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有郭姓道士遊方到土默特兩翼,落腳於三兩村 ,1733年(雍正十一年)建關帝廟,乾隆初蓋龍王廟,人稱郭真人或郭老道,始終以全真道教規傳道。
雍正末年,有梁姓道士遊方到本地區,在歸化城西南建五道廟,原屬全真道的龍門系,不久改為正一道(即火居道),娶妻生子,傳子不傳徒。以上2人是道教最早進入本地區建廟傳道者。
1739年(乾隆四年),右衛將軍移駐綏遠城、清延派龍門派道士12名隨軍來綏,分駐綏遠城各廟字,不久,這些道士亦由全真道改為正一道。此外,尚有畢克齊土默特蒙古孫姓道士一支,由畢克齊遷往歸化城城隍廟、玉皇閣,畢鎮城隍廟由邊姓道士主持,察素齊道士李姓一支在察素齊奶奶廟,都系正一道。
本地區的道教由全真道改為正一道的,一般是父子或家族相傳,極少收授徒弟。
只有三兩村的郭一峸保持全真道龍門派的規矩,收徒傳道。郭一峸俗名昌富,系山西晉陽秀容(今山西忻縣)人氏,為龍門派11世傳人。
全真道收徒須符合以下三條:一無依無靠,二誠心通道,三須能吃苦耐勞。符合此三條,還須有引進師、介紹師、證明師、綰髮師等逐一辦理,方才能進道為徒。
本地區各寺觀內道士都不多,遇有齋醮或道場,往往採用各廟聯合舉辦的方式。
全真道一般禁葷酒,正一道葷素自由。
道教廟觀內供奉“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太清太上老君。寺觀主殿稱三清殿。
本地區的道教廟觀多與內地不同,稱“觀”的極少,一般都以神仙廟字為道觀,只有三兩村郭老道所住廟字稱“協天觀”,他觀內所供神仙甚雜,包括關帝、龍王、呂祖、太陰、財神、觀音、老君、河神、藥王、真人等。本地區的“三清殿”有的只懸掛“三清”畫軸。
本地區的廟觀有的只住道士,有的僧道合住,也有此時住道士,彼時住和尚的,僧道合住,道士多系全真道。因其不食葷腥、不娶親生子,其清規減律與佛教大體相近。
現將本地區的道教廟觀略記於下,因年代久遠,資料少,各廟觀的財產和道士情況已難查考。
歸化城的廟觀:
五道廟,廟址在城西南王道廟巷,為山西介體梁姓道士來此修建的。玉皇閣,局址在大召後新生街北側。
城隍廟,廟址在此門外通道街路西原義倉東。1723~1785年(雍正年間)由土默特蒙古族道士桑布家族建立。
玉皇閣在東尚義街北,土默特蒙古孫姓道士主持。
北極玄天廟,亦稱玄天觀,廟址在北門甕城。
三官廟,廟址在舊城三官廟巷,修建年代較早,供天、地、水三官,故稱三官廟。
呂祖廟,在舊城呂祖廟街,始是於1872年(同治十年),初為旅蒙商所建,1878年(光緒四年),經歸化城同知常桂號召四方鄉紳捐資擴建。
魁星閣,在小東街。
綏遠城的廟觀:
玉皇閣,該廟是在鼓樓頂上。
關岳廟,廟址在鼓樓西南。
東娘娘廟,廟址在東門外。
西娘娘廟,廟址在西門外。
東嶽廟,廟址在東甕城。
龍王廟,廟址在西甕城。
火神廟,廟址在南甕城。
真武廟,廟址在北甕城。
馬神廟,廟址在馬神廟街。
城隍廟,廟址在城隍廟街,建於1738年(乾隆三年)。
文昌廟,廟址在城東南角。該廟祀文昌帝君,為道教所奉的主宰功名之神,舊時多為讀書人祭祀(一說該廟為和尚住持)。
畢克齊:
城隍廟,在前街中央路北,是本地區農村中較大的道教廟觀之一,由邊姓道士主持。農曆七月十五城隍出府,祭祀規模盛大。
畢克齊龍王廟,在鎮東南角,1949年前有王姓道士主持。
畢克齊三官廟,在後街偏西,建於同治年間,抗戰前曾有道士主持廟務。
察素齊奶奶廟(在奶奶廟街西口路北),由李姓道士(蒙古族)主持,每年農曆四月十八舉行廟會。
此老山奶奶廟,建於此老山頂,1949年前有一崔姓道士住廟主持。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舉行廟會,屆時四方各地多有來求子還願的,此廟在本地區影響面較大。
三兩的協天觀,原為本村的龍王廟,郭老道主持後改名協天觀。
包頭的廟觀:
真武廟,建於1822年(道光二年),廟址在東河區真武廟梁。
呂祖廟,最早稱“妙法寺”,建於1816年(咸豐末年),廟址在今東河區西北門裡(即舊呂祖廟街),既供佛,又供呂祖,還供孫思邈,為佛、道、儒三教合一寺廟。
薩拉齊的廟觀:
呂祖廟,1803年(嘉慶八年)建。財神廟,1801年(嘉慶六年)建。觀音廟,1771年(乾隆36年)建。娘娘廟,1762年(乾隆27年)建。
以上均為大城鎮內的廟觀,周圍鄉村的廟宇亦很多(如奶奶廟、老爺廟、土地廟等)幾乎大一點的鄉村都有,但一般規模均不大,純道士住的廟宇少見。
現如今絕大多數廟觀已不復存在了,但是有一些習俗在本地鄉村流傳了下來。如正月除一迎喜神,接灶神、除二接財神、除五送窮神、十五鬧元宵祭祀三官大帝、四月除八唱大戲趕集等。
在您的記憶裡有那些關於寺觀的印象歡迎留言評論。