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女醫生
遠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河東地方(今山西省復縣)有一個名叫義妁的女子,就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女醫生。義妁,漢武帝時河東人,今永濟人。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女醫生,被譽為巾幗醫家第一人。因醫術高超被召入宮,專為皇太后治病。是中國古代4位(晉代鮑姑、西漢義妁、宋代張小娘子、明代談允賢)女名醫之首。義妁從小就對藥草有興趣,十幾歲就上山採藥,搗爛後給鄉親們敷治外傷。為學習更高的醫術,進入宮廷,幾經傾軋與迫害,幾經牢獄之苦,不卑不亢,先後做過乳醫、女醫、女侍醫,最終被漢武帝封為西漢歷史上第一位女國醫。
義妁從小就對藥草有興趣,十幾歲時就開始上山採藥,搗爛後給鄉親們敷治外傷。平時只要有郎中路過,她總是虛心請教,日積月累,學到了許多醫藥知識,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有一次,從外地抬來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將要臨產的孕婦還大,臍眼突出,身軀瘦得皮包骨頭,氣息奄奄。義妁對她仔細診視後,取出幾根銀針,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連紮了幾下,又取出一包藥粉撒在病人的臍眼上,用熱水浸溼的絹帛裹住,並給病人喂服中藥。幾天之後,病人的腫脹竟漸漸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動了。後來,義妁的醫術被漢武帝知道了,便將她徵入皇宮,封為女侍醫,專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漢朝武帝時期,武帝劉徹的生母孝景皇太后王娡由於長期處於宮中勞心傷神的生活,在她幫助劉徹登基後,已是耗掉大半心神,身體極度虛弱。不到40歲的孝景皇太后,就已面黃肌糙,老態初現。
據《史記》記載記載,王娡年輕時眉如彎月,鳳目細長,唇似櫻桃,膚若凝脂,是後宮中傲立群芳的美人。作為兒子的漢武帝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詔令天下為皇太后選拔“專職保健醫師”。
一名為義灼的女醫因醫術高超被漢武帝詔入宮,專為皇太后王娡治病保健。義灼經過診斷,確定皇太后是因氣血不足造成的肝腎虛損,於是先從溫腎補血開始調治,加強皇太后的腎臟功能,補足血氣,從而達到提升體質、潤膚養顏的目的。義灼在太醫院的尚藥局裡精選上等藥材,精心配製,並每天親自為皇太后熬製湯藥,皇太后服用一段時間後,效果極好,感覺到氣力恢復不少,臉色也變得紅潤起來。皇太后服用湯劑一段時間以後,雖然感覺效果不錯,但實在是難以下嚥,每次喝藥都面露苦色。
義灼為此苦心鑽研,翻醫書、查醫案,終於,她在伊尹的《湯液經法》中得到啟發:"以鼎調羹""調和五味"。於是,她在給皇太后配製的藥劑里加入益氣補血的紅棗等輔料,反覆濃煎,熬成膏狀,不僅增強藥性,而且潤滑入口,皇太后服用後大為讚賞,不僅重重地賞賜了義灼,而且還主動要漢武帝把義灼的弟弟義縱任命為中郎,補上黨郡中令。
而義妁也因此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女御醫,被譽為巾幗醫家第一人。除擅針灸之術,義妁還發明瞭專用於調理氣血、美容養顏的潤滋膏方,流傳於世,故有“膏方起於漢唐,源於義灼”之說。
中藥的一個主要劑型——膏方(內服滋補膏)也自此誕生,同時,膏方以具有補虛和治病兩大特點被皇家貴族青睞,成為宮廷最受歡迎的高階滋補調理品,後世的武則天、楊貴妃、慈禧太后也多用滋補膏方養氣補血、潤膚養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