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是在國民黨軍重兵“圍剿”下被迫進行的戰略轉移。轉到哪裡去,落腳點在哪兒,就成為長征路上各路紅軍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因此,紅軍在長征途中都嘗試過建立根據地,都因敵人力量的強大、國際形勢的變化和我軍戰略目標的轉變而先後放棄。長征途中建立的唯一一塊根據地,是紅25軍建立的鄂豫陝根據地。
一路戰鬥 一路選址
1934年,鄂豫皖根據地被敵封鎖包圍,蘇區日益縮小,紅軍處境日益艱難,中央決定紅二十五軍轉移,建立新的根據地,以求發展。1934年6月,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派程子華從紅都瑞金去鄂豫皖根據地工作,程子華於9月到後傳達了中央的決定和周恩來副主席指示,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河南光山縣花山寨召開第十四次常委會,省委書記徐寶珊、副書記吳煥先、紅二十五軍軍長徐海東等參加會議,省委決定:紅二十五軍實行戰略轉移,程子華任軍長、吳煥先任政委、徐海東任副軍長、戴季英任參謀長、鄭位三任政治部主任,省委隨軍行動,留紅二十八軍在根據地堅持鬥爭。11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審時度勢,率領紅25軍2900餘人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由河南省羅山縣何家衝出發離開鄂豫皖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尋求建立新的根據地,從而踏上了漫漫長征路。在20多天的時間內,紅二十五軍長驅千里,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粉碎了幾十倍於己之敵的圍堵,幾乎每日作戰,頑強地打開了西進通道,不僅儲存了紅軍的有生力量,鍛鍊和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而且調動了敵人 “圍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部分兵力,有力地支援了紅二十八軍堅持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鬥爭,減輕了川陝紅軍的壓力,併為開闢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條件。紅25軍進入鄂豫邊的桐柏山區後,曾計劃在這裡建立根據地,但這裡接近平漢鐵路,容易遭到敵人的重兵圍攻。11月底,紅25軍進入伏牛山區,這裡反動統治較嚴密,地主圍寨多,建立根據地也比較困難。於是,他們決定改向陝南進軍。
12月上旬,紅25軍經河南省盧氏縣境進入陝西省雒南(今洛南)縣庾家河(今屬丹鳳縣)地區。
鄂豫陝邊地區,地處鄂豫陝三省邊界,北起秦嶺北麓,南瀕漢水,包括陝西南部的雒南(今洛南)、藍田、商縣、商南、山陽、柞水、洵陽(今旬陽)、寧陝、佛坪、洋縣等縣,湖北西北部的鄖西、鄖縣等縣以及河南西部的盧氏、淅川等縣。這裡峰巒起伏,懸崖陡峭,地勢險要,便於開展游擊戰爭,自古就是兵家割據稱雄的戰略要地。當地封建勢力和反動政府對人民壓迫剝削極為殘酷,土地和山林大部分掌握在地主手裡,苛捐雜稅多達數十種,兵災匪禍連年不斷,人民苦難深重,反抗情緒強烈,有良好的革命基礎。1927年4月成立黨組織,1928年5月渭(南)華(縣)起義的部隊曾在藍田雒南地區活動。1932年冬,紅四方面軍和紅三軍曾先後過境。1933年5月,陝北紅軍也曾南下行動。因此,黨和紅軍已在該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紅二十五軍到達時,雖然地方黨組織已遭到破壞,但群眾自發的抗捐抗糧鬥爭仍然此起彼伏。同時,陝西第十七路軍首領楊虎城與蔣介石矛盾很深,當時忙於北攻陝甘紅軍、南拒川陝邊紅四方面軍、西防蔣介石嫡系部隊,一時無力顧及陝西東南部,這一切,都為紅二十五軍建立新的根據地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建立根據地 開展反“圍剿”鬥爭
1934年12月10日紅二十五軍到達陝西洛南縣,省委在庾家河(現屬丹鳳縣)召開第18次常委會。決定:一、在鄂豫陝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二、將中共鄂豫皖省委立即改為中共鄂豫陝省委,省委成員不變,隨後進入建立根據地的新時期。建立鄂豫陝根據地前後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紅二十五為主力,第二階段以紅七十四師為主力。
第一階段:粉碎國民黨多次圍剿
