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個合格的老兵足以。”
1966年,面對義大利記者提問“您想在您身後留下什麼樣的榮譽”時,朱老總謙遜地回答了一句。讓人不由得緬懷一個功勳赫赫的一代元帥。
時隔35年,一個老兵踏過滿山青蔥,來到八寶山革命公墓,來尋找當年功勳的足跡。
一開門,他不由得驚呆了,朱老總、康克清大姐的骨灰盒就擺在中間,四周圍都是其他開國元勳的骨灰盒,周圍沒有墓碑,也沒有墓誌銘。
老兵忍不住“撲通”一聲跪倒在地,磕了三個響頭。心裡默默地發誓:
“就是脫一層皮掉幾斤肉也一定會把朱老總演好。”
“我以前怎麼就沒發現呢?”
1979年,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打算籌拍話劇《平津決戰》。
雖然距離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已經三十多年,但大家仍然是心潮澎湃,為了找到合適的演員,劇團開始上下忙碌起來。
劇中主要人物紛紛就位,但還缺一個關鍵人物,扮演朱老總的演員。
一次偶然機會,劇團演員王伍福被推薦去試鏡,原本不抱希望的他,一下子被導演看重,拍板決定由他出演朱老總。
這也是王伍福一生中第一個重要角色,也是他第一次扮演朱老總。
而之前他已經在劇團跑了十多年的龍套。
王伍福1948年生於天津一個工人家庭,家中四個孩子中,他是老大,因為父親身體有病,家裡的生活開支全都壓在做油漆工的母親身上。
為解脫家庭的重擔,13歲的王伍福考入天津人民劇院的兒童劇團。
考進去的王伍福才發現,自己對錶演話劇是有牴觸的,王伍福後來坦言:
“我總覺得話劇比較枯燥,好在我媽告訴我‘兒子,演話劇的都是有大學問的人呀,你看孫道臨就是大學生’。“
因為母親一句鼓勵的話,王伍福重新振作精神,並決定在表演上要向前輩看齊,努力揣摩演技。
劇團解散後,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趕來招工,18歲的王伍福戴著大紅花光榮入伍,自此以後便再也沒有離開文工團。
在十多年的表演生涯中,王伍福扮演過工人、士兵等等角色,但大多都是跑龍套,沒當過主演。
29歲時,王伍福與同劇團的戰友王勝利結婚。
面對暗無天日的跑龍套生涯,王伍福有些心灰意懶,產生了想要放棄的念頭,妻子王勝利及時察覺到了丈夫思緒不對頭,於是買來一盆君子蘭放在他身邊:
“你看,這株君子蘭現在還是幼苗,它要長大,要含苞怒放,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你現在就像這盆君子蘭,要成功還需要積累和沉澱。”
王伍福這才安下心來,繼續打磨演技。
1979年3月,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籌拍話劇《平津決戰》。
王伍福也被推薦去試鏡朱老總,當然作為重要角色,試鏡朱老總的演員並不止一個。
為了爭取這個機會,王伍福為了準備這個角色,就如同著了魔一般,瘋狂地蒐集有關朱老總一切資料。
“從定妝到演出,前後近一年時間,我努力多讀多看,還在家裡貼滿了朱德的工作照、生活照。”
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王伍福被導演拍板決定,出演朱老總。
王伍福跑回家,把這個喜訊告訴妻子王勝利,王勝利十分高興,拉著丈夫左看右看:
“別說,瞧你那眉眼和臉型,還真像朱老總,我以前怎麼就沒發現呢?”
雖然被確立為主演之一,可王伍福心情並不輕鬆,尤其是飾演像朱老總這麼德高望重的人:他滿懷憂慮的對妻子說:
“朱老總德高望重,我能演好他老人家嗎?萬一演砸了怎麼辦?”
“怎麼不行?”妻子鼓勵他:“說不定我們家真能出個‘朱老總’呢,那樣我就是‘元帥夫人’了!”
