是我們告訴他給他1個蘋果後又給了他1個蘋果,這樣他就有了兩個蘋果,他可能就理解了一點,而如果我們直接拿出了真實的兩個蘋果,給了他一個又給他一個,他手裡拿著蘋果開心的說我有兩個蘋果時,他就深刻的理解了1+1=2。而給他3個蘋果後又給他3個蘋果,他把這些蘋果擺在桌上自己也能數出是6個蘋果,那麼3+3=6也就推匯出來了。
第三,爸爸在講解的時候按照因為1+1=2,所以2+2=4,推匯出3+3=6的知識邏輯來進行講解的。這建立在孩子應該理解並且能掌握1+1=2這個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講解的。但很多孩子對1+1=2的掌握是背過而不是理解的情況,這樣再去理解2+2=4和3+3=6的時候就有了知識斷層,也就是根本不理解前面的基礎知識,因而會出現我們怎麼講孩子也不理解。
03
解決的辦法
針對我們講題的時候容易出現的這些問題,我們可以用以下幾個辦法去解決。
第一,我們在給孩子講解題目的時候要儘量用實物進行講解,最好是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或常見的現象。這樣在實際場景中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的記憶是最深刻且容易理解的。如果實在不方便用實物的話,可以選擇在紙上畫圖的方式來進行演示講解。
第二,在講解題目的時候儘量可以多用啟發的方法,引導孩子思考,從而自己說出你想要他推匯出的解題步驟或公式。比如我們文章裡的題目,我們就可以給孩子一個蘋果,再給孩子一個蘋果,讓他自己數出有幾個蘋果,從而推匯出1+1=2;他有兩個蘋果之後我們再給他兩個蘋果,讓他數數,他能自己說出2+2=4;那麼再看題目,他可能自己就學會了拿出3個蘋果,再拿3個蘋果,數一數,得出3+3=6的答案。這個過程的思考觀察都是孩子為主進行思考推導的,題目的理解和掌握必然效果更好。
第三,在進行題目講解時我們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反應,當我們講到他應該理解的基礎知識點時,我們發現孩子蹙眉、歪頭甚至面無表情時,都有可能是他對這個知識點還不理解,基礎知識點不理解,後面的結論更加無法理解。那我們觀察到孩子的這個反應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去對基礎知識點進行講解,如果講解的過程中又發現孩子對基礎的基礎還有不解反應,我們就應該再對基礎的基礎進行分析講解,這樣的迴圈直到找到孩子的理解認可知識點。孩子對你講解的知識點理解並且認可時,表情應該是舒展且專注的,身體姿勢會從抗拒遠離到靠近你一些,這時我們就找到斷層位置,從這裡開始進行知識的斷層續接,很快孩子就能打通這個知識的任督二脈。
04
總結
給孩子講題時我們的訣竅就是:觀察反應找斷層,實物舉例理解清,引導思考少講授,親子共學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