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兩天,朋友發給我上面這個字,讓我查查《康熙字典》,看看它怎麼念。
在我的印象裡,漢字多是由點、橫、豎、彎鉤等筆畫組成,沒有帶“圈兒”的,帶彎兒的只有撇和捺。但朋友之託還是要重視,於是就翻《康熙字典》《中華字海》等字典,翻了一中午,結果還是沒有。
求救於萬能的朋友圈。
本來當成一個玩笑,沒想到還真有朋友認識這個字,而且這個字應用的範圍還很廣。
承德書法家李煊留言說:
上世紀90年代前用鋼板刻印公文和後來用四通打字時,豐寧縣的公文上常用此字。外地信件也有用此字的,縣郵局分揀時,也發到窟窿山鄉。
1990年前後,我曾寫一短文,就這個字的形象、簡化三字為一、33畫化為5畫作了分析,並列此字為"漢字之最"。當時經仇承軒編髮在《承德群眾報》上。
朋友圈裡,還有人留言說:灤平縣有一個窟窿山水庫,有時也這樣寫。
灤平與豐寧兩個縣相鄰,傳染了。
說實話,這個“象形字”真的比“窟窿山”這三個字好用,“窟窿”這兩個字筆畫太多,對於鄉村裡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來說,每天寫幾遍也是難為人,不如一個“山”字加兩個“〇”寫著痛快。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批判“倉頡造字”,說文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是有道理的。
2.
1997年冬天,豐寧縣窟窿山鄉計劃生育助理員姜淑琴被河北省政府授予“傑出的計劃生育工作者”稱號,市委市政府做出向姜淑琴同志學習的決定。
有關部門組織了很多媒體採訪總結姜淑琴的先進事蹟,我有幸參與其中。姜淑琴三十多年如一日,一直在偏僻的山區為群眾服務,為5000多個孩子接生,事蹟感人至深。
在窟窿山鄉採訪姜淑琴將近有一週的時間,跟隨姜淑琴下鄉入戶,拍攝她與老百姓的魚水情深。熟了以後,我就對她說,你從事這麼多年的計劃生育工作,還有什麼其他好玩兒的故事嗎?就是不能寫到新聞訊息裡那樣的。
她看我們都是已婚男人,就給我們講一個避孕套的故事。
最早實行計劃生育的時候,已經有了兩個孩子的男子來問,這個避孕套怎麼用呀?計生員就把避孕套套在大拇指上說,你們同房的時候把它這樣套上,就能避免懷孕了。
過了幾個月,這家的婦女又懷孕了。
計生員問,不是讓你採取措施嗎?怎麼又懷孕了?!
那家男人說,我是按照你說的那樣,把避孕套套在了大拇指上呀,怎麼又懷孕了呢?這也不管用呀!
... ...
沒文化這事兒很痛苦。
儘管建國以來國家一直下大力發展教育,但掃盲這件事實在是壓力很大,1964年已經是新中國建國的第十五年了,豐寧縣的文盲和半文盲還佔全縣人口的38.93%,1982年為23.92%,到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全縣還有15.71 的人為文盲半文盲。
相比之下,像窟窿山這樣邊遠山區的文盲半文盲所佔的比例更要多一些。
為什麼掃盲這麼難呢?原因很多。
其中一方面就是因為漢字天生的筆畫複雜,太難學,比如這個“窟窿山”。
3.
前幾年,有人為周扒皮翻案,說高玉寶寫的自傳體小說《高玉寶》裡的周扒皮沒有那麼壞,半夜雞叫是虛構等等。其實,看完《高玉寶》給我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高玉寶那撕心裂肺的呼喊:我要讀書。
前幾天,雙橋區破獲了幾起砸車盜搶案件,作案人都是平泉過來的一群十五六歲的孩子。都是一些不好好讀書的問題少年,不珍惜讀書的大好歲月,不知道能有書讀是一個多麼大的幸福。
高玉寶不能讀書,除了經濟上的原因,還有文化上的因素,這也是解放前有那麼多文盲和半文盲形成的原因。一篇1974年寫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封建社會時期,統治者實行文字壟斷,把文字搞得很難,讓普通農民失去自學的機會,這篇文章說:
特別是我們農民經常要用的字,更是難認、難寫、難用,如農業用具方面的字:犂、耙、耬、钁、擔、碌碡、轆轤、韃枷等;農業生產方面的字:農耕、耪草、種麥、耬壟、積糞、摔穗等;家畜家禽方面的字:騾、馬、驢、豬、貓、鷄、鵝等。真是“聖人不是好人,天生一顆黑心,把持方塊漢字,專門嚇唬農民”。
山西臨汾縣魏村公社和村大隊 張庚酉 魏憲章《批判孔孟之道 繼續簡化漢字》
4.
漢字的複雜筆畫,直接影響到文化普及。有資料顯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計程車兵有95%的人為文盲,只有5%的人識字,而同期的日本卻基本實現99%以人口上小學義務教育。
明治維新日本開始推廣義務教育,20年代日本義務教育普及率就高達95%,到1936年日本鄉村已經完成小學100%義務教育,城市開始普及中學義務教育。
我國的軍官中不足10%受過小學以上教育或專門計程車官學校教育,而日本則有90%以上軍官接受過中學以上教育或專業計程車官學校畢業。
1952年秋,敗退臺灣的蔣介石說:“我們的漢字筆畫太多,士兵教育困難,學生學習難度也太大。我覺得漢字還是應做適度的簡化。”
可惜,蔣介石統治下從1935年代就開始推行的《簡體字表》遭到了戴季陶等人的反對,沒有得到施行。即便是退到臺灣,再次推行簡化漢字時,也沒有成功。
5.
蔣介石跑了,留下了一個文盲、半文盲的大陸。
新中國成立伊始,全國六億人有四億多是文盲,相當於總人口的80%,農村的文盲率高達95%以上,有的地方十里八村都找不到一個識字的人,所以那個時候代人寫書信、寫訴狀都能成為一個職業。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中央做出部署:“推行識字教育,逐步減少文盲”,全國上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識字運動。在承德,還湧現出兩位掃盲的全國勞模——承德縣孟家院鄉毛杖子大隊的孟傳林、磴上鄉小西溝村的謝萬珍。
可見,國家對掃盲工作的重視。
6.
蔣介石到臺灣都沒幹成的事,共產黨做得很好。
1952年2月5日,在中央教育部的籌劃下,由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組合並其他機構組成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3月2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漢字整理組。漢字整理組重新確定了編制簡化字方案的四條原則:
- 已有通行簡體的字,以述而不作、不另造簡體字為原則。但無通行簡體而筆畫較多的常用字不妨另找簡體;
- 簡體字以印刷體為準,其構造宜注意與手寫體相近。偏旁簡化可以類推;
- 異體字有本組另行處理,代用字暫不入本表;
- 簡體字表公佈時,以簡體字為主,附註繁體。排列按起筆丶一丨丿乛的次序,首筆相同視次筆,另附由讀音檢簡字及由繁體檢簡字的兩個檢字表。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從1956年2月1日起,精簡去1055個異體字。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國務院的《關於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法定的簡化字在現今中國大陸地區取得了“正體字”的地位。
法定簡化字,更重要的是規範了漢字,不允許自造字。
漢字的規範到現在經歷了非常曲折的過程,裡面有規律可循。
至於一個“山”字加兩個“〇”就叫“窟窿山”,儘管這樣的發明很好用,也很好玩兒,但上升到國家語委層面,估計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