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一位穿著破爛的老農,開口就向政府索要1100萬法幣,政府人員看著他手中的欠條,立馬進行了稽核,不久之後將欠款全額交給了他。這張欠條上面究竟寫了什麼,老農又是如何得到這張欠條的。
老農向政府索要欠款
1985年,一位衣衫襤褸的老農來到山西政府門前,老農沒有直接進去,而是一直在門口徘徊,他手裡握著一張紙,嘴裡嘟嘟囔囔的唸叨著。政府工作人員很快就發現了這位神情異常的老人,他們上前詢問,老人家,我看你在門口轉悠了很久,是有什麼事要我們幫忙嗎。
面對工作人員的詢問,老農突然語出驚人,他說自己是來索要欠款的,政府欠自己1100萬法幣。起初,工作人員並沒有當真,但是老人隨後拿出了一張發黃的紙張,工作人員接過這張欠條,仔細地看了起來,欠條雖然已經泛黃,但上面的字跡還是依稀可見的,欠條上明明白白寫著:八路軍戰士借走郭明陽1100萬法幣,並且承諾在戰爭結束之後便還錢,欠條上面還蓋著政府的紅色印章。
這是一張抗日戰爭時期的欠條,欠款金額達到了1100萬法幣,面對如此高額的欠款,工作人員也不敢怠慢,趕緊把老農請了進來,老農對工作人員說,欠條上所寫的郭明陽是自己的祖父,這張借條是祖父當年借給八路軍戰士所留下的,自己本來不想麻煩政府,但現在家裡十分貧苦,自己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生活拮据,無奈之下才拿著欠條找了過來。
工作人員趕忙把這種情況報告給了上級,很快便找來了相關的鑑定人員,在眾人的一番研究之下,才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根據老農的介紹,自己名叫郭建英,其祖父就是欠條上的借款人郭明陽,在自己爺爺這一輩,自己家裡的生活還是十分富裕的,爺爺郭明陽年輕的時候,憑藉煤炭生意發了財,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富商。但是郭明陽不同於當時一般的地主老財,郭明陽從不欺壓窮人,反而總是接濟當地的窮苦百姓。
在當時混亂的戰爭時代,大多數人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郭明陽總是時不時地給老百姓一些幫助,讓很多因戰亂而家破人亡的百姓能夠生存下去,他還經常招募窮苦青壯年到自己的礦上當長工,讓這些人能夠有一些微薄收入,養活自己的家庭,而且他從不克扣工人的工資,總是與長工友好相處,當地的百姓都十分感念他的恩德,稱他是大善人。郭明陽最為人敬佩的事,就是在抗戰時期幫助了當時的八路軍戰士。
欠條背後的故事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由於日本殘酷地實行三光政策,當時整個敵後根據地的生活都十分艱難。老百姓生活拮据,與敵作戰的八路軍戰士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長時間的戰爭,很多老百姓離開了自己的家園,被迫流離失所,老百姓沒有地種,也就沒有了糧食來源,八路軍將士們也需要經常長途作戰,離開根據地之後,部隊的補給就成為了最大的困難。
在那個戰爭的年代,糧食是最重要的資源,但是即使生活如此艱難,很多老百姓為了幫助八路軍戰士,還會把自己一部分的糧食分給他們,幫助戰士們打游擊。我軍在建軍之初,就定下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準拿群眾一針一線,很多八路軍戰士寧可捱餓,也不要老百姓的糧食,但是老百姓還是偷偷把糧食給了士兵,希望能為抗戰做一點貢獻。
但總是這樣也不行呀,部隊後來想了一個辦法,向老百姓借糧食。老百姓總是偷偷給八路軍糧食,與其這樣,不如給老百姓寫下欠條,等到日後抗戰勝利了再把欠款補上,雖然很多老百姓收到了欠條,但他們卻沒有想過要兌換,只是想要留個紀念,讓自己的兒孫知道。
