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國,白族人五代十國時期在西南地區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公元936年,因唾棄石敬塘割讓燕雲十六州的賣國行徑,很多地區紛紛造反。公元937年,白族人通海節度使段思平也在雲南自立為王,建立大理國。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實施“先南後北”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據《東都事略》雲:“中國自五代以來,兵連禍結,帑廩虛竭,必先取巴蜀,次及荊廣、江南,即國用富饒矣。河東與契丹接境,若取之,則契丹之患我當之也。姑存之,以為我屏翰,俟我富實則取之。”
北宋基本統一了全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其建立之初,東南際海,西盡巴僰,北極三關,東西六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萬一千六百二十里。
與漢唐相相比,宋朝所統治的疆域就小得非常多,僅比秦略大,且南宋疆域比之北宋更縮小。《歐陽修全集》雲:“南夷敢殺天子之命吏,西夷敢有崛強之王,北夷敢有抗禮之帝者,何也?……四夷不服,中國不尊。”基本上概括北宋建立之初的嚴峻地緣政治環境。
就地緣政治來講,一個國家的鄰國越多,該國所處的地緣環境就越差。宋王朝北有遼、金、西夏等眾多強鄰,在西南地區,還有大理國和交趾兩股重要力量。
大理國,儘管號稱雲南大理國,其疆域並不限於雲南,而是包括如今的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老封與越南的少數地區,其面積約相當於今雲南的三倍。
可見,宋朝外交環境不僅差還複雜。況且北宋“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臨川先生文集》),且“兵多而戰未勝”(《續資治通鑑長編》),因此時人感慨:“天下之弱勢,歷數古人之為國,無甚於本朝者。”
於是,認真審視全國地緣局勢後,宋朝統治者在西南地區的策略十分謹慎,不僅一直沒有統一大渡河對面的大理國,還放棄對交趾的統一。這樣一來,西南地區逐漸形成三者並存的地緣政治格局。
儘管如此,大理國還是“侍奉”中原王朝--宋王朝,並進行朝貢。關於大理國與宋的朝貢關係,《宋史》有詳細的記載。
段氏在傳國期間曾兩次失國,一為權臣楊義貞殺帝墓位,四個月後又被宰相高升泰所殺,段家復位;但後來高升泰又自立為王,並更大理為大中國,二年後其子遵父遺囑還位於段家人段正淳,史稱“後大理國”。
按《宋史》載:段正淳立,期盼與宋改善關係,崇寧二年(1103年),派大臣高泰運奉表入宋,得到宋朝賜予了六十九家經籍、六十二部藥書。但宋朝廷素來謹慎,最後沒有更進一步。
段正淳死,段正嚴立,與重臣高量再度謀求歸宋。廣州觀察使黃璘得報,隨即轉奏朝廷,徽宗立即下召黃璘置局賓州。
西北拓邊政策得到一些效果後,宋朝政府抵禦外辱的信心增強了很多,徽宗改變傳統保守政策,接受大理國臣屬的請求。
政和六年(1116年),段正嚴立即派出進奉使天駟爽彥賁李紫琮、副使坦綽李伯祥等人出使宋朝。
徽宗下召讓黃璘與廣東轉運副使徐惕相陪同入京,。李紫琮等人抵達宋都汴京後,受到宋朝廷的熱烈款待,還被允許參觀御書閣。
次年二月,大理國派使者進貢馬380匹及麝香、牛黃、細氈、碧玕山等物,外攜樂人一隊。
大理使臣同樣受到宋朝廷的禮遇,宋徽宗也十分喜歡其所獻樂人。
很快,宋朝廷正式冊封大理國主段正嚴(即段和譽)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同時,與此事相關的,如黃璘等人也受到加封。
1253年,大理國被忽必烈滅掉,存世300多年。
實際上,大理農業發展水平稍落後於中原,但手工業、畜牧業興盛,對外貿易發達。大理段氏推崇漢文化,以儒治國,開有科舉制度。同時崇尚佛教,並強調儒、釋合一,因此其儒人多精通佛理,僧人也可科舉應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