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有著數千年的精彩絕倫,除了有著優秀的文化傳承之外,還有著很多封建陋習,畢竟處於愚昧的封建社會,上有朝廷的約束,下有禮教的束縛,很多時候,底層百姓並沒有自己獨立的頭腦,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社會風氣所矇蔽。
在遙遠的古代,很多時候就是上行下效,上層的一些特殊癖好,往往會引發民間的鉅變,正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而數千年封建社會下來,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如西晉王石鬥富,引發整個社會的奢靡成風;再比如南朝梁武帝佞佛,然後整個南朝佛寺如雨後春筍般林立,整個天下以佛教為崇。
也正因為此,造成了古代社會很多封建陋習或者說是鄙俗在民間廣為傳播且影響深遠,給無數人帶來了很多苦難。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瞭解一下,中國歷史上那些看似莫名其妙的封建鄙俗。
1、三寸金蓮
三寸金蓮,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裹小腳,這個陋習一直延續到了近現代才被杜絕,雖然清末民初,廣大學者乃至社會各界都全面聲討女子纏足之陋習,但是因為此習俗深入民間近千年,已經成為了民間審美重點,即使在民國時期,民間對於女人裹足都存在很大的爭論,譬如白鹿原中,關於白靈是否裹足的事情,在白家都引發了很大的爭論,而白家作為鄉紳尚且如此,又何況平民百姓乎?
關於女性纏足的起源,在歷史上存在著很多觀點,始於春秋、隋唐、五代的觀點都有,而且都能在一些文獻上斷章取義,找到相應的佐證。但是主流觀點,還是認為女性大範圍裹足乃是宋朝之後的事情。
自宋代開始,中國封建理學興盛,女子開始深居閨中,所以很多傳統陋習,便是自此開始氾濫。蘇東坡有詞菩薩蠻雲“並立雙趺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之後秦少游又有詞雲“腳上鞋兒四寸羅”。可見,在北宋中期,小腳已經成為了上流社會病態審美的一種體現。大概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裹足開始慢慢向民間傳播,不過這個傳播需要一定時間,一直到北宋末年,裹足女子仍然是社會小眾,宋徽宗宣和年間,相關文學作品記載,說宣和以後汴京閨閣"花靴弓履“,這裡提到了小足女子所穿的弓鞋,也就是說,到宋徽宗中後期,汴京才有了小腳鞋店。
而纏足之俗廣為流傳,自然是到了理學大興的南宋時代,隨著程穎朱熹那套理論的廣為傳播,再加上社會各界的審美轉變,女子裹足成為了一種社會大眾接受和遵從的封建陋習。南宋出土的文物中,有著大量弓鞋出土,一般長十四釐米左右,寬五釐米上下。並且南宋大量民間工筆畫中,女性的足大都很小,可見,纏足之俗在民間廣為流傳。到了元朝時期,由於纏足的繼續發展,民間開始出現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點,致使明代,纏足成為了廣大女性必須要遵從一件陋習,社會各界不論尊卑貴賤,皆以小足為美,"三寸金蓮"之說深入人心。
其實清朝剛建立的時候,滿清是明令禁止女子纏足的,但是由於民間積弊日久,難以扭轉,社會思潮深受理學束縛,所以漸漸也就不了了之,一直到晚清,隨著西方思潮的不斷湧入,裹足之風才在上層社會和知識分子階層有所解禁。但是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要徹底扭轉民間病態審美,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民國初年,孫中山同樣明令禁止裹足,但是在民間收效甚微,一直到解放前後,隨著幾次大動亂的衝擊,傳統禮教被打破,纏足之風才被禁止。
2、束胸
與纏足幾乎並行的民間陋習,就是束胸,在明清時代,廣東俗語有云:“男人胸大為丞相,女人胸大潑婦娘。”可見,民間審美對女性有著很多的偏見,認為女性胸大不雅,反而顯得粗鄙。
而女子束胸這個陋習,應該是自南宋開始,由於程朱理學興盛,存天理去人慾,此陋習在明清時期大為盛行,一直延續到民國時代,“蔥綠抹胸,一痕雪脯”仍然是大眾審美的喜好,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裡描寫“她的不發達的乳,握在手裡像睡熟的鳥,像有它自己的微微跳動的心臟,尖的喙,啄著他的手,硬的,卻又是酥軟的,酥軟的是他的手心。”
當然,民國時期主要是因為服飾需要,並非是自小就要求女子束胸,這一陋習最主要還是發生在明清時代。