在抗戰進入到尾聲時,日寇即將面臨失敗,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進行殊死一搏,日軍大量徵集糧食,他們對敵後戰場進行了更加瘋狂的掃蕩。八路軍的一支部隊行進到達了山西,這支部隊因為長期奔襲作戰,後勤補給早已匱乏,很多戰士都不得以餓著肚子作戰,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有些士兵甚至只能用樹葉和草根充飢。
士兵們每天吃不飽肚子,沒有力氣與敵兵作戰,敵人的追堵又越來越厲害,在萬般無奈之下,部隊指戰員只能向百姓籌糧。但是日軍已經將多數百姓的糧食徵召走了,家中也沒有多少存糧,只有為數不多的種子糧了,部隊雖然籌集了一些糧食,但仍舊是杯水車薪,如果一直沒有糧食,這支部隊可能會因為缺糧而被拖垮。
就在部隊十分犯愁的時候,郭陽明得知了這一訊息,他知道部隊現在生活十分艱苦,雖然因為日寇的打壓,自己的生意也不是很好,但為了支援八路軍戰士,他還是毅然決然地變賣了自己家中的財物,用這些錢財購買了10車的糧食,隨後他把糧食送給了八路軍,郭明陽的這些糧食解決了八路軍的燃眉之急。
部隊的指戰員十分感激郭明陽的義舉,他隨機寫下了欠條,把10車糧食的價格,以當時的行價兌換為了1100萬法幣,並承諾等抗戰勝利後,一定會還清這筆欠款。郭明陽見狀,連連擺手,他說道,自己這些糧食是為了支援抗戰用的,請八路軍同志一定要收下,不用打欠條了。但是,指戰員一定要把欠條交到郭陽明手上,他表示,如果不接受欠條,那我們就不能接受這些糧食。
在多次推脫之下,郭明陽只好收下這張欠條,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要找部隊兌換,只是希望以後能留做紀念。
把欠條當成紀念
這次事件之後,大家都記住了郭明陽的義舉,對這位早有聲名的商人也越來越敬佩。抗戰勝利之後,郭家的生意也十分紅火,大家都知道郭明陽品行良好,都願意照顧郭家的生意,但是好景不長,一些同行看到郭家生意越做越大,就合夥打壓他的買賣,他們透過降低價格,售賣劣質產品的方式,和郭家競爭。
為百姓分派糧食
戰爭雖然已經過去了,但老百姓的生活卻依然拮据,面對價格低很多的產品,百姓們也不免心動,在沒有客源的情況下,郭家的生意也是步步下滑,當時很多人勸郭明陽讓他把貨物質量下降一點,這樣可以減輕成本,降低價格,透過這樣的方式,自家的生意可能還有緩機。但是,對於旁人的勸說,郭明陽卻始終堅持自己的良心,他不願意以次充好,把劣質的產品賣出去,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同行的刻意打壓之下,郭家的生意也越來越慘淡。
等到了郭建英父親這一輩,祖上的富裕早已過去,因為常年的虧損,家中已經負債累累,郭建英父親不得已變賣了祖上的家產,來還清債款,他將餘下的錢財分給了僕人,自己帶著僅剩的一點錢,在鄉下蓋了一間房子,一家人開始以務農為生。
在抗戰勝利後不久,當年的那位八路軍指戰員就犧牲在了戰場上,這張欠條也沒來得及兌現。不久之後,郭明陽也因為身體不支倒了下來,在這位老人臨死之際,他把自己的兒子叫到了身邊,把這張欠條的事講了出來,他告訴兒子,不要拿著這張欠條去找政府,當年自己幫助八路軍也是為了抗戰,這張欠條就當做一份紀念,讓子孫好好珍藏,讓後代記住這段歷史,也記住那些為抗戰犧牲的戰士。
郭明陽去世後,郭建英的父親就一直儲存著這張欠條,他也遵循了父親當初的遺志,沒有去找政府兌現,雖然郭家已經逐漸衰敗,自己也從之前的富少爺,到現在只能靠務農為生,但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也沒有把欠條拿出了。幼年時代的郭建英很難理解父親的做法,家裡生活十分不易,為什麼不拿出欠條來,讓政府給自己家裡一些幫助,但長大之後,他慢慢懂了其中的道理。
