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安市豐州鎮燕山村有一座著名的祠堂——燕山黃氏家廟。家廟始建於明正統二年(1437),現存主要為清代建築,面積709.7平方米,坐西向東,抬梁式木構架。家廟內有102根柱,比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百柱殿)還多16根。因此,燕山黃氏家廟又被稱為“百柱廟”。正門匾額上的“黃氏家廟”,為明代書法家張瑞圖墨寶。
黃氏家廟匾額
在此聚居的燕山黃氏村民和遷播繁衍臺港澳及海外的數十萬燕山黃氏後裔,以建祠堂和修族譜,維繫共同的族群文化認同。這樣的尋根故事,每天都在閩臺之間發生。但是,燕山黃氏家廟的故事,顯得獨一無二——所祀始祖為元代蒙古族人答刺真。
燕山黃氏以“燕山衍派”為堂號,燕山指的就是元朝時的元大都。根據地方誌和族譜記載,燕山黃開基始祖答刺真,生於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宋末元初時隨元軍入福建,元世祖至元年間中進士,歷任南安縣尉、福州路海口總場總憲兵使等職,進爵“忠勇”。答刺真在福建為官時,德惠於民,深受百姓愛戴,後來便“以官為家,入籍南安,復故氏黃”,1326年去世,葬在豐州獅子山。
黃氏家廟大廳
據燕山黃氏家廟管委會主任黃哲景介紹, 答刺真有十個兒子,長子和次子迴歸燕山原籍,其餘八個兒子留在南安,遷到臺灣的主要是八房紹曾公派下,在清代乾隆年間移居臺灣嘉義縣蒜頭莊。其後裔黃存榮等宗親遵照祖輩遺言,曾三次入閩尋根,但都沒有結果。
2003年初,燕山黃氏重修族譜時,借閱了燕山村村民黃鴻吟將祖傳200多年的《燕山黃氏八房麟溪公家譜》。當時從臺灣回泉州尋根的黃存榮意外地看到這本家譜,由此找到家族的根。2003年7月27日,黃存榮組織了近30名臺灣黃氏宗親回鄉尋根謁祖。2004年底,黃鴻吟將家譜捐獻給正在籌建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方便臺灣黃氏鄉親回家尋根問祖。
在網路時代,當然也有臺灣鄉親透過網站尋根問祖。2005年2月24日,臺北市網友黃哲華在黃氏研究網站發帖:“我是臺灣燕山衍派‘哲’字輩,看了研究後知道,燕山黃氏應屬蒙古族,有機會回福建一定要去燕山村尋根。”
黃氏家廟管委會主任黃哲景
經過700多年歲月的變遷,如今的燕山黃氏後裔,在生活習俗上已經和當地居民無異。燕山黃氏的許多習俗都有濃厚的閩南味道。每年元宵,黃氏家廟都要舉辦傳統的元宵燈會。來自各地的黃氏後裔齊集,透過擲卦“博燈”,勝者贏得七星燈,象徵贏得一年平安。在閩南話中,“燈”與“丁”諧音,“博燈”即祈求祖先保佑人丁興旺。博得七星燈的村莊,會舉行最隆重的儀式將燈迎回。
黃氏家廟元宵燈會
豐州鎮宣傳委員陳石玉介紹:“黃氏家廟的元宵點燈儀式始於元代,目前已經被列入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豐州建制的歷史比泉州早,豐州的元宵燈會也被稱為泉州第一燈。”
黃氏家廟元宵燈會盛況
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曾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東亞文化之都、世界宗教博物館,在歷史上以獨特的包容性,形成相容幷蓄、海納百川的閩南文化。曾有學者說:“要研究中國的歷史以及中外關係史,一定要到泉州。”以數百年曆史文化積澱,燕山黃氏家廟的故事,也成為文化包容性的一個生動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