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許女士在孕25周時,在北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早產下一個體重800克的女嬰。許女士和丈夫給孩子取名天賜,希望能和醫護人員共同努力創造生命的奇蹟。“寶寶的情況,比普通的早產兒更差,果凍樣的面板伴隨著大面積瘀紫,若有若無地呼吸,生命跡象很微弱。”新生兒科護士長董娟說。
安排天賜入住超未成熟兒的“迷你寶寶”房後,董娟立刻喊來了“迷你寶寶”房的高年資護士何海燕,“從今天起,你就做天賜的‘責任媽媽’,一對一全程負責她的護理救治,直至出院。”
慢慢地,這個特殊寶寶的養育難關逐漸顯現了出來。天賜出生兩週後,面板逐漸出現紅疹及皮屑,而且所有穿刺針眼處都出現了破潰,手臂留置針處還出現了一個囊腫,中心靜脈導管穿刺處也有區域性紅腫的跡象。詢問家屬得知,天賜媽媽也是極為敏感的過敏性膚質。想要避免天賜出現面板問題,只能儘量不打針、不穿刺。這對護理要求更高了,必須增加奶量,撤掉營養針劑,避免感染,不注射用藥。
但天賜餵養極難,每次吃奶二三十分鐘後就又吐了出來,何海燕給她嘗試了各種餵奶姿勢和睡覺體位,防止他反流。每一餐奶都靜靜地守在旁邊觀察她的反應,觀察她的餵養極限,根據她的喜好選擇更小、更柔軟的奶嘴,每天堅持吸吮鍛鍊,口腔按摩和適宜的腹部按摩,甚至給她播放舒緩的音樂讓她保持情緒穩定減少嘔吐······由於超未成熟兒胃腸道發育不成熟,每次給她增加奶量時,又是“進一退三”,剛剛加了又出現倒退,只能慢慢摸索,細緻評估判斷。
因為天賜身體狀態太差,生命體徵隨時都在變化,董娟護士長要求何海燕將每日護理彙總成“護理日記”,便於總結經驗,隨時調整護理方法。此外,她還拿來一個可愛的日記本送給天賜,讓“責任媽媽”記錄下她診療和生活的細節。
何海燕在第一頁記下了天賜的基本資訊,併為她加油打氣:“你不是一人在戰鬥,我們會一直陪著你。不要害怕,你只管餓了就吃,困了就睡,其他的交給我們。”
經過113天的共同努力,天賜努力闖過數關,從800克的巴掌寶寶長成了3060克的漂亮小姑娘,成功地實現了海燕媽媽為她許下的“呼吸自由,吃奶自由,成長自由”夢想,順利到達母嬰同室,跟爸爸媽媽相見。8日,經過120天的住院治療,天賜終於能出院回家。“責任媽媽”何海燕還會繼續跟蹤天賜,隨時線上,為她做家庭養育指導。
“責任媽媽”人手兩個本子。第一個本是護理日誌,每日查房,記錄護理日誌,指導其他護士掌握護理要點,與醫生溝通建議診療最佳化;第二個本子是寶寶生活日誌,每週2次以上跟家屬溝通聯絡患兒情況,並反饋生活護理細節,有心地用生活日誌記錄下患兒每天的活動和事件,將作為見證和禮物送給出院回家的寶寶,營造相互信任支援和諧的護患關係。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夏世文介紹,這個舉措實施以來,特殊患兒的護理更加個性化精細化,也更加有穩定性和延續性,大大提高了危重早產兒的救治成效。(記者:衛未,通訊員:溫紅蕾、黃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