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為民做主的人,這樣的清官太少,唐朝的時候出現了一個狄仁傑,他探案和破案的經歷甚至被流傳到了歐洲,義大利人寫下了一本書叫《狄公案》;宋朝的時候包拯救黎民於水火之中,使得後世到今天的人都記住了他的名字,以後出現的清官一律都叫做青天。
這種大好局勢到了元朝的時候又發生了變化,元朝時候有這樣一樁冤案,被稱呼是中國歷史上名聲最為響亮的冤案,從這次冤案發生以後,中國人形容自己的冤屈就會說自己比歷史上的杜娥還要冤,然後將自己的情況說一遍,今天所謂的申冤其實就是元朝時候的竇娥給我們留下的一個傳統。
玩笑歸玩笑,《竇娥冤》在歷史之中是不是真的有這件事情,其實還要經過嚴密的商榷才行,畢竟今天的人越來越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你如果隨意的去捏造歷史,那到最後被嘲笑的只會是你自己,大多數時候的歷史應該都是真實,系統且值得推敲的。
元朝統治中原的歷史不長,可是國內之中對於這方面的影視劇和文化宣傳題材鬥相當的少,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因為史料的限制和精彩部分不足以發揮,今天的我們除去記得元朝的開頭和結尾之外,中間的杜娥冤又有幾個人記得,而之所以記得,其實也是要感謝當年元曲四大家的創作。
漢代東海孝婦大旱三年
元朝大文學家關漢卿所創作的竇娥冤雖然不是直接從民間真實事情之間採集,但元朝治理中原的這九十多年曆史之中,卻是有著無數個這樣的真實故事在不斷重複的上演,從元大都的京城到北國的霜花冰雪,從江南的溫和四季到淮河的水網密佈,天下人的日子都不好過。
關漢卿自己也說過,元朝朝廷的事情實在是不好細說,但文人作為那個時代天下人的口舌,掌握了世間之中最為重要的知識,自然是要替這天下百姓發聲音的,不然怎麼對得起自己手中十多年來日日夜夜誦讀的聖賢書呢?所以關漢卿看到民間底層百姓悽慘情況,才決定“借古諷今”。
借古諷今是古代文人批駁世道之中常用的一個方法,關漢卿使用這個方法創作出來了後世傳唱幾百年的《竇娥冤》,也是被譽為元曲四大家,跟這個經典作品帶來的巨大影響力其實的有很大的關係的,文學一定要接地氣,至少要讓一部分或者更多的百姓與之相通,覺得這是我為我們創作的。
而在《漢書·於定國傳》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叫《東海孝婦》,這裡面的故事情節也是相對單一一點,只是說到這名女子也是受了天大的冤屈,太守誤殺死這名孝順的婦女之後導致了當地“大旱三年”。根據淳樸的百姓說這就是上天給的懲罰,這一點被關漢卿採納使用到了《杜娥冤》這部劇本之中。
血濺白練源自後世加工
所謂今天的文學除去每個時代自己的產品之外,對於傳統文化作品的再一次加工和深化來創造作品其實也是屬於今天我們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手段,這個手段不是我們今天的人才有的,在古代很早的時候便已經有了這個方法,在歷朝歷代之中的文學家手中都在使用。
《東海孝婦》的故事是發生在東漢時期,距離關漢卿生活的元朝已經過去了差不多一千多年的歷史,中華文化典籍之中浩如煙華,為何說關漢卿單獨的挑選中了《東海孝婦》作為自己創作的藍本,你若說這是偶然之間的運氣,未免難以讓人信服,你若說這是他慧眼識英雄,那為何機率命中如此之高。深層次的原因到底是怎樣的呢?
其實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東海孝婦》這個故事流傳的足夠廣泛,一千多年的歷史並沒有讓人消失,反而是在《漢書》這本王侯貴族的家譜之中耀耀生輝,因為他足夠的不同,。《漢書》之中大部分都是描寫的王侯將相的不世功績,又有幾人關心小民的生死冤屈?所以《東海孝婦》在民間有人看,有人傳,有口碑和基礎。
有了這些之後,還離不開歷朝歷代的文學家對於其中的內容的深層次加工,原本的故事比較單一,但經過加工之後的故事就比較成熟了,有了時間,地點,人物,外貌描寫,衣服服飾,人物之間的對話,和被冤枉之後的懲罰機制,而“血濺白練”就是在加工之中應運而生。
六月飛雪獨屬於關漢卿
六月飛雪有正統的歷史起源,最早在東漢大哲學家王充著作《論衡》裡面就提及過,戰國時代有一個人叫做鄒衍,這個人對於自己的君王燕惠王十分的忠貞不二,可是燕惠王卻因為聽信小人的讒言要殺害鄒衍,在行刑的這一天正是夏日,而鄒衍痛哭不已,最後出現了“六月飛雪”這一壯觀景象。
後來這個典故熟悉的人不多,說實話很多人應該都是第一次聽到是出自哲學著作《論衡》之中,但從一個側面的角度也足以說明當年統治天下四百年的大漢王朝叫著以孝道治理天下,在每個皇帝的廟號前面都加一個孝字看來不是白加的。
關漢卿在創作《竇娥冤》的時候將這個典故運用到了竇娥案件的描寫之中,中間的情節自然不必多說,就是竇娥被張驢兒和縣令勾結殺害之後,她父親風光回來查詢地方,問百姓有不有有冤情看,最後發現了這樁大案,為之沉冤昭雪,最為反轉的是這個被冤殺的人竟然是自己的女兒。
關漢卿是奇妙寫作手法吸引了無數人的共鳴。為何這樣說呢?一則是冤案之中的官官相護和惡霸勾結官府深入了百姓心中,讓他們感同身受;二則是竇娥離奇的身世感動了那個時候很多百姓,家中兒女雖多,但養不活幾個,都要為奴為婢;
三則是竇娥父親風光回來為之平冤,但女兒已死的那種悲劇,象徵百姓的幻想家中有人出人頭地,但這種想法在元代只不過是一個夢中泡影,看似實現了,其實卻沒有實現了,人死百空,再好的富貴和榮華又去與誰人說呢?
總結
關漢卿老先生是一代名人,他和其他文學家的高雅不同,他看到了人世間百姓的疾苦,他願意用自己的筆墨去寫,去描繪,所以才有了《竇娥冤》這樁歷史大劇,所以時間過去了幾百年,人們說到元代文學成就的時候最離不開的就是他,而這個故事之中放映的冤屈其實都是一個悲劇,正義也許會來到,但終究還是遲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