父親在臨終之前,把這張欠條交給了兒子,他囑咐郭建英,雖然現在家裡生活很難,但我們不應該麻煩政府,這張欠條是我們郭家的一份紀念,我們要永遠留著它,不要忘記那段歷史,也不要忘記你爺爺的義舉。郭建英聽從了父親的囑咐,他把這份欠條妥善保管了起來,讓它當成一種紀念,留給自己的子孫後代。
不準踩踏的標語
政府兌現“承諾”
但老天似乎要被這樣的家庭再一次摧殘,在八十年代的時候,郭建英的妻子不幸患了重病,郭家因為多次衰敗,光景早已不復從前,郭建英也沒有自己爺爺的那份經商能力,一直生活得十分艱苦,面對妻子的重病,家裡的積蓄幾乎被掏空了,本來已經困難的家庭,一下子變得一貧如洗,妻子的病情還依舊需要費用,在這樣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郭建英想到了之前的那張欠條。
拿起欠條,郭建英的內心是十分糾結的,父親的遺囑還在自己的耳邊想起,如果自己去找政府,自己的爺爺泉下有知,該會怎麼想,而且這份欠條時間已經過去將近半個世紀了,當時簽名的人早已經離去,這張泛黃破舊的紙張是否還有法律效用。但是看著床邊躺著的妻子,郭建英最終還是下定了決心。
郭建英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了政府門口,但是在進入之前,心裡又患起了嘀咕,他一直在門口猶豫徘徊,向裡面打量著情況,之後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政府工作人員熱情招待了郭建英,經過鑑定人員的稽核,他們找到了借條上的蓋章,並經過驗證,確實是當時的印章,而且關於當年簽字的指戰員情況,政府也進行了瞭解,經過知情人員的回答,確實發生過這樣的事情,這張欠條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證明了欠條的真實性,接下來就是該如何解決這一事情。當年為了抗戰,很多百姓都將糧食捐給了部隊,為了日後進行補償,政府也都留下了欠條。對於百姓的幫助,政府也是十分感激的,這些欠款是肯定會歸還的。但是,這筆錢該怎麼算呢,根據當時的行情,10車糧食被兌換成了1100萬法幣,但是法幣經過多次貶值,價格也不如從前,而且現在法幣已經被廢除,如何結算成人民幣呢。
法幣是之前國民政府時期發行的,但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由於政府大量濫發貨幣,法幣出現了嚴重貶值,到1948年,法幣崩潰時,其物價已經上漲了3492萬倍,所以用法幣來衡量現在的價格是十分困難的,最後在政府人員的多方協商之下,決定以現有糧食兌換人民幣的比例來進行結算,最終政府交給了郭建英8萬元人民幣。
在80年代,普遍工資幾十元的情況下,8萬元的人民幣在當時是一筆鉅款,郭建英十分感激政府,時隔幾十年,政府依舊記得自己爺爺的功績,願意兌現這筆欠條,這讓郭建英更加明白,我們現在的政府是一個真正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不會欺騙和無視老百姓。
民國時期使用的紙幣
對於郭建英來說,他本身並不希望向政府兌現欠條,因為爺爺和父親都囑託自己,不要隨便使用這張欠條,應該把它當做一份紀念品,讓他在自己的手中傳承下去,讓自己的子孫後代都能瞭解過去的事情。誰想到,這個家族的紀念最終還是被自己給兌換出去了,老人對於這件事非常痛心。
但是老人的選擇也是逼不得已的事,他希望把這張欠條傳承出去,可是妻子的生命更加重要,而且,這張欠條在自己的手中,只是自己一個家的紀念,如果交給政府,讓更多的人瞭解這樣的故事,瞭解當時艱難的抗戰歲月,不是更有意義嗎。
在政府瞭解到郭建英家庭情況之後,把他病重的妻子送進了醫院,接受治療。因為之前郭建英的爺爺幫助過部隊,當地政府還專門優待了郭家,郭建英的晚年生活得到了很好的安排,老人平常遇到的一些問題,政府也會派人幫助他處理。在政府的幫助下,之前生活艱苦的一家人,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軍民魚水情
