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法:以“如相問”三字置第三句後,其所問者何事不必說明,但觀其第四句答詞,則其問意自顯矣。
1.摘櫻桃贈元居士時在望,仙亭南樓與朱道士同處
唐·柳宗元
海上朱櫻贈所思,樓居況是望仙時。
蓬萊羽客如相訪,不是偷桃一小兒。
2.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3.閿鄉卜居
唐·吳融
六載抽毫侍禁闈,不堪多病決然歸。
五陵年少如相問,阿對泉頭一布衣。
4.送盧員外
唐·魚玄機
玉壘山前風雪夜,錦官城北別離魂。
信陵公子如相問,長向夷門感舊恩。
5.口號寄涇州守李宏
明·郭登
渡了黃河又黑河,春風秋月五年過。
涇陽太守如相問,更比來時白髮多。
6.題竹贈潘晦初
明·王紱
燈下狂歌酒半醺,興來為爾寫秋雲。
故人湖海如相問,骨立蕭然似此君。
7.贈宋文百戶石岡舍人
明·楊慎
七十從戎鬢已斑,勞君相送出滇關。
過家兒子如相問,為報衰翁二月還。
8.送倬雲南還
清·陳學洙
滿地風塵急暮笳,歸程更覓渡江艖。
故園兄弟如相問,只道征夫不憶家。
9.雜題
清·吳偉業
白袷春衣系隱囊,少年吹笛事寧王。
武昌老者如相問,翻得伊州曲幾行。
10.絕句
清·譚獻
老女愁娥只自憐,舞衣何處鬥嬋娟。
歸來阿母如相問,廣袖長眉異昔年。
第十法:第三句用“借問”“欲問”“試問”“為問”等字作起,其下並著以“何”“誰”等字,以明其所問之事,而第四句則答之之詞也。
1.塞上聞笛
唐·高適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2.閒題
唐·杜牧
男兒所在即為家,百鎰黃金一朵花。
借問春風何處好,綠楊深巷馬頭斜。
3.送顧侍御出守馬湖
明·邊貢
露冕南征火井西,東過瀘水北沱溪。
借問鄉愁何處切,千山明月子規啼。
4.毗陵道中
明·黃姬水
勞歌江上採江籬,一日愁添鬢幾絲。
借問客心何處折,渡頭燈火落帆時。
5.暮春客途即景
明·于謙
雨中紅綻桃千樹,風外青搖柳萬條。
借問春光誰管領,一雙蝴蝶過溪橋。
6.夔州歌
唐·杜甫
閬風玄圃與蓬壺,中有高唐天下無。
借問夔州壓何處,峽門江腹擁城隅。
7.贈道友
宋·陸游
三杯兀兀復騰騰,服氣燒丹總不能。
借問生涯在何許,孤舟風雨伴魚燈。
8.舟中有成
明·汪本
故鄉南望渺無涯,水面雲深日又斜。
欲問浮生何所似,試來風處看楊花。
9.烏塘
宋·王安石
烏塘渺渺綠平堤,堤上行人各有攜。
試問春風何處好,辛夷如雪柘岡西。
10.答宋季子
明·茅維
秋光清映薛門開,坐客胡床趣舉杯。
若問吳依忙底事,前溪斫荻月明回。
11.甘肅布政使署憩園秋日七絕
清·譚嗣同
小樓人影倚高空,目盡荒林夕照中。
為問西風竟何著,輕輕吹上雁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