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生活,少即是多。與物品的關係也在日復一日的簡單生活練習裡,漸漸明朗和清晰,心也跟著堅定和愉悅。以下對物品的三個問題,幫助我更好地處理與家中物品的關係,更好地走在快樂極簡生活之路。
真的需要嗎?
無論是在購物中心逛街時,還是超市推著購物車對著購物清單購物時,或者對著電腦檢視購物車時,亦或對著家中大大小小的物件時,都可以問自己這個問題:我是真的需要它嗎? 還是我只是想要,並非真的需要。
這個問題想明白,搞清楚,很多浪費就可以避免,家裡的很多空間都可以被釋放出來,人也會因此而更自由,因為更少的物品需要照管,清潔和照顧。
購物之前問這個問題,是最好的時機,因為這樣等於防浪費於未然。有時候未必是真的想購物,只是一週忙碌完畢,累了困了,想透過購物釋放一點壓力,犒勞一下辛勞一週的自己,所以衝動購物就成了一種安慰。
好的辦法是透過購買一些真正享受的體驗,來代替一些囤積的物品,比如去聽一場喜愛的音樂會,看一部電影,或者正需要的學習書籍等,來代替買個可能不常穿的衣服鞋包等。
數量合適嗎?
我今天處理了兩把多餘的餐椅,兩三年前購買傢俱的時候,腦門一熱,買了個長餐桌配六把餐椅。但這些日子下來,家裡人少,常用的只有兩三把,為了好看留下四把即可。
所以多餘的兩把餐椅我透過二手網站今天賣出去了,來取的人歡歡喜喜,180紐幣兩把餐椅拿走了。三年前特價買入129紐幣一把,如今等於90紐幣一把賣了,也沒虧損太多。
網站上查看了同款椅子現在的價格,256紐幣一把,特價207一把,瞅瞅這通貨膨脹,一把椅子完美地展現了有多麼誇張。送走之後,我覺得家裡的空間頓時清爽了許多,兩把椅子說小不小,說大不大,但放在那裡,還是佔地方,用的話還好,不用的話,著實理解不了幹嘛存著。
所以我現在面對需要的物品,已經有的物品,會問第二個問題,數量合適嗎?經過思考,不夠的進行補充,多餘的進行清減,讓物品更加貼近自己的實際需求,而並非只是簡單地堆放在家裡。
怦然心動嗎?
日本知名整理師近藤麻裡惠的《怦然心動整理法》,是繼《斷舍離》《少即是多》等極簡生活讀物之後,我接觸的,非常認同裡面的核心理念--用是否怦然心動去衡量物品,去取捨。
比如整理衣櫃時,看著那一排衣服,摸著一件件,用心感受,這件是否還依然會讓你怦然心動,是否還能燃起你對美好生活的熱情,對自己的信心,如果是,請留下,如果往日不再,熱愛不再,那又何必留在衣物中間佔據空間。打包整理,送給需要的人,或許是更好地選擇。
這個方法還可以用在購買新物品上,捫心自問,總有答案,選擇你愛的,愛你選擇的。只有在一開始的時候選擇了真正喜歡的,才會有後面日子裡的愉悅使用體驗,才不白耗費當初付出的購買時間與金錢。
而有能力做出合適的選擇,必然是對自己的有清醒認知的人,對自己的需求有客觀的認識,對自己的經濟能力也有理性的權衡,綜合起來,才會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採購。買少一點,買好一些,生命短暫,我們只希望與最喜愛的物品日日相伴,也只想與摯愛的人朝朝暮暮。
感謝閱讀,這是一個持續真誠分享極簡生活的小天地,如果您恰好也喜歡簡單快樂的生活,歡迎您關注@伊甸山梧桐雨,不錯過以後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