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認為,中國的穩定,四個現代化的實現,要有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要有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黨性強的人來接班才能保證。培養接班人,這件事關係到軍隊建設和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大局,非解決不可。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真正關係到大局的是這個事。
鄧小平非常重視加強軍隊幹部隊伍建設。軍隊是無產階級專政的主要工具。軍隊不搞好,軍隊幹部不純,禍害很大。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對這個問題要清醒,要注意培養人。軍隊培養接班人,關係到軍隊建設和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大局,關係到黨、國家、軍隊的前途和命運,非解決不可,要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準,提拔新生力量,不僅是黨和國家的希望所在,而且是我軍的希望所在。
1979年11月2日,鄧小平在中央黨、政、軍機關副部長以上幹部會上指出,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認真選好接班人,這是一個戰略問題,是關係到我們黨和國家長遠利益的大問題。如果我們在三年內不解決好這個問題,十年後不曉得會出什麼事。要憂國、憂民、憂黨啊!要看到這是個根本性質的問題。1986年11月9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提出:“哪一天中國出現一大批三四十歲的優秀的政治家、經濟管理家、軍事家、外交家就好了。”
如何加強軍隊幹部隊伍建設?鄧小平提出,選拔人,第一是政治上要好。在配備領導班子的時候,要選那些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鬥爭中經得起考驗的人;要選那些黨性強,能團結人,不信邪的人;要選那些實事求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作風正派的人;要選那些努力工作,聯絡群眾,關心群眾疾苦,有魄力,有實際經驗,能夠辦事的人。不要選那些誇誇其談的人,要選紮紮實實的人,艱苦樸素的人,聯絡群眾的人,以身作則的人,不要光聽上頭講。
鄧小平主張採取自上而下的方法調整領導班子。“文化大革命”期間,我軍幹部工作的優良傳統、作風和政策制度以及規定等受到很大破壞,為此,鄧小平強調整頓軍隊必須從調整領導班子入手。他在1975年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現在軍隊裡的幹部問題很值得注意。怎樣按照選拔幹部的條件去做,這很重要。”他提出,在步驟上,我建議首先自上而下地調整好各級領導班子。即首先配備好各大軍區、各總部、各軍兵種的領導班子,以及軍級以上領導班子的軍政一把手,然後逐步配好師級以下的領導班子。這種既積極又慎重的思想,體現了鄧小平高超的領導和決策藝術。我軍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基石,是社會主義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保持軍隊穩定是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所以,調整軍隊領導班子必須慎之又慎。這種自上而下、逐級展開、循序漸進的做法,實踐證明是完全正確的,對軍隊幹部隊伍建設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怎樣培養高階幹部?是一下子提上來,還是把優秀年輕幹部先送進學校培養,經過團、師的鍛鍊再提上來?鄧小平認為,軍隊高階幹部經過師、團鍛鍊,有這麼一段指揮經歷,經過這樣一個過程,就不一樣了,管理經驗、政治經驗就不一樣了。他要求選有文化、身體健康、作風正派、四十歲左右的幹部,選來後送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後勤學院學習。學習內容要廣泛一些,知識面要寬一些。透過學習、作業和訓練使他們得到培養和提高。
鄧小平在注重把革命化放在第一位的同時,強調實現幹部隊伍的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他指出,軍隊有個特點,就是要壯,壯就得年輕,年輕才力壯。要使幹部逐步年輕化,讓更多比較年輕、有專業知識的人逐步走上各級領導崗位,經受鍛鍊,參與制定政策。1975年,他敏銳地看到了這一問題。他說,軍隊要打仗,幹部就得是年紀輕的。他明確提出:軍以下幹部年紀太大不行。現在就要注意選拔年輕的師以上幹部。用五年時間,或多一點時間,把優秀年輕幹部送到先進學校培養,然後有的可以當半年團幹部再提上來。經過五六年時間,使軍一級幹部不超過五十歲,個別體格好的,不受年齡限制。師一級不超過四十五歲。
鄧小平還提出要把幹部年輕化當作體制改革的一箇中心目標,選拔一些政治上好又比較年輕的幹部,把他們一步步地提上來,堅決破除論資排輩的習慣勢力。1979年11月,鄧小平對高階幹部說:“在座的同志過去負重要責任的時候年齡都不大,當團長、當師民的,有的當軍長的,也只是二十幾歲,難道現在的年輕人比那個時候的年輕人蠢嗎?不是。是因為被我們這些人蓋住了,是論資排輩的習慣勢力使得這些年輕人起不來。好多同志在他們沒有到領導崗位以前好像不行,其實把他們一提起來,幫助他們一下,很快就行了嘛。論資排輩是一種習慣勢力,是一種落後的習慣勢力。”
針對“沒經實戰,缺乏經驗”的挑剔,鄧小平強調說:有些同志擔心,年輕人經驗不夠,不能勝任。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經驗夠不夠,只是比較而言。老實說,老幹部對於現代化建設中的新問題,不是也沒有什麼經驗,也要犯一些錯誤嗎?