庾家河會議後,紅25軍在運動中各個擊破敵人,至1935年5月,先後取得蔡玉窯、文公嶺、石塔寺、九間房等戰鬥勝利,並攻佔5座縣城,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勝利。與此同時,他們在鄂豫陝邊界的鄖西、盧氏、雒南、鎮安之間地區,廣泛發動和武裝群眾,分配土地,建立政權,先後建立了2個縣、13個區、40多個鄉、300多個村的蘇維埃政權和鄂陝邊蘇維埃政府。此時,紅軍發展到3700餘人,地方武裝遊擊師和抗捐軍發展到2000餘人,鄂豫陝蘇區初步形成,人口近50萬。中共鄂陝特委和豫陝特委先後建立。至此,紅25軍已在三省邊界地區建立了4塊根據地,初步建成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1935年5月中旬,國民黨軍30多個團向紅25軍發動第二次“圍剿”。鄂豫陝省委決定,以游擊隊就地堅持鬥爭,以主力紅軍北上尋殲國民黨軍一部,爾後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爭取殲敵一部,以打破敵人“圍剿”。6月初至7月初,紅25軍先後取得商縣夜村、富水關、淅川縣荊紫關、山陽縣袁家溝口等戰鬥的勝利,
1935年7月13日紅二十五軍北出終南山,前鋒直達西安附近的韋區、杜曲,消滅了西安以南部分地區的民團。國民黨軍第二次“圍剿”被迫停止。由於沒有電臺無法同中央聯絡。7月15日,鄂豫皖省委交通員石健民從上海轉道西安抵達二十五軍,帶來了中央檔案和一、四方面軍會合,即將北上的訊息。為進一步擺脫敵人“圍剿”,配合主力紅軍取得長征勝利,15日省委在灃峪口(長安縣)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西征甘肅,北上陝北,鞏固陝北蘇區,同時決定將鄂陝、豫陝兩個特委合併,統一領導根據地的武裝力量,堅持鬥爭。16日,紅二十五軍又開始新的長征,遠征陝甘直達陝北。
第二階段:再次長征
此時,紅25軍得悉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川西會師,並有可能北上。為配合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北上,中共鄂豫陝省委決定率紅25軍主動離開鄂豫陝蘇區西征,準備與主力紅軍會師。1935年7月16日,紅25軍從陝西省長安縣灃峪口出發,繼續長征,後轉向陝甘蘇區。他們9月15日到達陝西省延川縣永坪鎮,16日與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勝利會師,成為紅軍長征中到達陝北的第一支隊伍。9月17日,三支紅軍合編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鄂豫陝省委至此撤銷。
紅25軍主力西征北上後,留在根據地的紅軍繼續堅持鬥爭。 9月初,中共鄂陝特委和豫陝特委合併為鄂豫陝特委,鄂陝、豫陝兩個特委於1935年9月9日在陝西商南縣梁家墳村召開會議,決定成立鄂豫陝特委,選舉鄭位三為特委書記、常委和委員有陳先端、李隆貴、方升普、曾焜、李書全、袁崇全、張波、鄭連順等九人。為有利於長期堅持武裝鬥爭,特委將根據地游擊隊與紅軍一部合編組建紅七十四師,10月6日豫陝游擊隊師各大隊,鄂陝第六路、第七路遊擊師,山陽西區遊擊大隊在商南縣碾子坪中坪大西溝口集中,召開大會,合編各路遊擊武裝部隊,正式組建紅七十四師。師長陳先瑞,政委李隆貴,副師長兼參謀長方升普,政治部主任曾焜,全師近700人。紅七十四師在同上級失去聯絡,極端艱難困苦條件下,轉戰於鄂豫陝邊24個縣,經歷大小戰鬥上百次,甚至打到華山,威脅西安。打破了敵人的三次圍攻,殲滅敵正規軍與地方反動武裝約4000人,繳獲各種槍支3000餘支,取得了鄂豫陝邊界地區的鬥爭勝利。1936年3月中旬,紅七十四師接到二十五軍手槍團程福才從陝北送來的“八一宣言”和《中央關於目前的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等檔案,特委向中央彙報了七十四師情況,同中央恢復了聯絡。
12月24日,七十四師在藍田縣灞龍廟接到中央指示和電令,紅七十四師改編為抗日南路軍(對內仍稱紅七十四師),軍長陳先瑞。
1937年1月,抗日南路軍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向東開拔,進至潼關、靈寶之間,履行三方聯軍擬定的作戰計劃,阻擋國民黨親日派部隊入陝。1月15日,周恩來電令抗日南路軍回師商縣,與紅十五軍團會合。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1937年2月5日,紅十五軍團奉命撤離商縣。2月8日,抗日南路軍複用紅七十四師番號,也撤出商縣,移防鎮安、柞水一帶。4月,紅七十四師奉命移駐長安縣大峪口進行整訓。這時,全師已發展到了2100餘人。6月,鄭位三奉調回延安,中共鄂豫陝特委撤銷。1937年8月5日,鄂豫陝特委與七十四師奉中央軍委電令北上,全師2100餘人前往陝西三原整編為八路軍一一五師留守處,參加到偉大的全民族抗戰中。10月改為西北留守兵團第四團,中共鄂豫陝(陝南)特委撤銷。
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是在鄂豫陝省委、陝南特委領導下獨立建立並堅持下來的,輻射影響了鄂豫陝三省,形成了與川陝、陝甘革命根據地的鼎足之勢,支援了陝甘,也牽制了進攻川陝的敵人,在戰略上有力配合了陝甘蘇區紅軍的反“圍剿”鬥爭和紅軍主力部隊的長征,為紅軍長征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成長壯大起來的紅25軍北上陝北,對中國革命大本營奠基在西北發揮了重要作用。鄂豫陝革命根據地艱辛而光輝的戰鬥歷程,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中國紅軍革命的轉折點——長征 揭秘:紅軍長征時期主力部隊都有哪些 孤軍遠征走出97位開國將軍神奇部隊——紅二十五軍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