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
琉璃河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東北2.5千米處,西、北兩面為燕山山脈及山前平原,南臨大石河,正處中原通往東北、蒙古草原的主幹道上,地理位置重要。遺址範圍東西約3.5、南北約1.5千米,總面積約5.25平方千米,分佈在董家林、黃土坡、劉李店等6個自然村落。
琉璃河遺址作為西周早期燕都而聞名,是北京建城之發端,享有“北京城之源”的美譽。1979年,琉璃河遺址被列為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公佈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適逢中國考古學誕生一百週年,琉璃河遺址被列為“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一、燕谷迴響:琉璃河遺址發現概況
《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北燕”即今天我們所熟知的燕國,為今琉璃河遺址之所在。琉璃河遺址是西周燕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發現了西周時期豐富的文化遺存,主要有古城址和墓葬區兩部分。
古城城址位於董家林村周圍的臺地,城址南部被沖刷嚴重,北、東、西三面均探得深約2米的城壕,城牆現存部分北牆約829米,東、西牆約300米,寬約10米,城牆轉角近直角,推測古城平面應呈方形或長方形。城牆牆基修築前曾進行過土地平整,底部未見基槽,牆體採用分段、分層的方法夯築,兩側有護坡,城牆基部還發現了河卵石堆砌的排水溝。目前我們對古城內部的平面佈局以及宮殿、道路、城門等遺存尚無清楚認識,初步判斷城內應有居住區、大型宮殿建築區和鑄銅作坊。近日北京市文物局公佈城內已發現結構明確、層次清晰、成規模的夯土建築基址,為我們進一步瞭解古城提供了線索。
墓葬集中分佈在黃土坡村附近,現已探明清理了300餘座,主要為豎穴土坑墓,亦有帶墓道的大墓。該墓區在70年代的發掘中被分為Ⅰ、Ⅱ兩區,Ⅰ區均為中小型墓,有較多腰坑、殉狗,或與殷遺民有關;Ⅱ區發現大型墓葬,周邊可見同時期的中小型墓,被認為是姬姓燕人之墓。大中型墓葬均有棺有槨,陪葬車馬,少數可見人殉,主要隨葬青銅禮器、玉石器、漆器、兵器、車馬器以及陶器和各類飾品。其中1193號大墓出土了克罍、克盉,銘文中記錄了周王封燕的史實,墓主或為第一代燕侯。出土的其他重要銅器還有伯矩鬲、堇鼎、乙公簋等。
二、從陶片說起:琉璃河遺址的工作歷程
琉璃河遺址的發現始於1945年吳良才先生的陶片採集工作。事出無心亦是有意,時任中國銀行經理的吳先生在工作途中見到琉璃河遍地的陶片,他敏銳覺察到這些陶片的特殊性,採集後交給了當時在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工作的蘇秉琦先生。1962年,蘇先生任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在他的提議下,鄒衡先生帶領當時北大考古學生與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合作,於劉李店、董家林等地開展小規模試掘,並發表了琉璃河遺址首篇考古調查簡報,提出董家林遺址為西周遺址的認識。1972年,配合北大考古田野教學實習,北大考古專業與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合作,進行琉璃河遺址的二次發掘和全面調查工作,鄒衡先生首次提出該遺址為西周燕國始封地的判斷。
1973年,北京市文物管理處、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房山縣文教局共同組成琉璃河考古隊,這一隊伍成為七八十年代琉璃河考古工作的主力。1973-1977年,考古隊共發掘西周墓葬61座、車馬坑5座,根據出土銅器等證據基本確定琉璃河遺址為西周早期燕都的性質,發掘報告《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1973-1977)》中對墓葬進行了初步分期與研究,區分出殷遺民、姬燕墓葬。1981-1986年,考古隊發掘了300餘座西周墓葬與車馬坑,將墓葬進一步分為西周早、中、晚三期六段,對墓葬排列、墓群關係等提出新的認識。
彼時墓地的年代、性質與考古學文化面貌已基本清晰,而城址的始建年代仍有爭議。帶著新的學術任務,1995年北大考古專業再次參與到琉璃河考古工作中,與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進行合作發掘。為更好配合大遺址考古和考古資訊系統的建設,此次發掘將琉璃河遺址統一分割槽。發掘確認了古城始建於西周早期,將遺址居址區分為早晚兩期,初步勾勒出居住區考古學文化的演變序列,同時發掘了10座墓葬,對墓葬族屬、居葬關係等問題提出新的認識。1996-1999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系和社科院考古所三家聯合發掘,獲得了有關城牆結構和城內設施的新材料。期間配合夏商周斷代工程,設立了“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的分期和年代測定”課題。
此後,琉璃河遺址陸續開展多次小規模的發掘活動,獲得了一批新的墓葬材料。2019年起,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等多家單位,開始新一輪的琉璃河遺址考古工作,建設遺址三維測控網和琉璃河考古資訊系統,更好地開發與保護文化遺產資源。
從滿地陶片、無人問津的荒地,到如今成果斐然、備受矚目的“百年百大考古發現”,這場由陶片引起的考古工作既轟轟烈烈,又穩紮穩打,也將繼續進行下去。
三、從三千年走向新百年:淺談琉璃河遺址的意義
燕國是周代重要的諸侯國,地處周王朝北部邊疆地帶,是東北地區的重要屏障,與北方地區在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有密切交流。琉璃河遺址是認識燕文化的重要視窗,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
學術研究方面,琉璃河遺址豐富的墓葬材料為研究早期燕文化的喪葬制度和社會結構提供了極好的材料,出土的大量珍貴銅器、漆器、車馬器等材料有助於討論西周時期的手工業狀況、製作工藝、資源流通等問題。有銘銅器和有字卜甲的發現補充了燕國文獻記載的不足,反映了當時諸侯國間的聯姻狀況、燕與周王朝的政治與文化聯絡,為探索西周早期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及地望考察等提供線索。琉璃河古城為了解西周的城址建設提供了珍貴材料,對建築工藝及建築史、城市規劃等問題的討論有重要價值。該城址的發現還將北京的建城建都史推進到三千年前,使北京成為世界各國首都中建城歷史最悠久的一個。
琉璃河遺址也是重要的文化資源,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北京對外交流的文化名片,對首都的形象建設有積極作用。1995年,依託於琉璃河遺址的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建成開放,透過藏品展覽、館校合作交流、遺址公眾開放等形式宣傳遺址的文化內涵,豐富了群眾的日常生活,同時將愛國和道德教育融入到活動中去,對當代的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今年北京市政府公佈了《琉璃河遺址保護規劃(2020年-2035年)》,作出擴大遺址保護區範圍、重新劃定環境控制區以及建立琉璃河考古遺址公園等決定,更好地進行文物的保護和展示利用工作。
琉璃河遺址是一處考古寶地,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三千年前流淌至今的文化血脈與你我緊密相連,新時代也應保護這一文化瑰寶,讓古老的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責任編輯:黃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