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大海向來危險而又迷人,而人類很早之前就已經對其展開了探索,早在7000年前左右,當時人類還屬於是新石器時代,而我國中華民族的先輩就已經學會了製造舟楫,能夠利用術槳在長江中下游和濱海地區進行交通或者捕撈的活動。
而到了春秋戰國,吳、越、齊三國的航海活動更是非常活躍,不僅運輸頻繁,還發展出了港口,成為了我國海上絲綢貿易的雛形,並且在公元前485年還發生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海戰。
然而其實我國真正的航海還要屬明朝時期的鄭和下西洋,他率領著遠洋船隊航行來到了亞非許多的國家,但是由於明朝時期日漸保守的封建主義制度,我國的航海事業並沒有得到自由的發展和進步,從而慢慢衰微。
直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貿易成為了非常重要的各個國家都非常重要的經濟來源,其中航運成為了非常關鍵的運輸方式,水路雖然速度較慢,但它成本低、裝載貨物多、能耗少,非常積極適用。
航運業幾十年裡,每天出行在海洋中的船舶都是非常龐大的數量,就連2020年全球疫情都開始爆發的情況下,每天進入我國的國際航運船舶都有500艘左右,船員更是在7000人上下。到2020年為止,全球有95%以上的貨物都是透過水路被運輸到世界各國。
那麼,海洋上如此每天船來船往,上面生活著這麼多人,而且往往船舶一出海就是幾個月的時間,那麼他們的排洩的糞便去了哪裡呢,會被直接倒在海里餵魚嗎?
船舶的糞便去哪了?
事實上,在早期船上的船員進行了排洩之後,確實是將這些排洩物傾倒在了大海中,因為這是最直接有效、方便快捷的方法。
並且除了旅遊觀光的郵輪、軍用船隻等以外,大多數的船舶都是需要運載貨物進行遠航貿易,沒有多餘的空間用來放置糞便等廢物。
同時糞便中的細菌、病毒等非常多,接觸到空氣以後更是會大肆繁衍,更何況還有臭氣,如果將它們放在船上,不僅可能會導致船上臭氣熏天,還很有可能滋生細菌,造成船員生病。而在遠離陸地、醫療條件並不好的船舶上,一旦船員患病,極有可能危及性命。
也因此,在當時將糞便直接排放進大海是所有出海人的首選。
除了船舶,其實在早期火車和飛機上都是會將乘客的排洩物直接排出到外面,比如火車和飛機會在野外等寥無人煙的地方允許乘客上廁所,然而在出發和到達站點前後,以及在人多的地方就會禁止乘客上廁所。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都知道了這些糞便雖然不會直接影響到人類自己,但是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同時類似飛機的“拋撒”糞便的行為雖然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地方,但也有可能會砸到人或者動物身上。
出於對環保和安全方面的考慮,上面這些處理排洩物的方式也漸漸被淘汰,火車、高鐵和飛機上開始採用真空排汙的方式,用真空吸力將排洩物收集到專屬的容器,再新增各種化學物質,將糞便等進行無害化,等到達目的地以後再進行處理。
船舶上的糞便也是如此,大海雖然有著強大的淨化能力,但是針對的更是海洋生物的排洩物。
對於陸地上類似於人類這樣的哺乳動物所排洩的糞便,裡面的物質除了有蛋白質、殘留的食物纖維和消化液等等,還有各種細胞和細菌,甚至還可能有病毒。
如果將這些糞便排放進入大海,大海不僅無法將其淨化,水質還可能被它們破壞,造成海洋生物變異。
更何況船舶航行速度較慢,並且航線都比較固定,基本都在相同的區域,若是直接將糞便倒入海中,長此以往下去,這一帶的海域都將會遭到嚴重的汙染。
而且人類本身也是要在海洋裡捕撈魚蝦,食用這些美味生鮮的,如果不加以管束,可能而知我們未來所吃到的海鮮,都可能是在被汙染的海水裡浸泡過的,不僅使人反胃,如果吃下去還可能影響人類身體健康。
也因此,國際上制定了關於船舶汙染問題的公約,對包括糞便在內的生活汙水的排放有了地點、速度等的要求,即船舶必須在遠離陸地3海里之外的地方才能排放經過了處理的生活汙水,如果沒有處理,則必須要在遠離陸地的12海里外,排放的速度還不能低於4節。
除此之外,國際上規定,處理後的排洩物必須不能讓海水顏色改變,也不能出現可見的漂浮固體,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保證不會影響海洋生物和海洋環境。
目前,船舶上的糞便一般都是有專門的管道系統收集,隨後會被管道輸送到特殊裝置裡面,進行嚴格的消毒和殺菌,將對海洋有害的物質給消除掉,這樣才能在指定的地點排放進入海洋裡。
而如果船上有生病的人,為了保證病菌不會汙染海洋生物,還會將其排洩物進行單獨的處理。
結論
保護環境是當今社會每一個人都需要時刻謹記,放在心中和行動中的,人類的每一個行為,比如排放廢物廢料,看似是扔在了很遠的地方不會影響到人類,實際上這些最終都會迴歸到人類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