玩笑歸玩笑,王伍福當然不可能當真,但必須要下功夫打磨了。
朱老總是四川儀隴人,平常說一口四川儀隴方言,而王伍福卻是個天津人,為了生動準確的表演朱老總形象,口音上也必須要改正過來。
為此王伍福專門找了四川人去練習方言,每天練幾句,一直到說好為止。
《平津決戰》大獲成功,王伍福首次扮演朱老總,就獲得了讚譽。
話劇在中南海演出時,還得到了楊尚昆、宋任窮等國家領導人的肯定。
康克清大姐激動落淚:真的太像了,太像了
王伍福為了準確把握朱老總的形象,背後也花了不少的功夫。
“朱德這個名字就是個響亮的名字,當年在延安,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就說,朱德這個名字很巧妙,‘朱’是紅色,‘德’是品德,朱德就是紅色品德。他一生吃苦耐勞,始終心繫群眾,即便七八十歲高齡還走訪各省,深入偏遠地區……朱老總既是領袖,也是平民;既是元帥,也是士兵,是平易近人的、溫暖的。”
所以,在扮演朱老總上,王伍福加入了很多接地氣的舉動,他既是一個指揮千軍萬馬的元帥,又是一個樸實厚重的老人。
王伍福扮演的朱老總,也獲得了朱老總家人康克清大姐以及女兒的認可。
1929年,康克清便與朱老總結了婚,兩人從相戀到結婚,前後不過一個月的時間,卻攜手走過了近50年的風雨歲月。
對丈夫的形象康克清大姐幾乎是深入骨髓,終身不忘。
1984年,王伍福在舞臺劇《中國革命之歌》中扮演朱老總,這也是他第二次扮演朱老總,對形象上的把我更加到位了一些。
讓人沒想到的是,康克清大姐也觀看了演出,並用望遠鏡觀看臺上王伍福的表演,看著看著,眼淚不自覺的就從眼角流下來:
“真的太像了,太像了……”
演出結束後,康克清大姐上臺與演員一一握手,她和別人握手時都是笑容滿面的,可當見到王伍福時,康大姐臉上的神色不由得凝重了不少,她激動地握著王伍福的手,沒說出一句話。
事後有工作人員告訴王伍福:
“你演得太像了,勾起了康大姐的回憶。”
康克清託人告訴王伍福:
“很像,很像,告訴王伍福,演老一輩革命家,學習他們的革命精神,繼承發揚他們的革命光榮傳統。”
王伍福在心裡暗暗發誓:
“我不會讓您失望,更不會讓全國人民失望。”
說起來對於一個演員來說,能夠演繹不同的人生,是最大的成就和樂趣,可對於特型演員來說,他們一生就只能演繹一個人。
這既是榮耀,更是壓力。
尤其是王伍福扮演的是在全國人民心目中具有崇高威望的朱老總,有些時候觀眾不會將他當做演員本人,而是就把他當做朱老總本人,他的一言一行就代表著朱老總。
“這些年來,自己失去很多,也收穫了很多。收穫的就是由自己飾演的朱德同志,無論是康克清同志,還是專家、觀眾,都得到了認可。現在每年清明都要同老總的子孫們一起去老總的墓上祭掃,我的一生都有著對朱老總不可言喻的情懷。”
王伍福後來演繹了70多次朱老總,而且是不同年齡時段的朱老總,似乎每次表演都有不同的感受。
最難的一次是在2001年《朱德元帥》之中。
該劇是首次全面反映朱老總一生的影視劇,與後來的《開國元勳朱德》不同,劇中飾演朱老總的王伍福,需要從29歲一直演繹到90多歲。
王伍福後來回憶稱:
“跨度太大了,從朱德29歲一直演到90歲。今天拍60多歲的戲,明天就拍30多歲的戲,甚至上下午拍的都是不同年齡段的戲。演員演好某一個階段不難,但如此大跨度的人物生涯,需要頻繁地換裝,調整心態。我不僅怕化妝造型上與人物有偏差,還要研究明白如何將人物在每個階段中的變化由表及裡地體現出來。”
當然不僅僅是表演上的困難,朱老總一生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戰場上奔波,為了演繹好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戰爭年代的困難,王伍福也不得不多吃一些苦頭。
1996年拍攝《長征》,因為表現的是戰爭年代,王伍福體型偏胖,需要減肥,每天只能吃2兩糧食,還得吃減肥藥,由此引發了胃病,每天不得不忍著疼痛,堅持拍攝。
為了表現真實的環境,劇組特意選在了海拔4800米的山上,為了營造真實的環境,劇組還要用鼓風機在演員身上吹。
有一次拍攝時,王伍福沒有站穩,被鼓風機一下吹倒,翻滾到30多米的懸崖下,醒來以後才發現,自己已經身在醫院,兩個膝蓋腫的像饅頭一樣高……
王伍福對雪山的戲份印象深刻:
“拍攝過雪山的戲份時,一上去就有雪,凍得我們都說不出話來。但想想,紅軍就是這麼過去的,朱老總率領著大家,就是這麼過去的。我們沒有敵人的圍追堵截,沒有戰場上的狂轟濫炸,就一個拍攝能有什麼怨氣?反而是有了力量,這是朱老總給的動力。”
多年扮演朱老總的經驗,讓王伍福也養成吃苦耐勞的本分。
2005年拍攝的《八路軍》,是展現朱老總在戰爭年代的故事,王伍福後來回憶起拍攝時的場景,還忍不住感慨:
“很多戰爭場面光靠在臉上塗油彩不夠真實,所以在導演一聲令下後,山上的土就全撒在了演員身上,硬是讓大家都成了‘土人’,收工後衣服裡抖摟出來的沙塵足有半簸箕多。”
更為關鍵的是,劇集拍攝時是在冬天,卻要演夏天的戲份,為避免說話哈氣,劇組要求演員在表演時,每人嘴裡含一塊冰。
每天無數次的含冰塊,導致王伍福患了牙周炎,每天牙齒不是奇癢難忍,就是奇痛難忍,可為了拍戲的進度,王伍福還是堅持下來。
說起來王伍福這些年演繹的辛酸,之所以他能堅持下來,和家人的鼓勵是分不開關係的。
有些時候拍起戲來,很難顧及到家庭,但王伍福的妻子卻從來沒有抱怨,甚至還時常關心丈夫。
王伍福女兒回憶稱:
“母親每天都要打電話問父親拍攝是否順利,也會等著父親從片場回來,哪怕到了凌晨四五點也要等,“
“我爸經常回家和媽媽聊拍戲,兩個人總是滔滔不絕,一見面就把這幾個月、幾天的拍攝經歷形成縮影,給我媽媽重新演一遍。”
王伍福也證實了女兒的話:
“我愛人特別關心拍攝,也特別喜歡聽我講拍戲的故事,每次一回家就要和她‘彙報’,似乎一個戲要演兩遍,片場一次,家裡一次。”
為了避免家裡人擔心,王伍福通常也只是報喜不報憂,類似的困難他從來不對家裡言說,可事實上家裡遇到困難時,也從來不願意去打擾他。
王伍福很清楚的記得,有一次在中南海演出,父親在家中去世,母親為了不影響他的表演,特意在他回家後才告訴他,更為艱難的是,團裡當時還有表演任務,劇團只批給他一天半的假期回家料理父親的後事,料理完後他就又匆匆趕回劇團。
這也成為王伍福一生的遺憾。
2007年,建軍80週年獻禮片《井岡山》拍攝期間,王伍福的母親生病住院,四個月的時間裡動了兩次大手術。可家裡人硬生生的瞞住了這個訊息,沒有告訴他。
這一點讓王伍福愧疚的同時,內心又十分感動:
“在我取得成績時,最想感謝的是我的家人、兄弟,沒有他們的支援,就沒有我的成功。”
一生的榮耀
在長達40多年的演繹生涯中,王伍福扮演朱老總70多次,橫跨朱老總不同的年齡段,每次都能表演的栩栩如生。
其實,王伍福心裡很清楚,做特型演員是非常辛苦的,他不像是演其他劇作品那樣能夠賺很多錢,即便是近些年來待遇有所上漲,卻也沒有高到一個很離譜的程度。
但王伍福卻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
“說實在的,是比較苦,但我不願意放棄,幾十年的努力啊,不能因為辛苦、待遇低,就不演了,我不忍心。而且朱老總的成就、人格魅力一直在感召我,我每演一次都有不同的發現,都覺得和朱老總更貼近一步,不像外人想象的那樣,演煩了。”
也因演技精湛,王伍福也獲得了不少的獎項。可王伍福最珍惜的,還是這樣一份榮譽——四川儀隴的“榮譽市民”。
“我得過金鷹獎、飛天獎、五個一工程獎,但我最看重的卻是儀隴榮譽市民的‘身份證’。”
那還是他第一次到儀隴時,獲得的榮譽稱號。
四川儀隴是朱老總的家鄉,家鄉人將對朱老總的喜愛,也分給了王伍福。稱王伍福是“儀隴人民的好兒子”
王伍福對第一次到儀隴的經歷,印象十分深刻。
有一天早晨,王伍福走在大街上,忽然被一個老人迎面叫住,老人清楚的叫出了他的名字,並將他拉住,很快周圍又湧上來許多的老百姓,他們圍著王伍福,這股子熱情就好像是遇到了真的朱老總。
因為扮演朱老總的次數太多,王伍福也時常以很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他從來不接任何商演,即便是能獲得豐厚的報酬和利潤,但他從來也不為所動。
還有一次,王伍福出門打車,開車的司機師傅忽然認出了他,到目的地後,司機師傅堅持不要收他的錢。
但王伍福還是堅持給了,他告訴司機師傅:
“我不是朱老總,何況,如果是朱老總坐車,也會付錢的。”
每次去儀隴,儀隴的人民都會對王伍福報以極大的熱情,他心裡清楚,這是儀隴人民把對朱老總的喜愛,帶到了他身上。
一個老人曾對他說:
“你多演一些朱德,就是對朱德家鄉人民的最大支援。”
王伍福一聽這句話,眼淚不自覺的流了下來。
“我這輩子就幹了一件事——扮演朱老總,而我最大的榮譽也就是能演朱老總。”
毫無疑問,朱老總的一生是偉大的,他出身於一個佃農家庭,後來考入雲南講武堂,為了帶領全國人民走向幸福,朱老總放棄了高官厚祿的誘惑,並始終堅持真理,作為人民軍隊的建立者,他率領著隊伍南征北戰,最終建立了一個新中國。
可即便是到了這樣一個時刻,朱老總依然嚴格要求自己,為祖國的建設操勞了一生。
雖然朱老總已經故去多年,但他的人民始終尊敬他、愛戴他,並願意繼續繼承他的事業而努力奮鬥下去。
同樣作為一個演員,王伍福雖然失去了演繹其他角色的經歷,卻演繹了朱老總的偉大一生,雖也有遺憾,卻也有幸運。人民把對朱老總的愛戴,分給了他,從此以後王伍福的生命裡,也將與朱老總緊緊地聯絡在一起。
“不僅僅是在過去,以後還將繼續為此做下去,一生也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