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會,河北中部、南部喪葬儀式,帶有十分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一般分停靈、報廟、守靈、弔唁、燒紙、入殮、送門幡、辭靈、出殯、謝孝、圓墳、燒期、上墳等流程。
(三)守靈
在死者殮以前,晝夜要有人守候,俗稱“守靈”。守靈的人,一般為死者的子孫和近門的男性。守靈的含義,一是對死者的哀悼和孝敬,一是別讓狗貓等破壞了屍體。還有怕“炸屍”之說。
有的村莊燒紙、入殮、辭靈、出殯在一天舉行,俗稱“當日忙”。有的村莊死者在中午以前去世,下午就入殮;如中午以後去世,就第二天下午入殮。按“當日忙”風俗的村莊,守靈則要守到出殯。
(四)弔唁
從停靈到殯葬前,這段時間為弔唁期,俗稱“弔問”、“弔紙”、“上紙”。在此期間,死者的門外專有禮相,俗稱“接紙的”、“接親的”。男的接男親友,女的接。女友。男女一塊來的,女的先進去。有的村男的領弔唁人喊一聲“來親家了”,男陪靈的就哭。女的喊時,女陪靈的哭。有的村莊,門口放一面鼓,敲一下,男的哭,敲兩下女的哭。親友或街坊來弔唁時,或真哭,或禮節性地哭,帶“紙”來。有的是拿幾張草紙,有的拿少許錢,俗稱“乾禮”,有的拿來供品。弔唁的人哭後磕四個頭,即算弔唁完畢。磕頭的風俗也不一樣,有的村作一個揖,磕四個頭,作一個揖,有的村則是作一個揖,磕一個頭,要作四個揖,磕四個頭。另外,長輩和同輩長者弔唁後,只作揖,不磕頭。
另外,親(慶)家弔唁親(慶)家,本縣風俗是:需將去世者入殮後,方能去弔唁,稱“活親(慶)家不見死(慶)家的面”。否則對兩家都不吉利。
(五)燒紙
燒紙有兩層意思,一是孝子及其晚輩列隊,手執哭喪棒(或空手去),身著孝服,由人領著去土地廟燒紙。除報廟時哭著去哭著來,其它去燒紙時,一般村俗是去時不哭,回來哭。從報廟到送門幡要到土地廟燒七趟紙,二是入殮這天的中午,親友們都來靈前弔唁和去土地廟燒紙;回來後入殮。
燒紙這天,除極困難戶外,一般都有吹鼓手。少的只四個人,多的有六個、八個以上,乃至兩三夥數十人。有的戶,人死後,燒紙、弔唁、送門幡、辭靈、出殯都有吹鼓手。這天,一般都準備飯,有的村親友來後陸續開飯,有的村如死者是女的,則非要等孃家人來後才能開飯。有的村則是不等孃家人就開飯,但必須等孃家人來後,才能燒紙、入殮。
一般的親友來後,擺上帶來的供品,弔唁一下,叩四個頭就完了。但至親來後,擺上供品,要“行祭”,也叫“行奠”。有禮相領著孝子們到客棚去請行祭的人,稱“請祭”。行祭的人,有三拜九叩者,俗稱“九拜禮”,有三拜二十四叩者,俗稱“二十四拜”。個別的有三拜三十二叩者,俗稱“三十二拜”。行祭時,有禮相伺奉,桌上放有香、酒盅和禮祭帖,行祭者跟著禮相作揖,然後哭三聲。有的村行祭時哭著行祭。行祭過程中,旁邊有鼓手吹打著。靈棚下孝子及晚輩分兩行陪靈,陪哭,待行祭者完畢後,由禮相領著到客棚去謝孝,稱“謝祭”。不行祭者弔唁後要隨即謝孝。
孝子行祭的風俗也不一樣。有的村是燒紙、送門幡、辭靈、出殯時,孝子要行祭;有的村莊是死者出殯前,每天上、下午都行一次祭;有的村莊則是死者出殯前,每頓飯先供死者,繼而行祭,然後,孝子才吃飯。
親友來的供品,有的是豬頭、雞、魚(稱“大三牲供”)饅頭(是桃形的尖上點有紅點的大圓饅頭)、八方肉等二十四盤大供;有的是用面蒸制的豬頭、雞、魚和一些其它食品的十六盤小供,稱“八碟八碗”,有的則是放錢的“乾禮”。來的人有的行祭,有的不行祭。祭拜的拜完後,不祭拜的供品擺一會兒就撤下去了。如祭者晚上還來送門幡就不折供品,不來送門幡的親友們來的供,就折供。其折法也是分對半、三七、二八折。有的村則是在出殯那天才折供,也有的村莊折供時只是禮節性的折一點。
親友吃飯時,有禮相領著孝子們,由鼓手吹打著,向吃飯的人磕頭,俗稱“謝飯”。
親友到齊,吃過飯後,一般要到下午三四點鐘,便開始燒紙。孝子們要到土地廟去燒,男性親友也要跟著孝子到土地廟去。女的要哭到街上的路口,哭著等男的哭著往回走時,才能哭著回家。
燒紙的回來後,要請客,即請親友弔唁,然後是幫忙的老少爺們弔唁,再後,即抬棺材入殮了。
往期作品:
舊社會河北中部、南部喪葬習俗(一)
舊時行醫者的演講詞
舊社會河北中部、南部的忌諱(一)
舊社會河北中部、南部的忌諱(二)
舊社會河北中部、南部的忌諱(三)
舊社會河北中部、南部的忌諱(四)
舊時賣五香面的小唱
舊社會河北中部、南部男婚女嫁習俗(一)
舊社會河北中部、南部男婚女嫁習俗(二)
舊社會河北中部、南部男婚女嫁習俗(三)
舊社會河北中部、南部男婚女嫁習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