其實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之後,政府就針對之前借糧所產生的欠條進行賠付,百姓只要拿出蓋有紅章的欠條,政府就會如實進行兌現。但當時,很多人都沒有拿出自己家裡的欠條,找政府進行兌換。在戰爭時期,人民都是心甘情願地幫助政府,他們相信中國共產黨的部隊,相信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終究能過上好日子。
回首再看這一張張欠條,它們就像郭明陽老人所說的一樣,是一份紀念品。它紀念了之前的那份歷史,紀念了那段“軍民同親”的過去。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個個勇敢無畏的少年,扛起了肩上的長槍,在黨的信念下,為了一個理想的未來戰鬥,他們參加的軍隊是一支人民的軍隊,這隻軍隊不同於過去的舊式軍隊,他們有著鐵一般的紀律,行軍過程中不允許拿群眾一針一線,這樣的要求已經刻在了士兵的心裡。
部隊戰士寧可自己忍飢挨餓,也不騷擾群眾,他們不願意損害群眾的利益,他們願意為了一個更為美好的世界獻出年輕的生命,部隊嚴格的作風最終感染了群眾,他們相信這支部隊,也相信領導這支部隊的中國共產黨。他們可以無私地把自己的孩子送進戰場,在殘酷的戰爭歲月,在每個人都艱難生活的情況下,百姓願意無償地捐助糧食,即使可能會被敵人發現,他們也願意偷偷的幫助中國共產黨。
人民的幸福離不開黨,黨的成功也離不開民眾。
有人說淮海戰役是“小車推出的勝利”,其實三大戰役都是人民的勝利,三大戰役中,我國動用的民工達到了880萬餘次,擔架使用數量達到36萬餘副,大小車輛達到了141萬輛,牲畜使用260餘萬頭,糧食達到了4.25億公斤……而且部隊彈藥和糧食的供應,很多都來自人民群眾夜以繼日地運送。運輸的小車上,裝著送給前線戰士的大米和白麵,但是民工們卻吃著高梁和鹹菜。
百姓願意支援這支人民的軍隊,是因為軍隊鋼鐵的紀律,在1949年5月,解放軍進入上海之後,中共中央就頒佈了入城之後的十二條紀律,解放軍戰士嚴格遵守了這項規定,在經過連續數天的戰爭中,很多戰士都累得倒下了,但是紀律規定不允許進入民居,士兵們在濛濛細雨中入睡了,宋慶齡女士看到這一幕,感慨道“國民黨軍隊在也回不來了”。當時一位來華地記者拍下了這個畫面,他讚歎地說道:“解放軍真是一個偉大的部隊,這樣的舉動這樣的紀律讓人心生敬佩”。
生在這樣的華夏,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慶幸。在戰爭年代,我們可以感受到這樣的軍民魚水情,在和平年代,每當我們國家遇到大災時,我們也能深刻感受到這個國家的團結。1976年的唐山地震、1998年的江南洪水、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長江雪災、到現在最近的新冠疫情爆發,每次在災難面前,我們都能看到人民解放軍英勇無畏的身影,看到災難背後,那一個個無私奉獻的華夏兒女。
為了救援災區,全國範圍內的14億群眾都動員了起來,大家為災區捐款捐糧,奉獻自己一份力量,一些人士甚至親赴前線,與解放軍一起幫助受災情影響的民眾。大災來臨之際,擋在我們前面的是戰士,但在戰士背後默默付出的是民眾。
老農找上政府,在查實之後,政府把欠款還給了他,我們看到的是政府的擔當與使命,當我們瞭解到欠款背後的故事時,我們看到的是戰爭年代,為抗戰伸出援手的愛國商人。一張小小的欠條,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其意義卻十分巨大,它揭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讓我們瞭解到了那個軍民同親的年代,我們要感謝那個時代為了信念而戰鬥的勇士們,也要感謝戰士背後,那些為了革命而奉獻的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