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電影《長津湖》之前的疫情期間,已重溫了《朝鮮戰爭》,感受頗深,今天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主要以下五點感觸:
一、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朝鮮戰爭並不是在國內發生的戰爭,我們在本土實際上並沒有出現真正的敵人,但在鄰國遭受外國勢力侵犯的時候,我們有著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思想精神與膽魄,是值得我們現在學習和領悟的。
當時我們剛建國,百廢待興,好好搞國內的建設也是很好的選擇,為什麼要舉國內幾乎全部力量來支援抗美援朝戰爭,我想就是這種精神,就像毛主席在動員會上說的: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結合我們的工作也應做到如此,我們現在的工作都比較被動,這樣下去的不外乎就是在等著競品肆意侵略,因此,要主動出擊,集中資源,快、準、狠,聚焦聚勢主動打擊競品。最好的防守不是防守本身,而是進攻。
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打仗打的不僅僅是戰爭的本身實力,還有更多的是打資源,誰的資源強、多,誰就能支撐久一點,甚至決定戰爭最後走向。在朝鮮戰爭中,被彭德懷司令調入的洪學智就是後期補給的專家,之前也要專門拍攝的洪學智的電視劇,講的也是戰爭物資的補給。
朝鮮戰爭的後期補給也是經歷了幾個階段,從一開始的帶著簡單的物資就奔赴前線,這時候的補給還沒有太嚴重缺乏,到戰爭中開始入冬,吃的、穿的、用得都不夠,開始缺乏棉衣、棉被、土豆、乾糧,這時候已經打到了平壤,國內號召東北全民炒麵、捐物來補給前線。再後來戰線拉到了開城,也就是今天的首爾,光補給線來回就上千公里,已經到了嚴重缺糧、缺物、缺彈的地步。
在那個最困難的階段,一方面是考驗我軍後期補給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要體現我軍不怕死、不怕冷、不怕餓的鐵血精神。
回到我的工作中,作為產品經理,就是要做好產品裝備保障,出的產品要做好工具、說明書、操作手冊的一系列同步出臺,要讓前線戰場的兄弟們有武器彈藥與敵人廝殺,反之如果沒有做好這些武器彈藥的保障供應,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到位。
三、組織保障,善於用人。
人生第一生產力,這一點首先是毛主席的英明決斷,因為在前期物色人選初期的準備會時候,我認為毛主席最先的人選是林彪,原因有三,一是東北軍離朝鮮最近,二是林彪的打仗才能毋庸置疑,三是林彪在軍中的威望不會受到質疑。但是由於林彪在動員會上表示此次戰役有很大的困難,希望以國內建設為重,此時,毛主席在經過仔細思考後英明的選擇了接替志願軍總司令的人選,彭德懷將軍。
正是因為彭大將軍在朝鮮戰場上的精準指揮與操盤,才使得最終戰爭的勝利。也是因為彭德懷將軍的用人得當,招來了鄧華、洪學智、梁興初等等一大批得力干將,最終給予了朝鮮戰爭整體的組織保障及人員保障。
四、戰術機動,瞬息萬變。
雖然說當初入朝的時候從上到下都制定了一些戰術,但發現到了朝鮮後與實地情況很大程度上不符,這個時候要變而且要快,情況緊急的時候都來不及發電報向中央彙報就得作出判定,那個時候基本上只能靠發電報,電話都很奢侈,更沒有現在的通訊程度,而且電報都要防止敵人竊取。所以,戰術根據實地情況及敵軍情況隨時都在調整,有時聲東打西、有時圍而不打、有時欲擒故縱、有時誘敵深入。
結合我的工作要做到,提前調研、提前判定,不能一條道走到黑,也沒有一招鮮的方案,要根據市場變化態勢而調整我們的價格、政策、費用、活動、力度、包裝等環節。當代社會是變幻模式,瞬息萬變,只有不斷地變化和調整才能支撐得住形勢變化帶來的危機與風險,否則都會被時代淘汰。
五、信念至上,英勇無畏。
在如此困難及艱苦的條件下,除了戰爭本身的責任外,能夠抵抗敵人的,就是這種無畏的精神和信念。在這場戰爭中有著與之前抗日戰爭、內戰不同的艱難險阻,有很多戰士並非死於戰鬥中,而是在糧食短缺的情況下餓死、在朝鮮零下三十多度極寒情況下凍死、在戰略轉移一夜急行幾百公里時猝死、在潛伏不能被敵軍發現情況下被燃燒彈燒死,還有毛主席的兒子毛岸英在轉移作戰指揮部時被炸死。
連美軍都不敢相信是什麼力量讓中國軍隊有著如此大的精神支撐,我想這就是中國軍隊獨有的精神信念,保家衛國、保衛和平、反抗侵略,只有這種精神才能最終支撐到戰爭的勝利。
回到我的工作上,這不正是我們現在所缺少的嗎?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愁吃、不愁穿,最缺的就是精神信仰了,所以我們要改變心態,要敢於與敵人碰撞,要時刻牢記品牌願景與產品使命不能忘、不能鬆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正如歌裡所唱的,我們現在的處境就是被各種外來競品圍剿,我們本土品牌還處於發展階段,但越是這樣越要發揚朝鮮戰爭精神,敢打、敢拼、不畏險阻,競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失去了戰鬥的信念。
結合朝鮮戰爭的學習對於今後工作的指導意義:
1、主動出擊,提前預判,給出方案;
2、下沉市場,調研走訪,瞭解實情;
3、適時調整,出臺措施,應對變化;
4、不怕失敗,不怕批評,迎難而上;
5、精準打擊,精準測算,精準落地;
6、研究消費,研究使用者,研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