鄧小平還強調,今後的幹部選拔特別要重視專業知識。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和新的歷史使命,鄧小平一方面強調,現代條件下對“專”的要求更高了,軍隊官兵要特別重視專業知識,否則就不可能適應現代化戰爭的要求。過去的軍隊是小米加步槍,懂得射擊、刺殺、扔手榴彈就可以上陣了。現在海軍就得有海軍的專業知識,空軍就得有空軍的專業知識。參謀業務也同那個時候不同,知識面要寬得多。現在軍隊沿用過去的經驗是不行的,而這正是我們要努力解決的問題。他要求我們所培養的人才,要認真學習現代戰爭知識,學習諸軍兵種聯合作戰。不但高階幹部要學,連排幹部也要學,都要懂得現代化戰爭。
鄧小平要求高階幹部在這方面要以身作則,搞好傳幫帶,說我們這些人把軍隊帶好了,我們黨的一套優良傳統就能保持好,軍隊就會非常團結、非常有戰鬥力。如果我們這些人搞得不好,就會把軍隊帶得很不好,存在的一些問題就會發展。鄧小平是一個徹底的唯物土義者,在他看來,群眾路線不僅是我黨根本的政治路線、工作路線,也是根本的軍事路線。他認為,一時的軍事優勢決定不了勝敗問題。代表人民利益,是我們取得勝利的決定因素。中國共產黨真正站在民族解放一邊,最堅決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人民就選擇了我們。這是政治卜的因素決定了我們的勝利。
鄧小平深知,戰爭的勝負不僅取決於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還取決於軍心和民心的對比。人心的向背從根本上制約著戰爭的程序和結局。得人心者勝,失人心者敗。革命戰爭是正義的戰爭,也是得人心的戰爭,革命戰爭的勝利具有必然性。然而,必然性並不就等於現實性,革命戰爭必須要有人民的參加和支援,否則,它的失敗也難以避免。革命戰爭的指導者,必須懂得一心一意地依靠人民群眾。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是一個先知先覺者。從加入共產黨的那一天起,鄧小平就把自己以及自己所從事的革命戰爭的命運,與民眾緊緊連線在了一起,著眼於全民戰爭力量的發揮。在以後漫長的革命道路上,在持久而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中,他始終堅守著這一信念,而沒有絲毫的懷疑和動搖。他清醒地認識到:“軍民結合起來,才能成為不可戰勝的力量。”人民是一切的母親,是對敵鬥爭一切力量的源泉,敵我鬥爭的勝負,決定於人民。
戰爭是敵我雙方綜合力量的競賽。在這種競賽中,優勢的一方必然戰勝劣勢的一方。在中國革命戰爭中,就其軍事和經濟力量而言,革命勢力無疑是處於劣勢的。但力量的對比不僅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也是民眾人心的對比。鄧小平認為,群眾優勢是革命戰爭的根本優勢,依靠這一優勢取勝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從這一點說,革命戰爭也有它的特殊的優勢,這就是人民群眾的優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是完全為最廣大勞動群眾的翻身求解放的戰爭,它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堅決擁護和支援。這一點正是我們的敵人所不可能具有的。因此,革命戰爭的根本戰略,就應該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民群眾的優勢,依靠人民群眾的巨大創造力,來彌補軍力和經濟力的不足。
人民群眾中有著戰爭所必需的巨大的人力資源,能為革命戰爭提供源源不斷的後備兵員。無論任何形式的戰爭,都直接表現為人與人的對抗,其基本的組織形式是軍隊。當戰爭進行的時候,能否有足夠的人力資源,特別是兵員補充,就成為戰爭雙方力量對比變化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人民群眾是戰爭賴以進行的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民眾中蘊藏著用之不竭的物力和財力資源。戰爭是物質力量的競賽,而戰爭所需要的一切物質財富,都是由人民群眾所創造的。中國革命戰爭是在物質力量明顯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進行的,逐步縮小這種差距,彌補物力、財力的不足,是必須解決的一個戰略問題。鄧小平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途徑,仍然是要發動和依靠群眾。鄧小平作為戰略區負責人,從來都是把經濟問題放在戰略的高度來謀劃的。如在抗戰時期,他將增強抗日戰爭的經濟力量,著眼放在調動民眾的農、工、商積極性,開發人民群眾的財富創造力上。
人民群眾是克敵制勝新的戰法的創造者,是產生人民戰爭戰略戰術的源泉。戰爭是人與人之間的對抗,這種對抗不僅是物質力量的較量,而且也是精神力量的較量。在精神力量中,除了民心士氣等政治道德因素外,人在戰爭指導上的主動觀能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軍力、客觀條件上的優勢只是具備了打勝仗的可能性,要將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性,還必須有先進軍事理論和正確的戰略戰術原則的指導。可以說,在既定的物質基礎上,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將勝利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的決定因素。鄧小平認為,人民群眾是先進軍事思想和戰法的創造者和實踐者。我軍的戰略戰術是建立在人民群眾的基礎之上,來自人民,又為人民的。
解放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把人民戰爭作為基本戰略。鄧小平在這場偉大的階級解放戰爭中,把依靠民眾,實行人民戰爭作為作戰指導的最基本原則。此時,我軍在解放戰爭中所實行的作戰形式,已由游擊戰轉入運動戰,作戰主要是由正規部隊進行,部隊的活動方式也主要是集結行動。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更是經常強調軍隊必須依靠人民群眾,要與人民群眾的鬥爭相結合,不要脫離群眾去跳“裸體舞”。還在國民黨發動內戰的前夕,鄧小平就強調要明確樹立人民的軍隊的思想,為人民的利益而奮鬥到底,要求部隊進一步與人民群眾相結合,開展生產活動減輕群眾負擔,開展擁政愛民活動,密切軍民軍政關係。1947年8月,鄧小平為中共中央中原局起草的“給晉冀魯豫野戰軍所屬部隊發出的指示”中提出,要充分發動群眾及其游擊戰爭,同我們一塊鬥爭,是實現我們戰略任務的決定條件。
理論上的自覺,使鄧小平對人民戰爭戰略戰術的探索並實際實行之,表現出了高度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他形象地比喻說,“燒紅的鐵不能用手去抓”。他說:民兵和廣大人民踴躍參戰,支援前線,戰士捨命,英勇殺敵,真正形成了人民戰爭。鐵被燒紅了,誰要用手去抓,誰的手就要被燒傷,誰要進攻解放區,解放區人民就不會饒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