3、守節
守節,也稱之為婦道,也就是守活寡,女子貞節觀,這在中國古代,乃是一個很重要的舊時傳統。而且這個觀念始出很早,指堅守節操,不做非禮的事,也是自古以來被傳統道德所提倡的事情。
早在先秦時期,便有"宋恭公卒,伯姬幽居守節三十餘年。”而被史書誇讚,而到了漢代,又有《女誡》問世,元明兩朝特別鼓勵殉烈,清代更重視寡婦守節撫養幼孤侍奉公婆,表彰節婦一直延續到民國初期,政府會專門表彰守節給家族帶來榮譽,類似於建貞節牌坊,或者立碑修廟之類的。
女子守節主要是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是婚前,女子婚前不宜與外界其它男性有過多接觸,一旦有任何流言蜚語傳出,對女子都相當不利。女子訂婚之後,若是夫家打聽到女子有任何不潔往事,包括流言蜚語。男方可以選擇退婚,女方必須返還所有彩禮,而之後,如果男方仍然願意迎娶,所需彩禮就可以減半,而女方則需添更多嫁妝。當然更重要的是,家族會因此而覺得蒙羞。
出嫁之後三綱五常和三從四德是常態,更重要的是在夫家早喪之後的守節,女性要在夫君去世後承擔起侍奉公婆的責任。封建禮教倡導婦女要"從一而終"、"一女不侍二夫",所以倡導女子不再改嫁。正如孟郊詩中所說“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貞婦貴殉夫,捨生亦如此。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守貞潔在任何時候都是自珍自愛的一種表現,但是強制性的不改嫁,更是一種對女性的精神迫害。
4、人殉
人殉,在古代是一種極其殘忍的殉葬制度,起始於原始社會時期,在先秦時期達到了最盛,那時,貴族去世之後,都有殉葬者相陪,天子諸侯去世,殉葬達數百;士大夫或者將軍去世之後,殉葬也有數十。被殉葬者多是死者的近親、近臣、近侍,以及戰爭中的俘虜等。
而到了戰國時期,由於大量兵役和戰亂,導致了人口的重要性被凸顯,然後人殉制度開始式微,變成了以陶俑代替人進行殉葬,比如秦始皇陵兵馬俑便是這樣的說法。到了漢唐時期,人殉制度已經漸漸消失在民間,只有少量貴族和皇族在去世後,其生前妾室等會被強行殉葬。
然而到了明清時期,人殉制度又開始死灰復燃,尤其以朱元璋開了明代人殉的先河,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朱元璋殉葬的妃子有多達46人。隨後的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也有妃子殉葬。明英宗之後,人殉制度得到了很大限制,清軍入關後,大體也經歷了和明朝相類似的事情。中後期,一面禁止人殉,又倡導民間婦女自願殉夫,可謂矛盾並行之。
5、童養媳
童養媳,在古代乃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最早記載於三國時期,主要體現在,男尊女卑的社會普遍價值觀,還有就是社會生產力的問題。古代社會生產力低,大量貧民百姓養活不了太多的孩子,於是只能選擇養兒傳宗接代,而將女子送於較為富貴人家寄養,長大後嫁與該家作妻作妾。
因為童養媳一般要在婆家做很多粗活,且很容易受到婆家虐待,待長大後,如果不被夫家喜愛,反而會被強迫改嫁,或者賣入娼妓之園。此舉因為剝奪了女性的婚戀自由權,所以被稱之為陋習。一直到民國之後,建國之初,這種現象才漸漸杜絕。
6、近親結婚
在古代講究親上加親,所以很多時候就有近親結婚的示例。類似表兄妹之間結親,不在少數。比如漢惠帝劉盈的皇后張嫣便是呂后的外孫女,而著名宋詞《釵頭鳳》兩位主人公陸游和唐婉也是表兄妹。
當然,在古代,同姓之間的婚姻是很少見的,到了南宋之後,更是基本杜絕,近親婚姻主要還是集中在表兄妹之間。此陋習在民國之後便明令禁止了,建國之後,已經基本消失。
7、不剪頭髮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古代,特別是在宋代之後,這便是聖人教誨。所以古代男子要蓄髮養須,一把好看的鬍鬚,更是古代男子審美的重要依據,張居正就是因為有一把好看的鬍鬚,被當時人稱之為美男子。
愛發者,將頭髮梳成髮辮,盤於頭頂,加冠戴鏷,精心愛護;愛須者,將鬍鬚梳理得光潔職逸,睡覺時還要罩以錦袋,萬分誠敬。比如小說中的關羽,就以被稱為美髯公而喜笑顏開,可見在《三國演義》成書的明代,一把美麗的鬍鬚乃是男士俊美的象徵。男人最需要做的,就是定時清潔和整理鬍鬚。
不過在民間,頭髮還是要修整的,自漢代開始,就有了剪布、理髮、剪指甲等專業工具。蓄髮養須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乃至近代才移風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